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应注重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

2021-04-13杨春和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1年3期
关键词:课文内容文本情境

杨春和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将获取文本知识、感受文本情感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导致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发展。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获取、肤浅体悟的层面,还需要开展扎扎实实的实践活动,真正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奠基。

一、用信息练能力,彰显教材范例效能

教学中我们要改变只注重内容层面的教学弊端。很多教师都将了解课文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要务,认为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文本所传递的知识,就算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文本内容并不等于教学内容,更不等于课程内容。教师要善于在学生理解和掌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将其作为学生实践的重要资源,从而借助于信息来发展能力,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如统编本五年级上册《太阳》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以严谨而精准的语言介绍了太阳远、大、热的特点。很多教师花费一整节课的时间,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怎么远、怎么大、怎么热”上,让学生了解具体数据,活脱脱将一节语文课演变成为了一节科学课。从语文课程的角度来看,理解课文内容、感知太阳的特点当然是必要的,这既能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又能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获取了文本信息之外,教师就需要为学生搭建统整和表达的平台,借助信息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表达平台:(1)创设“天文研究新闻发布会”的情境,组织学生以科学家的身份,发布对太阳的最新研究成果,将文本知识与搜集来的资料进行统整,以锻炼学生整合信息、归类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2)制作“太阳小卡片”,尝试对文本中的内容进行改写,体悟文本语言表达的不同风格和各自的表达效果。(3)开展“太阳的自述”主题演讲活动,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将自己看成太阳,向听众介绍“自己”。

语文教学提倡从“教課文”向“教语文”的过渡。上述案例中,教师并没有让学生停留在获取知识的层面,而是通过三项活动,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文本深处,推动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用情境搭支架,促进教学任务转化

教学需要达成的目标可以用任务的形式呈现,但这种呈现方式切不可过于生硬,否则不仅无法激活学生的认知思维,还会导致学生的抵触情绪产生。为此,教师要加强教学任务推进的设计感,不能仅仅局限在形式上,而需要创设真实、可感的情境,引导学生朝着更加深入的层面聚焦,推动语文要素落实,最终借助情境达成目标。

如统编本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一课的教学,依托单元设置的“简要复述”这个语文要素,一位教师并没有直接将复述的任务抛出来,而是紧扣文本内容设计教学活动:首先,引导学生聚焦关键语段,厘清西门豹惩治恶人的环节:救新娘、惩首恶、吓官绅;其次,关注主要人物西门豹的言行细节,感受西门豹在惩治恶人时的聪明与智慧。很多教师教学到这一环节时,开始直接要求学生尝试用复述的方式来讲讲这个故事。这样直接呈现教学要求的方式,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结合这篇课文内容,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复述的情境:“假如那些原本逃离邺县的老百姓,现在又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想要你来讲讲西门豹惩治恶人的经过,你会怎么讲呢?”

同样都是复述故事,但设计了可感的情境,就让学生有了鲜明的对象感,虚拟听众的参与,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表达乐趣。这种情境感也让学生有了自己表达的定位,旨在讲述故事给别人听,这对于学生吸收和统整文本信息以及融入自己的想象、感受,都起到了必要的推动作用。

三、用方法扩效益,凸显课堂教学精髓

在语文教学积极倡导多元化解读的基础上,教师要从重“结果”向重“方法”的层面转变,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在充分理解单元语文要素基础上,找准与单元课文之间的联结点,相机渗透学习方法,重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以统编本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的教学为例,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语言文字是文本外显的形式,教师可指导学生借助语言细节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文本的意思,还要让学生更好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与人物进行直接对话。在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让学生在阅读中圈画出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和关键词语,并进行交流,殊不知,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所需要着力的地方是“如何从这些细节中感受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在这里教师却没有对学生进行点拨与引导。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结合这篇课文描写的事件和场景,向学生渗透三种基本策略:其一,分层次。根据课文内容,鼓励学生将整篇文章分为“听到消息”“斟酌葬地”两个层次,旨在从事件中感受毛主席的情感变化。其二,想画面。真正会阅读的学生就应该将语言文字转化为可感而直观的画面,在自身意识中树立鲜活的形象,直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中体悟情感。其三,做批注。学生对语言的体悟一般都会经历从感性积累到理性理解的过程,转化为画面会帮助他们在内心意识中形成丰富的积淀。教师还可以利用批注的形式,组织学生对文本的语言进行深度的理解,比如紧扣“岸英!岸英!”这种喃喃的呼唤,学生可以想象主席当时的表情、动作,继而以批注的文字,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

有了这样的教学,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就是充实的,更是有效的。他们不仅深入语言,感受了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更为关键的是掌握了“分层次”“想画面”“做批注”的学习方法,形成了能够带得走的能力。

四、用统整建框架,设置课堂教学结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有相对完整和充分的学习时间。因此,教师不宜将一节课分得太碎,而需要形成聚合之力,运用逻辑思维,推动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

如统编本五年级上册策略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教学这一单元的说明文《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如何才能让其成为训练学生快速阅读的范本呢?笔者没有引导学生逐句逐段地展开认知探究,而是设计具有广阔认知活动空间的教学结构:首先,紧扣数字快速阅读。为了清晰而具体地展现事物特点,作者常常会运用清晰、具体的数字加以呈现。这篇课文以层层递进的方式,以从慢到快的顺序,展现了不同事物的速度。因此,提取数字信息,就能快速地感知文本内容。其次,紧扣关键句快速阅读。文本是一个有机整体,语句与语句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都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这篇课文为了凸显逐层递进的特点,每个语段都有一句结构相同的“什么事物比什么事物速度更快”的句式,把握了这一点,教师就把握了文本内容的结构。

教学中,教师将内容理解、速度阅读和思维训练等诸多训练融合起来,推动了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

语文教学旨在提升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文本的范例作用,善用教材、用好教材,扭转只关注内容的做法,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敬贤路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课文内容文本情境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必修4 Units 1—2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 5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3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