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传承路径

2021-04-13于子雯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33期
关键词:教育路径爱国主义小学语文

于子雯

【摘要】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十分丰富,为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不仅能够顺利实现课程教育目标,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与行为,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深入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素材,结合素材类型与学生接受特征,科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

【关键词】小学语文  爱国主义  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3-0045-02

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提出,为课程教育改革提供了方向性指引。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特征,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良载体。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一方面可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促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得到有效提升。因此,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新时代爱国主义内涵。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分析

(一)赞美壮美山河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风光十分丰富。反映祖国壮美山河的文本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据着一定的比例,如《黄山奇石》《美丽的小兴安岭》等。这些文本与学生的生活较为贴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充分感知祖国山河的魅力,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1]。

(二)传承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重要路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可逐步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出来。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素材较为丰富,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第一,古代文学作品。此类素材在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包括古诗词、寓言故事等。学生在学习这些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能够逐步形成民族文化认同。第二,文物古迹。文物古迹蕴含的艺术、文化内涵十分丰厚,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这些文物古迹,可帮助学生感受到古代人民的智慧。第三,传统技艺。传统技艺将古代人民的智慧、审美等充分展现出来,学生深入了解这些技艺后,不仅可以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文化自信心也可以得到增强,如《纸的发明》等。

(三)歌颂革命精神

在革命年代,一大批英雄人物涌现出来,这些人物事迹所体现的革命精神、奉献精神能够给予小学生有效的心灵冲击。语文教材的很多文本对革命先辈的人物事迹进行了生动介绍,如《狼牙山五壮士》《梅兰芳蓄须》等。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挖掘人物事迹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唤醒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2]。

(四)歌颂领袖人物

党的领导是国家发展的保障,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伟大领袖人物的事迹和精神,能够顺利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如在学习《朱德的扁担》《邓小平爷爷植树》等文本时,教师要带领学生挖掘领袖人物的品质与精神,鼓励学生继承和发扬党的精神。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策略

(一)依据文本内容侧重点

第一,依托多媒体进行直观呈现。目前,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面对赞美大好山河类的文本,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直观呈现山河美景,全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引导学生紧密联系生活中所接触过的美景,充分感知祖国山河的壮丽,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例如,在学习《黄山奇石》一文时,教师先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向学生展示黄山四绝,给予学生直观的视觉体验。待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出来后,再带领学生深入阅读文本,从字里行间体会黄山景色之秀美。之后,鼓励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升华学生的情感。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不高,可能只会产生浅层次感受,为此,教师要做好点拨总结工作,帮助学生深层次感悟和表达,提炼文本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第二,搜集英雄故事。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革命先辈的伟大事迹是非常重要的载体,革命先辈的精神气节能够充分感染到学生的思想。受篇幅的限制,语文教材中只选取了部分典型事迹,教师可在课堂中引入主人公的其他事迹,以便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教育成效[3]。教师也可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搜集相关资料,这样不仅学生的爱国情怀能够得到培养,动手能力也能得到锻炼。例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教师提前布置任务,引导学生搜集本文的背景资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第二部分,从战士的动作、神态等描写中体会战士的英雄气概。完成文本教学后,教师鼓励学生表达个人的感悟,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五位壮士在生死抉择中彰显出来的伟大精神。第三,引入文化发展历史。我国的文化历史底蕴十分丰富,各类历史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华历史。在语文课堂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可以传承与发展灿烂文化。在学习反映传统文化类的文本时,教师需结合文章体裁与内容主题,引入相应的历史资料,向学生详细解说相关的时代背景等知识,这样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又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由于小学阶段尚未开设历史学科,部分学生不太熟悉这段历史。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先向学生讲解圆明园的由来以及圆明园毁灭所发生的时代背景,结合这些背景知识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内容,拓展学生的阅读深度。为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圆明园毁灭所造成的损失与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视频资料等引入进来,这样学生通过对比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后的悲壮,可产生更加强烈的感受。

(二)依据文本主旨表达方式

不同文本具有差异化的主旨表达方式,语文教师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需将文本主旨表达方式纳入考虑范围,选择针对性的教育手段。通常情况下,可从这些方面着手:第一,强化朗读训练。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培育学生爱国情感的关键手段。教师带领学生反复朗读文本,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体会字里行间的爱国情感。因此,在制定教学方案时,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朗读对爱国主义教育的促进作用,留出充足的朗读时间。结合文本主题與内容,教师可将齐读、男女分读等一系列形式综合运用起来,增强朗读的趣味性[4]。例如,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时,教师在导入环节内,先向学生介绍周恩来的生平资料以及伟大事迹,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人物形象。之后,带领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读文本内容。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关键句段的语气。针对周恩来与伯父对话段落,则可采取分角色朗读的形式。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学生可以对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进行深入感受。完成朗读之后,教师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如“在新的时代下,我们读书为了什么?”引导学生联系起国家繁荣与民族振兴,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爱国意识。第二,关注关键句段。语文教材中的爱国主义素材众多,各篇文章具有差异化的主题与体裁,而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对关键字段的解读与分析是各类文本皆需实施的工作。因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关键句段的内容和意义,利用关键句段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学习《梅兰芳蓄须》一文时,教师先带领学生快速阅读文本,之后深度品味第3~7自然段。以第四自然段为例,此段描述了梅兰芳为国家大义,坚决拒绝别人给出的优厚条件。通过深度阅读,学生能够充分体会梅兰芳先生绝不背叛祖国的伟大品质。

(三)联系历史背景知识

第一,插入影像资料。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单单依靠文字说明难以充分理解传统文化与历史知识。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将音像资料等引入进来,其能够形象化、具象化处理抽象的知识,帮助学生对历史传统性知识进行深入理解。例如,在学习《开国大典》一文时,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文本之后,向学生展示反映开国大典热烈气氛的视频片段,帮助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人们的自豪之情。之后,于课堂中穿插相关的历史资料,包括南京大屠杀、圆明园毁灭等,引导学生思考开国大典意味着什么以及人们为何如此激动。学生在观看历史资料的过程中,将会不自觉地代入到当时的情境之中,进而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感。第二,联系学生生活。传统文化素材在语文教科书中占据了较大的比例,而传统民俗文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十分贴近。此类文本的吸引力较强,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将会更加深刻地感悟中华文化特色[5]。例如,在学习《端午粽》一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家在端午节时有哪些习俗,是否包粽子、插艾草等。之后,向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三、结语

综上所述,爱国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本分和职责,在语文课堂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语文教师需充分明确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深度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爱国教育素材,探索高效、科学的教育方式,促使学生的爱国意识得到增强,爱国情感得到增强。

参考文献:

[1]刘文华.谈小学语文爱国主义教育的传承[J].神州,2019(9):97-97.

[2]张平和.基于部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爱国主义传承研究[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2019(7):251-251.

[3]梁倩倩,方成智.部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爱国主义传承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9(4):152-153.

[4]韦灵艳.浅析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J].读天下(综合), 2019(18):181-181.

[5]晋彪.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探析[J].辽宁教育, 2019(19):5-8.

猜你喜欢

教育路径爱国主义小学语文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路径探索
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民族文化传承的家庭教育路径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