自媒体时代高校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的“微”路径探析
2021-04-14戴建强谢爱民
叶 青 戴建强 谢爱民
随着媒介技术的迭代式发展,基于Web2.0 技术而形成具有“零门槛”“双向性”“低门槛”等传播特征的自媒体,不仅突破了传统的“精英化”“单向性”等的传播局限,并且其“超小文字段”的微内容传播形式,也使得它彰显出“短平快”的传播优势,而颇受大学生群体的青睐。虽然艾滋病已经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且致命的传染性疾病,但高校大学生对其防治风险意识却普遍偏低,而需要一定形式的引导和启发式项目与活动的开展,以激发他们学习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欲望,强化他们的防治风险意识。此外,自1988年,澳大利亚R.V.Short 教授将同伴教育应用于预防艾滋病教育并获得成功以来,世界范围内的青少年艾滋病同伴教育防治的探索已被广泛开展。鉴于此,本文基于自媒体时代视角,将“微”渠道应用于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中,在剖析高校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微”路径开展现状的同时,归纳出其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问题提出优化同伴教育“微”路径的策略。
一、高校开展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的“微”路径现状
(一)公众平台的建立
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依托Web2.0 技术基础而形成的诸如微信、微博、BBS、抖音等自媒体的信息传播与交流方式呈现出更加显著的反传统特点,即信息不必再经传统媒体的过滤,以及传播速度加快、反馈广泛,从而凸显出更强的实时性和社会性,故常被高校作为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的媒介平台。其中,同伴教育是一种以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为特征的教育模式。并且,此教育模式尤其适合在青少年群体普及。鉴于此,诸如新疆医科大学、广东药学院等高校已将微信、QQ群等作为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的公众平台,创建以“青春红丝带”为主题的艾滋病线上健康教育板块,以期借助自媒体的平民化、个性化、低门槛易操作、交互强传播快等优势,采取同伴教育的方式进行高校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进而有效地突破被动、枯燥、效率低下的传统教育方式,促进艾滋病预防知识的传递和有关理念的养成。
(二)“微”网络的创建
针对高校建设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微”平台问题,应着重考虑服务对象即同伴教育志愿者的主体性和特殊性,凝练平台信息的发布特色,发布有关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活动的图片、短视频及文字,以传递出具有“短平快”特征的文本信息。此外,还应扩宽“微”平台的传播范围,建构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信息传递进课堂、学生生活园区及班级的网络传播模式。
截至2020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其中大学生(18-24 岁)群体占比最大,而且他们使用时长也较高,比如课间休息、上下课过程等均可使用手机关注网络动态,接收微信、微博等“微”信息。为此,已有部分高校借助“微”渠道传播优势,将其与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结合,引入高校课堂,鼓励开展同伴教育的志愿者、专业教师及讲座主讲者在实施课堂教学前公布有关预防艾滋病教育的微信、微博、微视频等相关“微”号,在信息及时更新的前提下,宣传教育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其次,班级作为学校的基本单元,它的存在已为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活动提供了最为有效的组织形式,比如,教师或同伴教育主体充分利用班级线上平台如微信群、QQ 群,具有针对性地在固定板块、时段对有关预防艾滋病教育的线上线下活动进行宣传、预告等。最后,针对学生生活园区(如寝室)领域,可利用公寓宣传栏,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图文形式公布有关艾滋病预防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并及时更新相关活动预告,方可有效促使“微”网络宣传实现全方位、全天候、全时性的普及和深入。
(三)防艾“微”竞赛的开展
当前,各大高校已或正在开展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的党史知识竞赛活动,而且效果显著。其实,高校也早已开展了类似于它的防艾活动,并且还创新出诸如微小说、微剧本、微视频等“微”路径模式。比如,2020年11月30日,由共青团江苏省委主办,共青团南京市委、南京林业大学等承办的,在南京林业大学举行的以“携手防疫抗艾,共担健康责任”为主题的“知艾防艾,为爱携行”的抖音短视频大赛,其宗旨在于呼吁大学生及全社会其他成员关注及参与艾滋病防治教育活动。此外,针对此类比赛,全国大多数高校均已举办,并且还要求大学生记者能够以新闻记者的敏感性,对大赛的奖项设立、证书颁发、作品获奖情况等做“微”平台的跟进报道,进而以同伴教育或称同伴意见领袖的方式进行防艾宣传,促发身边大学生产生艾滋病防治的好奇心,丰富校园文化。
二、自媒体开展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中的问题
(一)重建设轻维护的失衡发展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同时他们敢于彰显个性,且具备独立判断和分析能力。针对此,绝大多数高校均已利用微信公众号、微信及QQ 群等自媒体公众号开展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活动,但是却因平台管理和维护的不到位,导致有关防艾知识宣传教育的断裂或重复,以及信息平台发生方向模糊等。其中,防艾信息的断裂极易造成防艾力度的“隔皮瘙痒”,进而阻碍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使命的发挥;并且自媒体各平台信息的重复推送,也会给大学生用户带来视觉疲劳,并出现取关或屏蔽等行为;更有同伴教育主体,异化自媒体防艾教育的平台功能,将其搭建成“做秀”舞台或微商场所等。
(二)信息模块建设的单一和滞缓
当代大学生作为数字信息时代的原住民,其要求信息具备即时和全面的传播特征。而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由于教育的特殊性而对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自媒体传播渠道的板块建设、主题选择、表述方式等提出了特殊要求。因此,自媒体平台推送信息,其形式是否是大学生喜闻乐见,内容是否即时全面传播,将会成为平台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但是,纵观当前“北华大学青春健康同伴社”“浙江树人大学青春健康俱乐部”等防艾微信公众号的发展实况,却得知其普遍存在板块与板块分工不明、平台特色不鲜明、主题意识欠强烈等问题,比如“浙江树人大学青春健康俱乐部”的信息推送,并未围绕“防艾教育”内容展开,而是推送一些“防狼”“避孕”等话题标签的信息,暴露出教育主题性与独特性欠佳,以及同伴教育参与度不高、吸引力又弱等问题,进而难以形成平台粘度。在“平台粘度”不强的前提下,部分大学生必然会产生屏蔽甚至取关行为,而这又将降低相关人员建设和维护平台的积极性,主要表现为滞缓更新和发布信息,致使平台无法继续。
(三)技术使用落后和资金扶持不足
虽然众多高校均已搭建预防艾滋病公众平台,但是多源于自发,且平台规划欠佳,导致生命力不够持久。这主要是因为,平台搭建的初衷多为满足特定需求,而且平台的搭建者主要为学生社团和班级成员。其中,学生社团创建的微平台传播渠道,由于受学校职能部门如学工处等监管,而容易争取到相应的经费扶持。但是监管部门把关程序的繁琐及对技术使用的落后,造成微平台传播形式的固化,进而束缚平台裂变传播效果的发挥。此外,班级成员创建的公众号或者QQ 群、微信群等传播平台,相比学生社团而言,其把关程序虽相对较为简略,且参与者均是也均是学生自发行为,但由于资金来源的严重不足,也易造成平台仅限于发布通知信息,从而弱化平台功能。为此,技术使用上的落后及资金扶持上的不足,均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局限平台影响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的发挥。
三、自媒体开展高校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的策略
(一)发挥自媒体优势 强化防艾宣传力
微博、微信、BBS及抖音、快手等视频网站作为自媒体现存的主要表达渠道,其个性化聚合功能、数据挖掘和智能推送的结合,以及社区生态链式的信息传递方式,革新着传统媒体单线传播方式,促使用户在分享、转载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拓宽信息传递范围。这主要是因为,具有个性化聚合功能的自媒体,能够促使用户精准且及时地获取信息,从而培育出更具规模化的核心用户,而且数据挖掘和智能推送技术的结合,又能将信息包装成用户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从而在整体上有助于强化用户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其社区生态链的强化,强化自媒体平台粘度。而高校预防艾滋病的同伴教育,恰能利用自媒体“社区生态链”的优势,整合线下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发动同伴教育主体的意见领袖作用,对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进行宣传教育,进而激发其他同龄用户的主动参与欲,提高宣传教育的有效率。
(二)整合自媒体资源 提升防艾辐射力
资源整合主要指组织机构对不同来源、层次、结构及内容的资源进行识别与选择、吸取与配置、激活与有机融合,进而促使新的资源具有较强的柔性、条理性、系统性和价值性。首先,统一资源管辖主体,即将全校预防艾滋病的信息平台视为同伴教育模式的实施资源,统一受诸如校红十字会或校医院等有关部门管辖,然后对二级学院、类属社团等组织单位进行横向和纵向的结合,确立各平台的定位及宣传重点,形成传播合力。其次,建立由“学校——学院——班级”组成的三级联动传播模式,以上下联动的方式,分层把控各级传播的思路及侧重点,进而以全方位、立体化地扩宽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的覆盖面。最后,充分利用自媒体在高校师生群体中的渗透力,以组织竞赛的“噱头”效果,采取投票、点赞的形式,激发同伴的参与欲,提升防艾教育的辐射力。
(三)激发自媒体潜能 形成防艾“微”力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丰富着自媒体行业的资源,并亟需多因素的倒逼,才能激发其潜能。首先,增加诸如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建设的资金扶持比例,进而培养以同伴行为为特征,筹划及构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自媒体舆论阵地。其次,打造一支在舆论引导方面具有网络意见领袖功能的教育、开发及运营的队伍,并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取向,在三贴近原则的导向下,增加具有服务意识的网络窗口,传播出具有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正能量防艾信息。最后,引入“互联网+”管理模式,创新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的服务举措,针对线下宣传中的防艾盲点、难点,采用防艾专题的形式,进行线上培训和辅导,从而打造有别于线下服务的微品牌影响力,形成防艾“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