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概念任务下中英双语者非目标语言的词汇通达

2013-12-02吴剑锋陈超莹王瑞明

关键词:目标语言正确率双语

李 利,吴剑锋,陈超莹,王瑞明

(1.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2.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31)

一、前 言

在心理学研究中,双语者能够灵活地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这种现象被称为语言转换(language switching)。在语言转换过程中,双语者能够有效地理解和使用一种语言(称之为目标语言)而不受另一种语言(称之为非目标语言)的干扰。双语者这种语言转换能力的内在机制是近年来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关注的焦点[1-3]。

研究者从行为实验和认知神经科学多个角度、运用多种方法对语言转换进行了研究[4-6]。语言转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双语者从词库中提取词汇以满足当前任务的需要,这一阶段称为词汇通达(lexical access)。而不同类型的语言任务中,词汇通达所指的过程不同。语言产生任务中词汇通达指的是讲话者从哪种语言的词汇中提取哪些词汇才能满足表达的需要;而在语言理解任务中,词汇通达指的是双语者如何借助于两种语言词库中的信息,辨别理解所看到的或听到的词汇。

在语言理解转换方面,目前的研究者探索的并不多,在仅有的几项研究中也存在比较大的争议,而当前的研究者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双语者加工目标语言时非目标语言是否激活。Penfield等人最早提出了“input switch”的语言机制,该机制是指语言转换中双语者能够有效地抑制非目标语言的激活,从而有选择性的通达目标语言的词汇。即当遇到语言转换情境时,进行中的任务的语言立即关闭,而需要使用的另一种语言的通路会自动打开,语言理解可看成一个自动化加工的过程[7]。Scarborough等人的一项研究证实了这一观点,他们让西班牙语—英语双语被试接受包含西班牙语、英语和非词的混合任务,在研究中要求被试判断目标词是否是真词,其他词都按否键,结果发现跟目标语言相比,非目标语言单词反应时间上没有词频效应,非目标语言单词拒绝时间和非词一样快。由此他们认为,双语被试能够有效地抑制非目标语言的激活[8]。Rodriguez-Fornells等人使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进一步验证了这一观点,研究使用了西班牙语单语被试和西班牙语—加泰罗尼亚语双语被试,实验任务是让被试判断屏幕上出现的西班牙语单词的第一个字母是元音还是辅音,用左右手快速按键。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两组被试来说,目标语言(西班牙语)的单词出现了词频效应,这种词频效应主要表现在N400的波幅上。值得注意的是,两组被试都没有表现出非目标语言(加泰罗尼亚语)的词频效应,研究者据此认为非目标语言的语义没有通达[9]。

另有一些研究表明,双语者不能有选择性地通达两种语言的词汇,使用目标语言时,不能有效的抑制非目标语言,非目标语言会激活。Dijkstra等人提出了双语词汇识别BIA(bilingual interactive activation)模型,该模型认为双语词汇识别是完全的非选择性的,使用一种语言时需要对两种共同激活的语言进行平行的词汇搜索,两种语言的词库会自动激活,只是在任务中目标语言会得到更大程度的激活[10]。Moreno等人选择了母语为英语、二语为西班牙语的被试参加了一项ERP实验,实验要求被试阅读英语句子(如:He put a clean sheet on the_),句末词设置了三种条件:(1)最符合预期的英文单词,如bed;(2)最符合预期的英文单词的同义词,如mattress;(3)最符合预期的英文单词的西班牙语翻译对等词,如cama。根据已有的研究,出现的单词与预期背离越大时,N400的波幅就会越大。基于这一理论前提,若双语者完全不激活西班牙语cama这个单词,那么条件(3)则会引起最大的N400波幅,但结果并非如此。Moreno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加工一种语言时,另一种语言也相应的激活[11]。Martin等人采用词长判断任务,要求威尔士—英语熟练双语者只对目标语言做反应,而忽略非目标语言,结果发现,虽然要求被试忽略非目标语言但其仍对目标语言产生了启动效应(相关条件下N400波幅小于不相关条件),由此他们认为非目标语言会进行自动化的语义激活,支持了BIA模型[12]。

仔细分析先前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不同的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范式得到了不同的结果,在语言理解转换过程中非目标语言是否激活这一核心问题上还未达成一致,甚至有些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Scarborough等人和Rodriguez-Fornells等人都认为语言理解转换中非目标语言的语义没有激活,但是他们仅让被试完成词汇判断任务,即让被试判断目标语言单词第一个字母是元音还是辅音,这种任务只需在词汇层面上对单词进行加工,并不涉及语义层面的加工。所以这一结果很可能是他们的实验任务造成的。另外,他们根据非目标语言的词频高低对语言加工没有影响来说明非目标语言的语义没有激活也不够妥当。词频并不是反映概念加工的一个敏感指标,他们的研究结果有待于使用更敏感的指标进一步验证。

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语言理解转换现象,普遍需要双语者在概念层面上进行语言加工,但先前的多数语言理解转换研究使用的都是词汇判断任务,那么,概念判断任务下双语者在语言理解转换中如何加工非目标语言?概念判断任务下双语者语言理解转换中非目标语言的加工机制跟词汇判断任务下双语者语言理解转换中非目标语言的加工机制有何不同,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另外,先前关于语言理解转换的研究多集中于拼音文字,双语被试的两种语言也都属于拼音文字系统。而中文是表义文字,在正字法规则上与拼音文字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先前关于语言理解转换的有关研究成果是否适用于中英双语者,这一问题也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基于上述思考,本研究准备在改进Scarborough等人和Rodriguez-Fornells等人的研究的基础上,使用概念判断任务,让中—英双语者对目标语言的单词是否是生物词进行判断,生物词判断为“是”,非生物词和非目标语言的单词全部判断为“否”,通过分析非目标语言生物词和非生物词反应时和正确率的差异,对双语者语言理解转换中非目标语言的词汇通达机制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本研究的实验逻辑是:如果被试非目标语言的语义层面有激活,拒绝非目标语言的生物词要比拒绝非目标语言非生物词需要更多的加工,这样非目标语言中生物词的反应时要长于非生物词的反应时,或非目标语言中生物词的正确率低于非生物词的正确率,或者两种情况都出现;如果被试非目标语言的语义层面没有激活,那么非目标语言中生物词的反应时和正确率跟非生物词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应该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包括两个实验。

二、实验1

(一)研究目的

探讨概念判断任务下目标语言为英文非目标语言为中文时中英双语者非目标语言的词汇通达机制。

(二)研究方法

1.被试。华南师范大学非外语专业学生30名,英语已过四级。所有被试均裸眼或矫正视力正常,母语为汉语,开始接触英语年龄为11-13岁,年龄在20-22岁之间。参加实验后有一定的报酬。

2.实验设计。本实验为单因素被试内设计,自变量是非目标语言中文单字词的类型,包括生物词和非生物词两个水平。因变量是被试对非目标语言中文单字词的反应时和正确率。

3.实验材料与程序。正式实验材料包括中文生物词、中文非生物词、英文生物词、英文非生物词各32个,中英文词都不是翻译对等词,其中中文词均为单字词。请58名华南师范大学大学生(不参加正式实验,中文、英文熟练程度和被试相当)用7点量表对这四类材料做熟悉度评定,最熟悉的词评定为7,最不熟悉的词评定为1。结果表明,中文生物词平均熟悉度为6.86,中文非生物词平均熟悉度为6.86,两者差异不显著,t=0.13,p > 0.05;英文生物词平均熟悉度为6.81,英文非生物词平均熟悉度为 6.79,两者差异也不显著,t=0.66,p > 0.05。另外,统计了中文词的笔划数和英文词的词长,结果表明,中文生物词平均笔划数为8.54,中文非生物词平均笔划数为9.03,两者差异不显著,t=0.64,p >0.05;英文生物词平均字母数为 4.79,英文非生物词平均字母数为4.74,两者差异也不显著,t=0.18,p >0.05。

实验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验程序采用 E -Prime软件编制。屏幕上一次只呈现一个词。每个词呈现之前,屏幕上先呈现一串“*”号,持续500ms。紧接着呈现单词,要求被试判断呈现的英文单词是否为生物或者生物体的一部分,是生物词则按“是”键,不是生物词则按“否”键,中文词全部按“否”键,计算机自动记录被试的反应时和正确率。被试回答错误时,屏幕上会呈现“错误”一词,持续1 000 ms后自动消失。实验开始前让被试将左手食指放在“F”键(贴有标签“是”)上,将右手食指放在“J”键(贴有标签“否”)上,指导被试仔细看每一个词,并告诉被试他们的反应时将被记录,要求他们尽快做出判断。整个实验大约需要10分钟完成。正式实验前有12个词的练习。

(三)结果与分析

统计时删除3名总正确率低于80%的被试,最后统计的平均反应时和正确率见表1。

表1 被试对非目标中文生物词和非生物词判断的平均反应时和正确率

统计结果表明,非目标语言中文生物词的反应时长于非生物词的反应时,差异达到边缘显著水平,t(26)=1.97,p=0.06;而非目标语言中文生物词的正确率显著低于非生物词的正确率,t(26)=2.42,p=0.02。实验1反应时和正确率的统计结果说明,中英双语者在完成概念判断任务的语言理解转换中,其作为非目标语言的中文词的语义得到自动激活。

三、实验2

(一)研究目的

探讨概念判断任务下目标语言为中文非目标语言为英文时中英双语者非目标语言的词汇通达机制。

(二)研究方法

1.被试。华南师范大学非外语专业学生31名,英语已过四级。所有被试均裸眼或矫正视力正常,母语为汉语,开始接触英语年龄为11-13岁,年龄在20-22岁之间。参加实验后有一定的报酬。他们均未参加前面的实验。

2.实验设计。本实验为单因素被试内设计,自变量是非目标语言英文单词的类型,包括生物词和非生物词两个水平。因变量是被试对非目标语言英文单词判断的反应时和正确率。

3.实验材料与程序。同实验1。本实验的目标语言是中文,非目标语言是英文。

(三)结果与分析

所有被试总正确率都高于80%,因此没有删除任何被试。最后统计的平均反应时和正确率见表2。

表2 被试对非目标英文生物词和非生物词判断的平均反应时和正确率

统计结果表明,非目标语言英文生物词的反应时长于非生物词的反应时,差异达到边缘显著水平,t(30)=1.874,p=0.07;非目标语言英文生物词的正确率显著低于非生物词的正确率,t(26)=2.42,p=0.02。实验2反应时和正确率的统计结果说明,中英双语者在完成概念判断任务的语言理解转换中,其作为非目标语言的英文词的语义得到自动激活。

四、讨 论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加深,第二语言的学习成为学习者和研究者都非常重视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对双语者来说,一种普遍发生的现象就是语言转换,即双语者能够灵活地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关于语言转换中的词汇通达机制,目前研究者在语言产生领域,做了比较多的探讨,但在语言理解领域,探讨得不多,并且争议较大。

在语言理解转换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Rodriguez-Fornells等人发表在Nature上的一项研究[9]。在研究中,Rodriguez-Fornells等人使用词汇判断任务,让双语被试判断目标语言单词第一个字母是元音还是辅音,实验结果显示非目标语言没有表现出词频效应,由此他们认为双语者非目标语言的语义没有激活。在Rodriguez-Fornells等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使用概念判断任务,让中英双语被试判断目标语言单词是不是生物词,最后比较被试在非目标语言生物词和非生物词反应时和正确率上的差异,由此进一步探讨语言理解转换中非目标语言的词汇通达机制。在实验1中,目标语言为英文,非目标语言为中文,结果发现中英双语被试非目标语言中文的语义自动激活。在实验2中,目标语言为中文,非目标语言为英文,结果发现中英双语被试非目标语言英文的语义也自动激活。

现实生活中发生的语言理解转换现象,普遍需要双语者在概念层面上进行语言加工,概念判断任务跟现实生活中的语言转换更为相似,使用概念判断任务对于现实生活中语言理解转换现象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先前的多数研究使用的被试都属于拼音文字系统的双语者,研究者使用的都是词汇判断任务,结果发现语言理解转换中非目标语言的语义没有激活。本研究使用中英双语者进行概念判断任务,结果发现语言理解转换中非目标语言的语义有激活,由此可以推测,实验任务应该是影响语言转换中非目标语言词汇通达的一个重要因素。

大量双语研究表明,双语语言的加工机制与第二语言获得年龄和熟练程度有关[13]。第二语言获得越早,大脑结构就与单语使用者的脑结构越相似,第二语言语音就越接近母语使用者。但是,有些研究表明大脑中语言表征更多依赖的是语言的熟练程度,而不是获得的年龄。McElree等人用移居英国、母语为俄语的三类双语者进行了语言熟练程度对语义加工的影响的考察,10名被试英语和俄语熟练程度相当,9名被试母语为优势语,7名被试英语为优势语。结果发现,第一种类型的被试提取俄语和英语语义的速度相同,而后两种被试加工优势语的语义速度明显快于加工劣势语语义的速度[14]。McElree等人认为,语言的熟练程度影响语义提取的时间进程,对不熟练的第二语言,被试会以第一语言为中介提取第二语言的语义信息,加工速度相对慢。若第二语言达到一定水平,第二语言与语义之间的连结会加强,从而可直接提取语义信息。

对于本研究中的中英双语被试,他们都是初中时开始学习英语的(年龄为11-13岁),但是,他们两种语言的熟练程度差异很大,母语中文的熟练程度远远高于二语英文的熟练程度。实验结果发现,不管非目标语言是绝对熟练的中文,还是相对不熟练的英文,在概念判断任务下的语言理解转换中,其语义信息都得到了自动激活。也就是说,本研究中,两种语言的熟练程度并没有对非目标语言的激活状况产生显著影响。仔细分析本研究中的实验材料,我们发现本研究中的英文单词和中文单字词的熟悉度评定都在6.50以上(7级评定),都是被试很熟悉的词,两者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在实验结果上也就没有表现出差异。我们推测,如果被试非目标语言单词的熟悉程度较低,那么在语言理解转换中它们就可能不会自动激活。当然,这个推测有待于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验证。

五、结 论

本研究使用生物决定任务探讨了中英双语者语言理解转换中非目标语言的词汇通达,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在概念任务下,不管非目标语言是中文还是英文,其语义信息都会自动激活。

附录:实验材料

[1]J.Abutalebi,D.Green.Bilingual language production:The neurocognition of language representation and control.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2007,20:242-275.

[2]A.Colome.Lexical activation in bilinguals-speech production:Language-specific or language-independent?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2001,45:721-736.

[3]L.Li,L.Mo,R.M.Wang,X.Y.Luo,Z.Chen.Evidence for long-term cross-language repetition priming in low fluency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s.Bilingualism:Language and Cognition,2009,12:13-21.

[4]E.Orfanidou,P.Sumner.Language switching and the effects of orthographic specificity and response repetition.Memory& Cognition,2005,33:355-369.

[5]A.Rodriguez-Fornells,A.Van Derlugt,M.Rotte,B.Brittil,H-J.Heinze,T.F.Munte.Second Language Interferes with Word Production in Fluent Bilinguals:Brain Potential and Functional Imaging Evidence.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2005,17:422-433.

[6]K.Chauncey,J.Grainger,P.J.Holcomb.Code-switching effects in bilingual word recognition:A masked priming study with event-related potentials.Brain and language,2008,105:161-174.

[7]W.Penfield,L.Roberts.Speech and brain mechanism.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9.

[8]D.Scarborough,L.Gerard,C.Cortese.Independence of lexical access in bilingual word recognition.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1984,23:84-99.

[9]A.Rodriguez-Fornells,M.Rotte,H-J.Heinze,T.Nosselt,T.F.Munte.Brain potential and functional MRI evidence for how to handle two languages with one brain.Nature,2002,415:1026-1029.

[10]T.Dijkstra,W.J.B.Van Heuven.The architecture of the bilingual word recognition system:From identification to decision.Bilingualism:Language and Cognition,2002,5:175-197.

[11]E.M.Moreno,K.D.Federmeier,M.Kutas.Switching languages,switching palabras(words):An electrophysiological study of code switching.Brain and Language,2002,80:188-207.

[12]C.D.Martin,B.Dering,E.M.Thomas,G.Thierry.Brain potentials reveal semantic priming in both the‘active’and the‘non-attended’language of early bilinguals.Neuroimage,2009,47:326-3334.

[13]R.Zeelenberg,D.Peche.Evidence for long-term cross-language repetition priming in conceptual implicit memory tasks.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2003,49:80-94.

[14]B.McElree,G.X.Jia,A.Litvak.The time course of conceptual processing in three bilingual populations.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2000,42:229-254.

猜你喜欢

目标语言正确率双语
门诊分诊服务态度与正确率对护患关系的影响
中国大学生对越南语虚词的误用
教材插图在英语课堂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及实例探讨
生意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介入手术安全核查正确率中的应用
生意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多媒体英语学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