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模式下工程训练教学方法改革的探析
2021-04-13韩运华
韩运华,霍 莹
(吉林化工学院 工程训练中心,吉林 吉林 132022)
在高校教学过程中,产学研合作模式为学校和企业搭建一座桥梁,进而实现两者间的互惠互助,企业可以将其优质的资源传输给高校大学生,帮他们明确方向,树立目标,鼓励他们通过学习到的技术更好地反哺社会,进而带动地方的经济发展[1]。同时,也可以为企业发掘可造之才,结束大学生一毕业就面临失业的尴尬现状,并为社会提供高效资源,为企业灌输优秀人才。
一、产学研模式的概述
(一) 产学研模式的意义
产学研理念,是指将生产、教学和科研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是当代高校、工程训练中心以及企业为了解决共同问题而产生的模式,比如人才如何培养,科技领域的研究等问题,就可以很好地在产学研模式中体现出来,并让高校大学生通过实践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思维模式,动手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进而起到技术研究到技术革新的结果[2]。产学研合作项目是使学生走向社会,从实践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提高能力的最好办法[3]。在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模式下,企业可以积极地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够与企业专家面对面沟通交流的平台,不但可以让高校大学生在未毕业之时就已具备了过硬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也为与本校合作的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上夯实了坚实的基础,并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产学研合作项目可以很好地拉近高校和社会的距离,也从侧面加强了教师的科研水平、技术能力和知识结构。
(二) 产学研模式的作用
工程训练中心是独立的教学机构,我校的训练中心目前拥有较为先进的设备仪器,将产学研合作项目引入到高校里,是希望高校大学生在这里可以很好地将校园里所学的知识完美地融合到生产实践中去,促进他们的动手实操能力和动脑思考能力[4]。毕竟,工程类的理论基础相较其他专业更为抽象,在这里学生除了可以观看视频从中获益理论知识外,他们还可以通过工程训练的实时操作,体验工程制造的魅力,从而获得更加直观的感受。
二、工程训练的现状
(一) 学生态度问题
工程训练是培养学生大工程意识、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产学研合作项目也是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5-6]。目前,大多数的高校都会开展了工程训练实践课程,但在实践训练中由于实习的课时有限,一部分学生感觉课程还没有过多的了解就结束了,从而导致后期的学习意识不强烈,参与能力和积极性不足;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抱着混学分的态度来的,根本没有意识到工程实训的重要意义,也没有意识到产学研合作项目带给大家的优势。在这种观念驱动下,学生的学习态度就会越来越不端正,上课玩手机、睡觉等不良行为普遍存在。
(二) 课时分配不足
我校工程训练中心每学年承担着大二3 000多名学生的实训,共15实训单元,但由于总课时有限,学生在每个工种的实习时间不超过两天,导致每个学生刚熟悉这个工种就结束了,根本没有时间进行深入了解;而实训教师的教学也都只停留在基础教学层面,无法达到创新实践的目的。
(三) 课程结构安排的问题
目前我校工程训练中心有传统的金工实习8大工种的课程,近几年也在不断地增加一些先进制造的课程,其中包括数控车、数控铣、线切割、3D打印、激光雕刻、三坐标测量等共有15实训单元,虽然增加了一些实训单元,但是几乎每个工种还是采用单独的授课方式,很少将多个工种联系在一起,根本无法让学生了解掌握工艺流程,也无法达到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 师资队伍的素质问题
工程教育是源于教育而最终又要归于实践的[7],而师资力量对开展工程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目前,我校工程训练指导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中心存在的师资队伍中高素质“双师型”数量不足。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有些教师知识还停留在传统的金工实习阶段,无法满足时代的进步。教学方法一般都停留在老师演示讲授,学生照搬照做的方式进行,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也不能很好地完成产学研合作的项目,更无法进行创新训练。
三、教学方法改革的建议
(一) 建立线上课程平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相关的课程改革标准,在现今的教学过程中,相关学生只有在具备必需的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基础上才能够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的实际能力与技能[8]。但是基于工程实训的课时有限,学生根本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过多的专业知识。基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指导教师可以建立线上的互联网课程平台,教师利用现有网络课程资源寻找一些科技前沿的教学资源视频,或者基于产学研合作项目课程为载体,将项目产品的基础知识用视频的方式录制下来,上传到现有的互联网课程平台,然后让学生利用课后线下时间进行基础知识的认知,这样不仅解决了课时分配不足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了课程,让学生对产学研合作项目的课程有了认知,为实践课程留下的伏笔,提高了学生想要实践操作的要求,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增加课程小组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理论基础知识是实训阶段必不可少环节,如果真的想要让高校大学生融入教学中,首先就要将学生的基础知识打牢,在课程中带入理论知识,并在课程教学中设置课程小组赛,将多个实训单元制作的零件,让学生小组集体去完成,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寓教于乐”的作用,通过比赛娱乐的方式,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参加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不足,通过温故和请教的方式提升基础知识能力,也通过多个实训单元的结合,掌握了基本工艺流程,提高了大学生自我学习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
(三) 增加科研创新,提高教师水平
高校与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可以起到双方相互促进的作用。高校要想在产学研模式下吸引企业的注意和青睐,首先就必须要提升本校的科研能力,高校要将重点放在当下的社会需求上,才能够吸引相关企业的关注,并以此为基础让企业提供大量的科学研究资源,进而在某种程度上将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体现出来[9-10]。
提高科研能力的根本就是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所以指导教师必须要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给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本校在产学研模式过程中,可以将高校教师融入教学、生产、科研、培训等多面一体化中,真正实现“研究型+应用型”教学人才的培养。而企业的工程师,以及工程训练中心的技师在其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高校讲师在上专业课之前,必须要通过企业的师资能力认证,这样可以很好的摆脱掉校园讲师在传统高校授课中思维固化,视野狭窄的问题。与此同时,企业工程师在校园中也可以成为学校的一员,通过专家下校园,可以让企业工程师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以及各项活动中,使其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培训能力,这样不但可以丰富学校的教学资源,同时也能提升工程师的技能培训能力,并为企业寻找到优质的储备人才。而工程训练中心的技师,在产学研的模式中,既能够将社会实际经验传授到高校教学中去,对于高校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完善,也能让技师自己在这种培训过程中做出更好的科研成果。因此,产学研模式本着生产、学习、研究三者循环的理念,可以不断地优化教学质量,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的同时,提升教师的教学、生产、科研创新水平。
四、结 语
综上所述,在产学研模式下的工程训练教学,高校需要不断地进行深化教学改革,从教育手段、教学内容和师生关系上,保证合作的企业在将来的市场竞争中的活力。同时,需要加大企业对高校大学生培养的关注度,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让企业在对高校的投入上从中获益,进而让企业愿意拿出更多的资金对高校人才的进行培养。这样的话,高校、工程训练中心、企业都能够互惠共利,从而在本质上增强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并培养出一批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