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习得的英语语言意识培养研究
2021-04-13秦莉
秦 莉
(吉林化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
本文从文化习得的主体选择性与创造性入手,关注社会文化因子与语言意识培养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类别分析与培养研究,多角度分析第二语言习得与发展的规律,解读文化习得对语言意识培养的影响,构建文化习得促进英语语言意识培养的理论基础和知识体系。
一、核心概念
(一) 文化习得的概念:
文化习得包括本群体的文化传承习得和跨文化的文化习得。不同人群直接要实现语言的交流,就必须进行跨文化的文化习得,这种习得包括有对语言文字的掌握,对其文化的了解,包括社会、历史、意识形态、人文传承等方面的理解与认知。语言意识的概念建立在语言开发的程度以思维形式和思维能力的形式体现,代表着人类意识对客体进行的认知与意识潜能的发展。文化习得是人的思维方式,也是人在接受新的文化时的自我适应过程[1]。英语语言意识的建立和语感的获得,要充分认识语言不只是交流的工具,也是获得文化认同,文化理解与社会趋同,融入社会的工具,语言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变革。
(二) 语言意识的概念:
语言意识即人在社会活动中为了实现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主动表达的意愿。语言意识的进展体现着人的意识与思想的成熟度与完整度。在社会实践活动当中,语言意识体现着社会活动的开发与实践,是社会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一个基础性的能力[2]。对于社会活动的参与主体人而言,语言意识可以改变人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认知与建构,人对于客观世界的改造活动是在思维的控制下进行的,语言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主观、主动、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通过观察、学习、体会、交流得以实现[3]。
二、基于文化习得的英语语言意识培养研究
(一) 国内外对文化习得和英语语言意识的相关研究成果
当今,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范畴,各国研究者对语言相关体系,包括词汇、语音、语法、语言思维能语言要素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然而,就文化习得和英语语言意识关系构建及剖析的培养研究成果较少,未发现系统性研究成果。通过文献检索发现,海外影响力较大的一种理论观点为文化适应模式,英文表述为Acculturation Model。文化适应模式的主要观点的阐述是:语言习得是文化适应的结果,语言学习者对于目标语言文化基础的掌握程度极大影响到学习者对于目标语言的掌握。总体表达的态度即学习语言即学习文化,二者不可割裂开来,语言的习得过程即文化适应过程。学习者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其实是对另外一种文化的接受过程。想掌握这门语言,就要从语言根植的文化土壤开始认知,进行体验式的学习和文化角度的适应,从社会生活、生产发展、惯例习俗、常用俚语甚至于手势姿态文化都进行学习。国外学者Wolfson曾提出的一个观点:学习第二语言的人如果无视目标语言的语用规则和得体程度,就会给目标语言母语者带来被冒犯的体验。基于这一观点,将语言与文化撕裂开来,单纯的语言学习是不可取的,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必须在文化中学习语言。罗常培的专著《语言与文化》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语言是社会组织的产物,是跟着社会发展的进程而演变的;语言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多方面发生联系的,任何社会现象都不能和别的现象绝缘而独立存在或发展。所以语言学的研究万不能抱残守缺地局限在语言本身的资料之内,必须要扩大研究范围,让语言现象跟其他社会现象和意识联系起来”[4]。
(二) 目的语的文化因素在语言习得中的重要作用
目的语的文化因素在目标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目标语言和学习者的第一语言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是这一因素的溯源。英语语言意识培养与习得是否能够跨越文化因素的障碍,实现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文化转换,流利实施语言意识行为,与理解,消化母语和目的语之间文化差异与文化准则呈正相关。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没有一种语言可以脱离本身的文化而存在,语言沟通的障碍更多的情况下是文化理解与文化习得的障碍。文化内涵、思维模式、语言意识、价值观的形成在不同文化习得的语言意识当中产生的冲突和碰撞正是外语语言意识培养的障碍。
语言学习者不仅仅需要掌握目标语言的基本表达和语用规则,更重要的是理解学习目标语言的文化内涵。基于这种认识,二语习得者与目标语言文化得以融合,才能够出发相应的语言意识。习得者只有理解目的语言的文化内涵,才能防止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出现文化障碍与交流障碍,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文化的适应直接影响到目标语言的掌握与应用,怎样实现文化习得前提下的英语语言意识习得,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发现语言意识培养不仅是对思维文化成因、跨文化素质培养过程的研究,又是将英语词汇系统与概念系统相互联通、为生成概念系统奠定基础的过程。
(三) 语言意识的形成是与文化紧密联系而相互渗透的
文化习得在语言意识形成与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当中非常重要,是源自文化的本质和内涵,每一种社会都有历史积淀的文化与传承,语言习得过程需要跨越不同文化之间的障碍与鸿沟。实现第二语言获得,需要跨越这一障碍,才是实现交流的目的与语言意识的提高。在这一层阶上,语言意识的逐步获得与实现离不开对于文化内涵的理解,从母语的文化概念向目标语言的文化理解转换。因此,语言的学习、语感的获得,不是单纯的发音器官训练或者表达方式的累积,而是文化习得基础上的语言意识的形成。只有语言学习者认识到文化,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能够达到文化习得的程度,同时,能够适应目标语言文化同第一语言文化内涵的冲突与时,才能够提高语言意识[5]。第二语言习得者只有理解目的语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因子,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文化的交流与转换过程出现的冲突和碰撞,达到语言习得的目标与语言意识的形成,保障交流的通畅和第二语言的习得。如何实现不同文化内涵之间的跨越和突破,如何才能在文化习得的基础上实现对语言意识的提升,本文研究的基础不仅仅是文化的形成与社会文化架构之间的关联,也旨在通过对语言意识、二语习得、文化习得的内在加以剖析和重组,对其内在的关联进行重新架构,将语言的词汇词汇系统、句子结构与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距,表达方式的差异进行文化角度的梳理,形成新的语言概念体系,从而能够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思维方式与第一语言之间的思维文化负迁移的互动关系,为在英语语言意识获得过程中建立一个较好的思维方向[6]。
(四) 与文化习得相关的英语语言意识培养
英语语言意识的培养分为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两大方面。主观因素包括有学习者自身的动因、对目标语言的认知、对目标语言的掌握动力以及目标语言的应用能力。客观因素包括有学习者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应用频次和概率,学习者的社会关系及生活模式。不论是从主观角度分析,还是从客观条件观察,文化因素都在英语语言意识培养的过程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7]。 文化影响到主观角度的英语语言意识培养,同时也影响着学习者语言意识培养的速度和效率。只有建立在文化理解基础之上的语言才有意义,沟通也才能够达到无障碍[8]。婴儿的语言意识培养是建立在无母语文化的影响之下,无须考虑到母语文化的负迁移,随着年龄的增长,母语的文化影响会随之加大,第一语言的负迁移会表现得更为突出和明显,如何克服这一点,搭建全新的第二语言意识,文化因素至关重要。
三、结 语
在“互联网+”时代,科技和信息化的交流给学习者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和更高效的文化融入模式。“互联网+”时代带来了强大的虚拟世界,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推陈出新的知识领域,改变着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没有一种语言可以脱离本身的文化而存在,语言沟通的障碍更多的情况下是文化理解与文化习得的障碍[9]。
英语语言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对于语言自身的模仿与学习,还需要关联建立在文化因素上的深度理解的维度,这意味着,学习语言,提高语言意识需要在文化习得的基础上进行,同时第二语言习得者需要在社会文化中找到自我认同。学习者与语言文化之间寻求的平衡与和谐占据主导地位,语言的意识才有可能形成[10]。跨越母语的文化迁移带来了影响力,语言学习者正在进行的是一个建立在文化内涵下的表达能力提升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是将英语的概念表达体系,词汇语法概念与语言意识形成的整体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学习者通过文化角度的理解实现英语语言意识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