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信息化背景小学数学微课教学方式研究

2021-04-14杨大苍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31期
关键词:教学信息化教学方式微课

杨大苍

【摘要】数学教学是一门包含了逻辑思维、空间思维与发散思维的教学科目,小学数学教学时期,教师就应该注重对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信息技术不断应用于教学之中,基于信息化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微课教学,应该充分凸显信息技术智能化和多元化的优势,为学生构建立体生动的教学课堂。

【关键词】教学信息化  小学数学  微课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1-0066-02

素质教育的提出倡导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學时,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注重学生自身的长远发展。教学信息化背景下,微课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之中,让教学形式变得更加丰富,教学效率也得到了更好的提升,微课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中的重难点,促进学生自学能力与综合能力的的发展。本文针对教学信息化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开展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进行以下具体分析。

1.小学数学教学应用微课的作用

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核心素养成为了当前最喜的教育要求,基于这一教学理念下,老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数学是一门注重逻辑与思维的学科,教师在教学时更加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微课的产生为教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供了极大的助益。微课时长较短,一般时长在10~15分钟,因为时长的限制,教师需要在微课中突出知识重点,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时,可以更好地掌握教学目标,同时,微课又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可以以多种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呈[1]。微课视频以网络平台为载体,可以反复多次进行观看,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需求,自行挑选相应的视频进行复习,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遇到的疑问之处,就可以在课后得到更好的强化巩固,真正实现了个性化、差异化学习,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教学信息化背景下,应用微课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2.1微课创设具体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思维能力还处于具象阶段,抽象思维发展不够成熟,无法顺利理解,小学数学中有许多数学定理、数学公式、几何空间等知识,学生学习起来会感觉比较吃力,也因此对数学学习存在消极的畏难情绪,将微课应用于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微课动态化的特点,为学生营造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几何知识。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降低,就会对学习更加充满热情,教师在微课中融入更多实际生活案例,学生能够将知识与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结合起来,认识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间的密切联系,平时在生活中也能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各种数学现象展开思考,主动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运动一》时,本节知识中涉及到平移的知识,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无法通过自己的想象让课本中的图形在自己脑海中动起来。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抓住低年级小学生的特点,创设符合学生喜好的教学情境。老师先对学生们说,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走进游乐场中,学习数学知识。接着教师通过微视频给大家展示缆车、摩天轮、滑滑梯、旋转飞机等游乐项目,视频播放完毕后微课展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这些有了项目分别做了什么运动?在教师的提示与引导下,同学们可以说出摩天轮、缆车、滑梯这些项目所做的都为平移运动。这种利用学生喜爱的生活元素创设情境,让学生将生活与知识结合起来思考的方式,能够增强教学效果,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具体形象,课堂教学也能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

2.2微课明确教学分工,突破教学知识难点

小学生还不具备较强的自主思考与自主学习能力,需要依靠教师层层深入的引导思考,意识到之间之间的联系,形成清晰的知识构架。为了实现学生自身数学体系的建构,教师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做出明确的分工,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加强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重新构建。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让教学分工更加科学合理,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被教师以微课的方式发布在课程网站上,学生可以在正式教学前利用微课视频进行课前预习,对重难点知识提前熟悉和把握,在教师进行知识讲解时,学生可以更加有侧重点的学习自己不懂的地方[2]。学生在有准备的情况下进行知识学习,就会对学习更加充满积极性和自觉性,老师利用微课来完成教学过程中的提问环节,增强了问答教学的趣味性,学生思考积极性增加,整体的教学活动就达到了效果最大化。例如在学习《角的度量》有关于直线和射线的知识时,射线的定义为线段只有一端无限延长,直线的定义为线段的两端都会无限延长,学生在理解这两个概念时,通常都会弄混淆,教师就可以将这两个概念录成微课视频,让学生在课前提前预习,学生通过预习对直线与射线有个初步了解,但是会存在疑问,教师就在课堂教学时,利用太空元素来讲解这两个概念。通过微课演示地球向月球发射一条激光,因为两端都被阻挡,让学生顺利理解线段的含义,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缺少了月球的阻拦,激光会无限发射出去,那么这就与我们学习的哪个概念相似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顺利理解射线的含义,后面的直线也就能够更加准确的与射线加以区分。

2.3微课应用于课堂提问,丰富课堂提问形式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小学阶段培养起学生较强的思维能力,才能确保学生在之后学习难度更大的知识、解答更加复杂的数学题目时,利用熟练的思维方法掌握知识点,找到解题思路,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做题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未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首先要准确把握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思维特征,并全面了解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将两者结合起来,利用微课设计出有效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让学生对问题思考的更加深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年、月、日》时,许多学生对24小时的计时方式掌握得不是很好。因为生活中常见的钟表,上面都只有1~12,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计数法,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来巧妙设计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热情。教师首先展示一张学生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节目播出时刻表,时刻表上显示,新闻联播播出时段:12:00-12:30,动画城堡播出时段:17:00-18:00,喜欢看动画片的孩子们都对这个时刻表毫不陌生,教师就借助这个时刻表询问同学们,这些数字都代表什么意思,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可以准确说出动画片的播出时间是下午5点至6点,教师继续请学生们思考,为什么不是显示5:00-6:00呢?同学们也会对此非常好奇,学生的思考热情被教师的问题点燃,教师就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出问题答案,在充分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也实现了自身学习能力与思考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2.4利用微课课后复习,增强课堂学习实效性

课堂教学因为时常有限,许多知识点无法展开来讲,学生对知识理解不透彻,就会很快遗忘,教师将微课应用于课后复习中,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复习效率,也能更好地增强课堂学习实效性,让学生在微课中将知识点了解得更加详细,既能够巩固对知识的记忆,又能够了解更多课外知识,让学生顺利完成知识链接,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另外,学生也能通过课后复习更好的自省自查,并将反思的结果迅速反馈给教师,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对学生的学习及情况掌握得更加及时,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后续教学内容。教师在调整教学方案后,就能够设计更加符合学生需求的微课内容,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制定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开展分层化的教学,实现数学教学的良性循环。例如在进行《图形与几何》复习教学时,本节知识点为位置和多边形的面积。为了增强学生课后复习的效果,教师可以将课后复习设计成游戏闯关的形式,首先是五子棋游戏,在游戏中,学生每下一步棋,都要准确说出棋子所在位置,回答正确的顺利过关。通过下棋关后,第二关为图形面积的计算,视频中依次出现三角形菜、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菜地,学生需要准确说出每块菜地的形状,以及菜地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学生回答正确就进入下一关。通过这种游戏闯关的形式进行课后复习,学生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在玩的过程中轻松掌握了各种知识点,同时,学生的课后复习情况也能通过后台及时被教师所看到,学生在哪一关出错最多,哪一关轻松闯过,教师都能了解得一清二楚,并根据这些情况对后续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调整,提升教学质量。

3.结束语

教学信息化背景下,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断增多,微课的应用极大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教学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利用微课視频多元化、智能化这些优势,来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设计生活化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将微课与数学教学有效结合起来,真正实现现代化教学。

参考文献:

[1]葛福娟.小学数学课堂网络信息化教学实践分析[J].中国新通信,2020,22(17):206-207.

[2]陈启文.浅析教育信息化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新通信,2019,21(24):165.

[3]石应荣.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微课与实际操作的结合[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2):147-148.

猜你喜欢

教学信息化教学方式微课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以项目化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努力提升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水平
伴随教学信息化发展的经管类课程互动教学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体系的研究与构建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开放大学网络教学信息化建设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