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与材料成型专业教育相融合模式的研究

2021-04-13索忠源吕海波刘祥玲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工科融合大学生

王 鑫,姜 峰,索忠源,吕海波,刘祥玲

(吉林化工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

创新精神和创业理念在工作生涯中尤为重要,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及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使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以创业促进就业、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和模式的有效途径[1-2]。在面对新的科技和产业革命的背景下,我国提出了以“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为特点的新工科建设,为高等学校素质教育及工程能力的培养指明了路线[3]。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要保持原有的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构建新工科背景下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新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干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多元化人才。我国高校纷纷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但目前就业率低,岗位和专业不匹配的情况,也说明我国高校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培养模式有待解决需求解决路径。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工科类高校的培养目标也是培养具有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使学生在具有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因此,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应该注重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从而提高学生得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扩宽学生的就业途径。由此可知,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现状

(一) 大学生接受创业教育的现状

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度较高,有一定创新创业积极性,创业价值取向差异较大。目前,经调研和查阅资料可以看出大学生都对创新创业活动有很高的热情,特别是在中、低年级的学生中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而高年级的学生面对考研复习和就业的压力下,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较小。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较晚,更存在培养过程中与专业教育脱节,表现为缺少完整的培养体系,且缺少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使二者偏离较远。没有专业背景和专业知识,创新意识欠缺,参与度低,缺乏主观能动性。

(二)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现状

目前,高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工程人才方面的作用,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这使创新创业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只是宣传理念。学校目前开展创新创业形式主要以选修课、创业类讲座和创业类比赛为主,较少是以“必修课”“融合在就业指导中”“大学创业苗圃”等方式,特别是“与专业教育相融合”这种综合模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比例更低[4-5]。因此,存在的问题是开展的形式较简单,实践锻炼环节较少,表现出较明显的分散化。普遍存在的现状是高校创新创业基地和实践场所等基础条件不完备,且开放的比例较低,学生实践环节得不到充分的锻炼,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率。

(三) 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主要目标

专业教育是高校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基本过程,是发挥创新性的重要平台,因此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相融合的模式是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工程人才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还比较模糊,而且是否分年级、分专业开设,是否根据专业特点开展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需要探索与实践。然而少部分高校在学生中开展体系不完善,推行缺乏广泛性和普及性,以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为主要方式,面向小部分参与意愿较高且付之行动的学生,使创新创业教育在学生中认知度和熟悉度不高。高校还未能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与社会及工作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模式探索

(一) 注重创新创业意识及知识的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创业精神,专业教育培养学生从事本专业设计、制造、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生产组织与管理等方面能力。注重相融合模式下创新创业意识和专业知识的培养要贯穿整个环节,以全体大学生为对象,强调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普遍性,不应仅作用于小部分大学生,使其具有全面性和可持续性。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目标不是要求每个人都进行创业,而是培养使大学生具有一定精神的传承,在以后的职业发展中具有拼搏实干的精神、创新探索的欲望和工程实践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

专业教育为创新创业提供知识和基础,大学生是以知识和技能为资本进行创新创业过程,专业知识扎实积累越多,专业技能越强其创新创业成功率越高。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是有效解决就业压力的重要措施。开设创业基础课和专业融合课,增加专业课程中综合性课程的比例,开发专业+专业应用方向类的课程和创业实践课程。

(二) 相融合式的课程体系

培养学生既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获得创新创业知识的过程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分阶段分层次的制定符合新工科要求的课程体系及保障机制,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从教材编订、课程设置、教学考核、学分替换、基金支撑等方面进行探索与改革,鼓励专业教师申报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课题,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建立跨领域思维和多元化的知识构架,丰富教学内容和知识技能体系[6-7]。在中低年级中开展创业启蒙课,在面对就业的中高年级中以综合性选修课程为主,采用“创业+专业”的教育方式,增加个性化特色,充分调动参与的积极性,并通过相应的学分、奖学金和推荐信等方式进行支撑和鼓励。围绕材料成型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教师授课过程中嵌入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同时增加企业就业需求和就业指导、工程案例分析。如开设的焊接原理和无损检测课程考核方式改为“焊接产品创业与焊接质量评定报告”大作业形式,学科互涉从专业角度制定创业企划书和质量报告,培养与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材料成型专业推行“导师制”,学生跟着专业教师做科研,参加省、市、校级创新创业项目并取得一定的效果,课上采用演讲答辩方式由学生授课,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了展现自我的机会。

(三) 相融合模式的保障机制

学校和企业是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两个重要因素,高校应采取一些政策和措施鼓励教师参与创新创业和专业教育相融合模式下课程体系建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科研项目比例和经费支持,在绩效考核和评职上应予以适当倾斜。依托教师基金、企业奖学金等方式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助研金,鼓励学生参与积极性和基金政策保障。企业挂职锻炼和用人调查,能有效帮助高校了解用人单位对工科专业学生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创新知识与技能)的具体需求,有目的地修订课程体系和制定相融合模式下符合新工科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四) 相融合式的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培训,构建内外结合、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需要构建以“双师型”“实践型” “辅导型”导师为主的多层次师资队伍,形成包含专业教师、创业理论导师、创业实践导师在内的多层级专业型师资队伍[8]。首先,充分发挥地方院校的优势,与地方企业合作,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企业生产实践,课堂教学中引入企业生产项目和创新创业任务。其次,实行“学科组”和“导师制”,聘用企业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工程人员补充到导师队伍中,形成长期的合作团队和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友企业导师为主,负责工程实践环节和创新创业实践的指导。最后,邀请企业导师真正参与到创新创业课程教育活动中,走进学校课堂分享企业经验与案例,传授企业精神,使学生毕业投入到实际工作中能得到企业管理者的认可。

(五) 完善相融合模式的实践平台

实践性和操作性是创新创业教育和材料成型专业教育的突出特点,学校要注重整合校内资源,有效聚合校外资源,搭建相融合模式下的实践平台。可以分为模拟实训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如材料成型专业可以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理实一体化平台,大型模拟软件及仿真平台,模具拆装训练中心,焊接检验及焊评报告及工艺编制。与企业联合指导,教学方式需采用“互动+体验”“创业模拟实训”等方式,例如大学生创业实践训练项目、依托企业品牌的创业营销大赛、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企业实习等。通过真实案例进行研究分析,以企业项目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应变能力和就业机会。

三、结 语

新工科背景下,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石,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其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9-10]。材料成型专业是机械类应用性很强的工科专业,社会及企业急需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强的毕业生,基于新工科要求的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的多元化新路径,高校更应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模式与实践,为社会培养更多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专业型创新创业人才。

猜你喜欢

工科融合大学生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融合菜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工科概率统计教材中引入Matlab工具的探讨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