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理念下的学前教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2021-04-13黑倩肖佃力殷子峰
黑倩 肖佃力 殷子峰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对于为我国输送实用型教育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随着产教融合理念的提出,该专业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方面的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但仍旧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因素。本文详尽分析当下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这些问题的具体对策方法,并对未来的学前教育专业教育体系进行合理展望。
【关键词】产教融合理念 学前教育专业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61-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0-0189-02
近几年,教育改革深入细化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而随着产教融合理念的提出,更是在这一体系的构建方面掀起了更大的波澜。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实用型人才培养的一大专业,应努力抓住这一机遇采取一系列措施。然而,中职学校在这一进程中存在着诸多矛盾与缺陷,难以带领该专业教育改革深化到近乎人意的程度。而积极合理地推进学前教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成了中职学校这一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巨大动力。
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由来、含义及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作用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起历程
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民经济飞速增长,教育文化方面的变革也应时深入。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原有的教育模式难以适应新时代经济文化生活的需求以及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提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家对于创新型、实用型的高品质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尤其注重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高材生,以适应新常态经济的发展。于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便应运而生,并在最近几年热度持续翻涨,尤其在高等教育和職业教育中广受青睐。
(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顾名思义,是把国家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和就业择业进行直接挂钩,而逐步摆脱以往教育与择业分离的不良导向,从而形成一个更为复杂而丰富的教育体系,让学生在该教育体系下更为自然地将学习与择业进行连接和对口,进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就业压力的适当减轻[1]。
(三)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对学前教育专业改革的深刻意义
在过去的教育体系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校内学习,毕业后直接进行择业。而这种模式下,学生很难在毕业面临就业时具备相当高的素质和实践经验,这会使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后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同时也会因为毕业生实践经验的不足对部分学前儿童产生影响。因此,这种低效的教育模式亟待改善,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对学前教育专业而言就是一个极大的机遇。首先,在这种教育体系下,学校与企业进行衔接互动,让该专业在校生有更多有效的实习实践机会,更早地接触学前教育的基本工作,培养职业基本素质,进而在未来进入相关岗位后更加得心应手,顺其自然。其次,对于学前教育这个专业而言,可以提高该专业培养人才的水平高度,更加适应市场对全新人才的需求,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增益在读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并将学习与就业在有机结合的路途上实现两者效率提升的共赢局面。最后,由于学生间存在着认知能力和社会经历的本质差异,这种教育体系可以有效减小这一外在差异,使学习能力很强但缺乏社会认知的学生拓展社会阅历,在人潮汹涌的市场博弈中更容易脱颖而出,适得其所。
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学前教育专业推行时存在的问题
(一)推行力度不够,范围狭窄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清华创业大赛为开端,至此在各类高校和职业学校流行,但在学前教育专业领域,仅在部分双一流高校成效显著,而对于师资生源较差的中职学校却一直进展缓慢,低效怠慢。部分职校启动太晚,执行不到位,致使与高校间的差异性越来越大,普通职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市场竞争中更加不被待见,从而也拉垮了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整体步伐。
(二)形式主义势头高涨,实际效果不够可观
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部分职校在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视度亟待提高。许多职校在学前教育专业上进行的创新创业教育仅仅体现在口头形式和基本课程任务的简单完善,难以深入该体系的真正内涵和改天换地的功效,以致对于学生能力改造方面的成果微乎其微。而在进行具体工作时,极难落到实处,设身处地为该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做细致考量。诸如此类的案例数不胜数,具体表现在缺乏专业性强的校内外合作企业机构,缺乏对应的创新创造性的书籍教材,以及仅把注意点放在宣传鼓励而未能真正激发学生在该方向上的潜力与激情[2]。
(三)中职学校资源能力有限,难以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般而言,中职学校的师资、生源、资金场地等条件相对薄弱,政府部门投入的重视度也不够,很难与高校抗衡,这在学前教育专业领域也是对比鲜明。因此,在新的教育模式推广和实践应用本身就会慢上半拍,很难和更好的平台进行平等竞争,极大地缩小了职校学前教育在前沿教育模式下的发展空间。
三、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在产教融合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发展对策
(一)社会各界扭转对中职学前教育的观感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领域在社会上难受待见的根源在于,社会各界对其认可度不高,了解范围不深。广大民众认为中职的幼师始终不如高校幼师的综合素质,甚至以为中职幼师在校就读只是虚度光阴,根本增长不了真本领。而在产教融合的大环境下,部分企业教育单位也会挑剔性地放弃对中职学前教育的支撑,选择市场需求更强的高等院校。致使中职学前教育仍旧停留在过去的模式下难以融入新环境。而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社会各界转变对中职学前教育的认知就成了发展的突破点。首先,政府应在顺应产教融合的基础上,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持与宣传,让广大群众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培养方向。其次,各大教育机构应深刻理解产教融合对国家全局教育发展的意义,为职校幼师教育提供更多的扶持与帮助。而职校本身也不应以外界评估为标准,降低教学实践的力度,而应配合政府与教育机构培养出更为优秀实用、适应市场需求的高品质幼师,用实力战胜外界的贬抑。
(二)职校应主动加强与校外教育机构的沟通互动
产教融合理念提出后,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而言想要进一步培养更适应市场的人才,必然离不开与校外幼儿教育机构的良性合作。而职校本身具有自身的劣势,很难受到校外机构的主动青睐。这时便需要职校主动出击,找到本校培养的幼师更擅长和更适合的导向,精准对焦,本着校企共赢的基本点,选择本校幼师在实习过程能带来更大利益的教育机构,并加强与教育机构的良性沟通,提前争取教育机构的信任与共点[2]。尤其注意让机构切实获得便利与进一步发展,与教育机构的合作才能长足发展。而在合作的过程中,也应尽量保持平等互惠、稳定发展的节奏,同时也适当为教育机构提供本校一些力所能及的优待,建立更为坚固的伙伴关系。
(三)职校内部积极完善教育课程与服务体系
产教融合的本质是培养更为实用更加面向市场的精准人才,而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而言,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培养在读学生的实操能力与职业素养。而在以往的中職教育体系中,除了常规的教学内容,学生很难在课堂中接触更为广阔的专业天地,很难在综合素质提升的道路上走的太远。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学前教育首先可以在主体课程的设置上大做文章,可以效仿高校的教学模式,在学生高效完成必修课的前提下,适当设置一些与幼师实操与素养提升相关的选修课;同时也可以在课堂中优化教学模式,可设计跨专业交流、课堂实操与分析实例等个性化环节,摒弃分数优先、只传授理论知识的低效模式,把重心转移到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以适应市场竞争的新环境[3]。
(四)优化师资力量,搭建良好平台
无论是什么程度的教育,师资力量都对教育机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中职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而言,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培养实用创新人才,首先得有一个具有创新教育理念和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教师团队。而对于教师团队创新能力薄弱的中职学校,积极引进业界成名人物和领军大咖进校指导,举办学前教育实践运用和课堂模式创新相关的讲座也是一个高效可行的思路。同时在教师应聘时提高学历要求,并加大对新教师创新水平的评估。平时授课过程中也可安排本校教师去创新模式运行卓越的学习观摩,从而提高教师团队适应新环境培养市场导向更强的幼师的能力。以此观之,以更强大的师资力量、培训教育机构精准合作、政府机构更大力度支持,为学前教育专业在读学生搭建更璀璨的奔向新市场新时代的平台。
四、结束语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职校学前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各职校应抓住这一机遇,顺时而动,努力克服目前存在的困局与被动。对外通过宣传展示扭转各界对职校幼师教育的观感,同时加强与校外教育机构沟通与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空间;对内积极完善教育课程系统与服务系统,提高教师团队的整体创新能力,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大更具导向市场的创新平台。
参考文献:
[1]韩松,刘晓光.深化推进“产教融合园校共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创新实用型人才的可行性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26):76.
[2]罗玉萍,贾小玲.在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19, 26(12):261-262.
[3]罗玉萍,贾小玲.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港口经济,2019(12):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