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路径探究
2021-04-13郑雪
【摘要】就业指导是一门针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生存的综合性教育学科,可以为高职院校学生掌握就业技巧和认清社会形势提供重要帮助,研究“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工作路径。根据就业指导的形势和学生就业状况两方面,了解现阶段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工作现状。以就业主体和指导主导入手,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匹配、学生重视程度不高三点。在此基础上从构建专业教师团队、结合互联网信息设置指导目标、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提出“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新路径,为充分释放高校创业活力和增加创业人数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互联网+”背景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路径 个性化发展需求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名称:新时期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路径探索,项目编号:2020SJB0875。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0-0001-02
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作为现代社会的最近的创新模式,在其不断变化的形态中逐渐和各种领域完成融合,迸发出各式各样的新型理念和行业发展趋势。高职院校作为社会主要人才的培训基地,在培养人才方向上也需要紧紧地与社会连接,为新时代提供具有鲜明特点和潮流的创新型社会人才。在高职院校就业中不仅要体现高素质的教育理念,更要为新时代的社会增添自己的职业使命感。为较好地完成这一使命,高职院校针对学生就业提出了新的教育课程,即大学生就业指导,在对其职业生存和规划中提供综合性的教育。该学科以市场需求为整体导向,积极帮助在校学生掌握国家的就业政策,理清社会形势和了解社会需求的环境下掌握自己的专业特征,提升其内在的就业力。当下阶段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必须在加强自身竞争力的前提下,了解社会发展的最新势态不断通过互联网信息架构,准确掌握各行业就业信息,精准定位完成个人和企业单位的岗位对接。本文以此为研究基础,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研究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工作新路径,为调整大学生就业指导理念和方式促进大学生就业提供新思路,实现互联网的现代高校就业理念的新融合。
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高职院校在社会教育架构中一直处于地位较低的状态,在每一年录取学生入学标准上存在入学分数较低的情况,授课方式也是按照书本灌输高于实践操作。在各类因素下致使企业单位招聘过程中,极容易跳过高职院校的学生而选择其他类型的毕业生[1]。在体制改革的作用下,高职院校逐渐展开和企业的联动工作,在对学校内部即将毕业的学生群体实施就业指导的相关工作,但由于用人企业和高职院校合作过程中,相关的劳动部门之间存在交流脱节现象,在官网上传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中,无法进行归纳总结,找不出每一年的就业工作指导重点,在长期缺乏就业形势预测的环节中,高职院校对社会形势的理解存在误差,极大地影响了就业指导工作的展开。
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作为新设立的综合学科,在分配教师授课中基本由行政人员临时授命,直接调配至该学科进行就业前的指导工作。此类模式的指导班组在指导工作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弊端,一是由于专业能力不足,在就業指导的负责组织架构中教师队伍无法掌握课程的重点,授课过程更是按照课本一节一节讲解,难以完成教师的职业成就感,达不到理想的就业指导授课效果[2]。二是在福利待遇上达不到和主修课程老师一样的水平,长此以往下去在授课过程中失去原有工作激情,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上对课程规划没有长远打算,造成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教师队伍组成十分不稳定。
(二)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当下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通过对就业指导中心的设立,逐级地向下属指导部门分发工作目标和开设指导课程,但在此过程中并没有层层的完成工作部署任务。就业指导课程在培训过程中无法全程和针对地对每一类学生进行主动指导,均按照课本内容统一授课,形成的培养目标和实际社会实践背离,存在较大的指导误差。具体表现在课程设定上对专业职位的信息较少,学生无法从笼统的专业介绍中找到自己的就业趋向和岗位特征,在收集和了解就业资源中不能准确定位企业单位用人的指定性目标。在选择指导教材和指导信息中依旧选用通用书本,完全和当下的社会实际需求不匹配,无法对不同专业的岗位设定和就业指导工作形成对等的教学内容。
(三)学生重视程度不高
受就业指导课程形成的授课形式影响,高职院校在课程开设阶段并没有从入学学生选课中直接设定,而是在面临毕业阶段直接增添此门学科,在大多数学生面临找工作的阶段其自身的想法和授课内容形成了冲突,大部分学生无法在课堂内形成良好的听课环境。在学生一次性的听课过程中无法对大量的就业信息,形成一个良好的概念理解,促使在毕业阶段高职院校学生不能充分掌握各企业单位的就业信息,从而在选择就业岗位上只愿意到环境好和待遇丰厚的单位进行应聘,在岗位选择上过于急功近利,短时间内不能形成一个正确的就业观念,导致在毕业阶段选择企业单位过程中面临大的挑战,在失去良好的就业机会中也失去了对该指导课程的重视程度。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路径
(一)构建专业教师团队
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力量来自于院校的专职教师,在完善教学理念和建设新型指导工作模式的基础上,必须构建出一支强有力的专业教师团队[3]。从实际工作中出发,对资历不够和实践经历不足的教师从原有队伍中剔除,通过多轮信息考核,针对教龄五年以上的在职教师进行专业培训。由每一位在校的毕业生对教师进行打分,根据校企合作的专业度和信任度评估表,筛选出具有指导策略的专业教师。在选取好在校教师的指导人员后,按照其年龄和学历以及职称组建出具有层级化的专业教师队伍,在其中选择出一位具有领导能力的骨干教师,在制定好奖惩制度后对每一位参与指导工作的教师设定好工作量化指标,用正确的方式促进教师团队的指导工作有序展开。
(二)结合“互联网+”信息设置指导目标
随着互联网信息的发展和普及,在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设定时,需要多角度地了解互联网的就业信息,积极寻找现阶段企业单位用人的要求,以此提出新的模式下的指导工作目标。结合互联网技术在高职院校内搭建好网络就业服务平台,为校内学生在了解相关信息时可以实现线上和线下信息形成对比,积极通过网络职业评定和视频面试适应就业环境[4]。其次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必须和企业单位进行有效沟通,成立专业的研究小组,对企业下设的岗位逐一调查,总结每一年度企业招聘的人数和岗位空缺人数,为有序推进就业指导工作的实行设置出适宜的指导目标。在现代的信息化技术趋于完善的階段,将互联网铺设在各个社会阶层的基础架构中,可以快速地掌握各行各业的社会资源信息,不断集合和优化就业指导工作的阶段目标。
(三)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一般情况下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入学时不会对将来要从事的岗位进行思考,只认为在毕业时就业机会直接摆放在眼前,认为其所学的技术具有高含量可以直接到高新企业进行应聘。但往往高职院校学生在找工作阶段会面临连续性打击,形成极端的就业思想造成在就业阶段无法根据内在发展需求定位自己的职业岗位。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模式,针对部分学生展开实践工作,让一小部分学生参与到一线工作岗位中去,并在就业指导课程中主动讲解在工作的趣事和见闻,促使院校内的毕业生在面临就业挑战中形成自己的自信,找到自己实际的发展目标。企业合作中能够在仿真实践下锻炼学生的技能,使学生能够较为清楚地了解自身的优缺点,并将自身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过程相融合,增强其就业信心。在新形势的就业背景下,针对互联网的结构环境改善院校学生的就业思维,通过各类企业单位的实际工作历程,使在校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个性化就业需求,并以此为基础在多样化的就业信息中寻找到自己适宜的工作岗位。
四、结束语
在按照指导目标和社会需求的现实理念相融合过程中,着重提高教师指导团队的骨干力量,运用多种互联网信息设置全新的就业目标,在满足大学生个性化需求发展的同时分配好就业岗位,将互联网架构下的就业指导和其自身能力相匹配,可以制定出最适合各类学生发展的职业新规划。但在研究过程中对高等人才的定位没有做清晰的划分,使得在就业指导中会忽视高职院校中学生的创业能力,使其在标准化的教育课程中无法寻求高质量的创业机会。后续研究中会依据学生的自身能力,扩宽高校就业工作的指导渠道,为具有创造能力的大学生提供立项到融资的绿色帮扶通路,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新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王现强,李利利,冯智超,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困境与路径探索[J].内江科技,2021,42(4):107-108+79.
[2]杨潇,高娜.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学生专注度提升路径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13):137-139.
[3]赵亚辉,祁桂云,张旭光.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体系存在问题及对策[J].现代企业,2021(5):140-141.
[4]戴艳玲.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路径探索[J].科技经济导刊,2021,29(19):161-163.
作者简介:
郑雪(1986年-),女,江苏连云港人,本科学历,中级职称,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