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加强“四史”教育的三重逻辑解析

2021-04-13蒋朝莉张剑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蒋朝莉 张剑

【摘要】在高校开展“四史”教育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高校加强“四史”教育的主渠道,本文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三个方面探讨在“纲要”课教学中加强“四史”教育。从理论逻辑上看,“纲要”课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促进“四史”教育与“纲要”课的深度融合;从历史逻辑上看,重视史论结合,“纲要”课教学必须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从现实逻辑上看,“纲要”课教学必须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树立正确党史观。在“纲要”课教学中加强“四史”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历史认知和历史思维,进一步实现历史认同,增强自己的责任担当,砥砺强国志,实践报国行。

【关键词】“四史”教育  理论逻辑  历史逻辑  现实逻辑

【Abstract】It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carry out the education of “Four Histo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ourse of “The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is the main channel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strengthen the “Four History” educ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Four History”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the “Outline” from three aspects: theoretical logic, historical logic and realistic logic. From a theoretical and logical point of view, the teaching of the “Outline” course must adhere to the unity of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promot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he “Four History” education and the “Outline” 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logic, w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ombination of history and theory, and insist on the materialist view of history in the teaching of “Outline” course; from a realistic logic point of view, the teaching of the “Outline” must resist the influence of historical nihilism and establish a correct view of party history. In the teaching of “Outline” course,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Four History”, pay attention to the trai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historical cognition and historical thinking, further realize their historical identity, strengthen their responsibility, sharpen their ambition to strengthen the country, and serve the country in practice.

【Keywords】“Four History” Education; Theoretical logic; Historical logic; Reality logic

【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2020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隐性课程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SZK10615004);西南石油大学2020年一流本科课程培育建设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2020YLKC03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8-0129-03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在学生中加强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改革开放史等的教育,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当前在高校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的学习教育,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2020年6月,教育部发布要求在全国高校师生中开展“四史”教育的通知,强调加强“四史”教育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通起来。[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是高校加强“四史”教育的主渠道,在“纲要”课教学中有效融入“四史”,有利于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树立正确的党史观,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并强化大学生使命担当。本文尝试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三个方面探讨在“纲要”课教学中加强“四史”教育。

一、理论逻辑:“纲要”课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促进“四史”教育与“纲要”课的深度融合

在“纲要”课教学中加强“四史”教育的理论逻辑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继承和发展上,体现在我国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背景下,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与提升构成了“纲要”课课程教学的理论逻辑发展体系。

“四史”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奋斗史。那么,“四史”是讲述什么呢?具体讲,“党史”是记录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守初心、担使命,不断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而接续奋斗的历史。在“四史”的学习教育中尤以学习党史最重要。习近平指出,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故学习中国近现代史要特别注意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深刻领悟历史在人民的探索和奋斗中造就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又造就了新的辉煌历史。[3] “新中国史”是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历史。“改革开放史”是讲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有效推进国内各项改革和不断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历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团结带领人民经历艰难曲折发展,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 “四史”不仅是记录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的主要历程和经验教训,更能为未来发展提供重要启示。

“纲要”课主要讲授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反映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摆脱西方殖民侵略和封建专制统治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实际上,“纲要”课涵盖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的内容,二者的目标指向是高度统一的,都是通过阐释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主题主线,通过老师引导大学生了解国情国史,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做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和选择了改革开放,并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奋斗。“四史”教育与“纲要”课教学的共同目标是实现“四史”与“四个选择”相结合,让新时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政治信仰,包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国梦的信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四史”教育与“纲要”课教学的共同任务。[4]

“以史为鉴”强调的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用历史故事讲理论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史实的分析达到对历史基本理论和历史规律的掌握。在高校课堂教学中,把“四史”融入“纲要”课要坚持用客观的历史史实支撑“四史”的学习研究,同时也要坚持深入剖析“四史”背后蕴含的历史经验教训和基本规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为国家、民族的未来走好新的长征路。正如2021年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我们即将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从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中深刻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既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又要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有咬定目标、勇往直前的信心和决心,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5]

二、历史逻辑:重视史论结合,“纲要”课教学必须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

以史鉴今,重视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是中國共产党坚持的优良传统。习近平关于加强“四史”教育论述的历史逻辑,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发展形成的优秀传统思想中,近代百年来中国伟大社会变革中,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时代大潮中,探索“中国道路”,形成“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的主要历程中,总结取得的成就及经验教训,从而正确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

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是准确把握历史的前提。在“纲要”课中加强“四史”教育必须坚持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正确认识和阐释“四史”。我们研究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是把唯物主义历史观作为我们观察当代一切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6]唯物史观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恩格斯说历史是人民合力创造的。[7]人民立场是“四史”的重要主线,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价值取向。毛泽东曾经明确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8]当前,习近平强调: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人民书写了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2]

三、现实逻辑:“纲要”课教学必须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树立党史观

“四史”教育融入“纲要”课教学的现实逻辑,是高校重视发挥历史育人作用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反映出理论和现实要求相统一的逻辑关系。

马克思曾说:理论满足一个国家需要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在这个国家实现的程度。[9]从现实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曾用“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指出学习历史的现实意义,“我们回顾历史,是要以史为鉴,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2]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暗流涌动,肆意歪曲历史、否定领袖、抹黑英雄,对“纲要”课教学产生了严重消极影响。我们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时常打着学术探究和反思历史的旗号,通过否定历史客观存在,或者是虚构个体历史记忆,来消解社会主流价值,从而否定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地位,阻挡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10]因此,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就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1]所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历史虚无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影响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党史观,影响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

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影响了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形成。借助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对历史以及历史人物进行“戏说”、恶搞或者所谓的“真相”,误导大学生。比如恶搞历史人物的现象时有发生,在一些视频网站中的博主制作了大量恶搞杜甫、李白、董存瑞、雷锋等历史人物的视频,把我国古代的大诗人、文学家以及历史上革命英雄人物吐槽得毫无历史价值。这些不良的恶搞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历史发展以及历史人物的认知,阻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是历史虚无主义降低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影响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各种思想思潮汇聚一时,影响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在高校中开展“四史”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意识形态领域的错误思潮,尤其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渗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是阻碍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当代大学生虽然拥有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但是其甄别能力、判断能力还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冲击。如历史虚无主义大肆鼓吹西方文明的优越性对大学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四史”教育为我们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开展“四史”教育就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回击。作为高校开设的“纲要”课不是单纯地进行历史学习,而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政课程。“四史”教育融入“纲要”课教学,为大学生讲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取得经验和教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历程和历史经验以及世界社会主义 500多年的发展和历史经验,引导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与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观,在评价历史时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从而有效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树立正确的党史观。

综上所述,“四史”教育融入“纲要”课无疑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目前“纲要”2018版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与“四史”教育如何有效深度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落实,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实施与改进。笔者就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统编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 年版)》作为教学基本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的2018版专题教学指南为蓝本,来谈谈“四史”教育与“纲要”课教学如何实现深度融合。

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的“纲要”课2018版专题教学指南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分为十五个专题。其中,专题一“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从整体上介绍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意义和方法,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主线,并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基本要求,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这与在高校中开展“四史”教育的目标基本一致,开展“四史”教育是为了引导广大师生全面了解我们党成立以来、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文件、重要人物,了解我們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的斗争史、我们党成立以来的奋斗史、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史,深刻把握党的历史发展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教育大学生信马列、听党话、跟党走,树牢“四个自信”。因此,在专题一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主线”讲授中一定还要介绍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等相关内容。专题二至专题十四主要是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是如何提出的、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为什么没有成功、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既成功了又失败了、为什么说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新道路是怎样探索和开辟的、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探索中的曲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怎样开辟并接续发展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怎样的历史性变革等问题来讲清楚“四个选择”为目标,以无数仁人志士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历史进程为主线,同时遵循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再到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脉络为基调,涵盖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在讲清楚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改革开放的同时,也要讲清楚我们党成立以来的奋斗史、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史,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党领导人民取得伟大斗争成果来之不易。最后一个专题十五是整体回顾总结“怎样正确认识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目的是使大学生深入了解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进一步深化理解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正确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让大学生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总之,在“纲要”课教学中加强“四史”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历史认知和历史思维,进一步实现历史认同,增强自己的责任担当,能够砥砺强国志,实践报国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0.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39,456.

[3]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EB/OL]http://www.12371.cn/2019/08/07/ARTI156514642874 3841.shtml.

[4]杨文圣等.“四史”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思考,求知,2021/1第51页.

[5]习近平春节前夕赴贵州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人民日报》,2021年02月06日 01 版.

[6]陈先达: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功能——论历史事实·历史现象·历史规律,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12月17日.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4.

[8]《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

[10]魏晓文等: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的三重逻辑——学习习近平关于“四史”的重要论述,思想教育研究,2020/09第25页.

[11]习近平:历史不可虚无 2016-10-20 来源:党建网微平台[EB/OL]https://politics.gmw.cn/2016-10/20/content_225697 71.htm.

作者简介:

蒋朝莉(1970年-),女,汉族,四川西昌人,法学硕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张剑(1979年-),男,汉族,山东临沭人,教育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依赖与超越
列宁从严治党的思想实践及其现实启示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政府雇员制历史与理论逻辑
浅谈供给侧改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红船精神融入创业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