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表内除法”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析谈
2021-04-14庄达理
【摘要】基于整体大观念,将“表内除法”设计为知识块状,设计整体目标,建构除法概念认识,基础训练与提升拓展相结合,加深学习深度,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深度学习 表内除法 整体教学设计
【基金项目】福建省2020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基金:福建省2020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深度学习理论下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研究》 (立项编号:FJJKXB20-631主持人:庄达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1-0185-03
所谓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就是基于教材内容设计每个知识块核心目标,根据核心目标选择、整合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知识结构化[1]。总而言之,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更加注重对单元内容之间的关联性,注重各个知识版块之间的逻辑顺序,找到教材内容与学生学习最佳融合点,构建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一、教材“表内除法”单元教学编排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时数量大,学习效率低
“表内除法”是二年级下册重要知识点,重点教会学生进行2~6之间的除法运算。除法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计算技能,是进行更深层次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前提。不过,笔者也注意到,“表内除法”单元教学内容编排为两个单元,总共设计18个课时,课时数量不可谓不大。由于巨大的课时数量,给学生心理上造成了较大的学习压力,影响学习效率。
(二)教学手段重复,学习兴趣低
表内除法(一)和表内除法(二)两个单元教学,18个课时的安排,从“平均分”到乘法口诀,再到除法的初步认识与应用,难免会导致内容上的重复,教学时采用的教学手段也基本一致。教学手段重复,使得教学失去了原有的新鲜感。
(三)内容独立,知识细杂
“表内除法”单元内容基于认识平均分、乘法口诀求商、除法初步认识、除法应用等顺利进行,整体设计其实遵循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的学习规律,基本符合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特点。不过,教材在设计内容顺序时,忽视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每个知识内容之间独立性较强。学生可能学习完平均分之后,后面就基本很少再涉及“平均分”内容,但是平均分对学生认识和学习除法起到铺垫作用,如果学过之后很少甚至不提及以往知识,“知新不能温故”,容易导致学习顾此失彼,不利于学生除法概念在除法运算与解决问题时的迁移,从而不利于学生逻辑推理思维与能力的培养。
二、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策略探索
为更直观呈现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在教学中的应用形式,笔者以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单元内容为例,基于深度学习理论,进行整体教学设计。设计要体现整体性,也要凸出独立性和连续性,从单元目标设计开始,建构平均分、除法概念认知,从而开展基础训练与提升拓展,逐步加深学习深度,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一)单元教学目标整体设计
“表内除法”知识点较多,细致繁杂,只有明确各个知识点核心目标,才能合理选择教学手段和安排课时。明确核心知识的核心目标,能够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对学习内容了然于胸。而不是“雾里看花”“柳暗花不明”,全凭老师讲授。根据不同知识点的用途和特点,目标的设计上也要符合其课时教学内容,做到一一对应。
1.“平均分”知识核心目标设计
“平均分”是认识除法、学习除法的前奏,先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如何分的过程,才能理解除法运算的意义。“平均分”教学设计要体现与除法的关联性,培养学生数学综合能力。基于此原则,笔者这样设计了“平均分”课时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每一份分得的结果一样多。
(2)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加深对平均分概念的认知。
教材中将“平均分”的概念定义为“每一份分得结果一样多”就是平均分,但是概念是抽象的存在,小学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不发达,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因此,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形式。
第二课时:
(1)巩固“平均分”的概念。
(2)初步体验除法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目前学生还没有除法的概念,但是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应用到了除法知识,初步体验了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意义。
2.除法的整体教学目标设计
有了前期的平均分知识做铺垫,学生已经初步体验到了除法的实际意义,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还需趁热打铁,逐步以教材例题的形式使学生感知除法的表达形式,并能够会读、会写除法运算,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理解体会除法算式的意义。因此,笔者将除法的核心目标设计为两个方面。
第一课时:
(1)会读、会写除法算式。
(2)掌握除法算式各个部分名称。
掌握了除法算式的基本形式和意义,按照教材内容设计,学生需要掌握2~6以内的除法运算,这是在了解除法基本算式基础上进行的更深層次的学习。不过,基于学生之前已经背诵学习了乘法口诀,所以采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办法有助于减轻负担,提高准确率,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同时,还要学生独立自主或是合作探究掌握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快速进行除法运算。故而,教学目标可以这样设计。
(1)初步学会2~6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尝试利用简单例子说明。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理解并掌握2~6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综上,在“表内除法”单元教学中,根据每个课时教学目标,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设计可以在每个课时教学目标基础上进行整合。于是,笔者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目标制定为以下几点:
(1)了解“平均分”概念,初步体验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基本表达式,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各部分名称。
(3)理解乘法与除法的关系,掌握2~6以内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4)能利用除法算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二)建构基本概念认知体系
“表内除法”单元知识中,学生需要理解“平均分”概念与除法基本表达式,这是教学的重难点。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中,概念的认知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思维中建构起基本的概念认知体系,才能深入学习除法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1.认识“平均分”
为了让学生了解“平均分”以及认识体会除法的意义,笔者设计了相应题目。例如,笔者让每个学生准备了六根小棒,然后提问:“将6根小棒分成两份,怎么样才算平均?”学生通过数棒,最后每份分有3根。学生正是通过实践了解了“平均分”概念以及不自觉的初步体验了除法的意义。
师:昨天我们学习了一个新知识,叫作“平均分”,同学们还记得是如何表述的吗?
学生回答并不整齐,甚至是支支吾吾,似乎知道大意但是说不清道不明,这就是说明学生并没有完全掌握“平均分”的概念。这也就是为什么要将再次巩固“平均分”概念作为目标之一了。
师:哥哥有9颗糖,但是弟弟和妹妹没有糖,要三个人都有相同数量的糖,应该怎么分?
生:分成3份,每份3颗糖。
师:同学们说得没错,同学们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生:用平均分法。
师:现在,尝试归纳一下“平均分”的定义呢?
生:每份分得结果一样多的就是平均分。
2.认识除法
在平均分基础上,将更容易认识除法,以及掌握除法的基本表达式。在单元教材中,设计了众多练习题帮助学生认识除法,从思维中认知除法,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笔者以教材第13页例题4为例,帮助学生认识除法。
师:根据教材例题,现在有12根竹笋,如果要分成4盘,请问每盘可以分到多少根竹笋?
(让学生以划横线表示竹笋的方法,即是一横表示一根竹笋,在草稿本上分配)
师:结果是多少根竹笋?
生:3根。
师:如何算得?
生:使用平均分。
師:非常好!我们知道,竹笋一共多少根?
生:12根。(老师在黑板上写上12)
师:分成几份?
生:4份。(在12后面空一格写上4)
师:每份多少根?
生:3根。(在等号后面写上3)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12÷4=3的式子,然后结合例题将12、4和3对应表达的含义说明。
师:这个符号中间一横,上下个对称一点的符号我们称之为“除”号,12÷4=3表示的含义是12分得4份,每份是3。从左往右,12表示被除数,4表示除数,3表示商,同学们还能根据这个式子写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吗?
在后续的教学中,应适当增加一些例子,让学生在实例中逐步掌握除法的表达式,会读、会写,知道各部分名称。
(三)基础训练与拓展提升
基础是拓展的前提,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拓展提升。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比较薄弱,在基础训练之中,尽可能联系实际设计题目,巩固学习。例如,在学习乘法口诀求商的知识中,为了使学生掌握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可以通过大量试题加以训练。如:2×( )=6;3×( )=12;( )×2=8;12÷( )=6;( )÷3=2……这些例题有助于加深学生知识记忆,认识除法。结合教材习题,引导学生从教材第15页练习三1、2、3题做起。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中,要将基础训练题和拓展提升题有机结合,共同提升学生在“表内除法”的学习效率。
三、结束语
“表内除法”是数学学习的重点,科学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不是简单地按课时顺序设计教案,而是根据单元知识的内在逻辑关联设计知识版块,从知识版块特点设计核心目标,选择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知识结构化,从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韩敏.小学数学课堂里的深度学习——“比的认识”单元整体教学[J].新课程,2017(11):15.
[2]陈思怡.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索——以“表内除法”单元整体教学为例[J].小学数学教育,2020(2):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