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境创设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

2021-04-13普绍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34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初中

【摘要】在新课改持续推动与深化的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尝试着运用情境创设教学法,取得一定的成果。基于此,文章运用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行动研究法以及综合分析法等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运用情境创设教学法的优势与策略,结果显示,情境创设教学法的运用能够明显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获取知识的能力等。故此,新教育形势下,教师应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遵循科学的情境创设原则,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合理创设问题情境、故事情境、直观情境、生活情境、游戏情境、表演情境等,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情境创设教学法  初中  道德与法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4-0028-03

道德与法治是初中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学科,承载着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社会责任、公民意识等重任,对于素质教育的推动起到一定的作用。然而,就现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来看,存在问题较多,部分教师仍然沿袭着传统教育方式,对学生“摆事实讲道理”,让道德与法治课变成枯燥的说教课,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知识吸收率不理想,而且学以致用的意识与能力也未得到有效的培养,学科育人价值被严重抑制。一系列教学实践表明,合理运用情境创设教学法能够扭转这一局面,提升教学水平,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一、情境创设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价值

首先,情境创设教学法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相对于教师口头上枯燥乏味的描述,创设情境能够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打破课堂上沉闷、紧张、压抑的氛围,尤其是直观情境、故事情境等,可以让学生获得良好的视觉、听觉体验,所以它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其次,情境创设教学法的运用可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在传统课堂上,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教师的直接“投喂”,他们虽然记住了知识,但是学习能力却没有得到锻炼,而情境创设教学法要求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也就是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建构中,这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印象,还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运用情境创设教学法展开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遵循科学的情境创设原则,奠定高效教学的基础

只有遵循科学的原则去创设教学情境,才能充分发挥情境创设教学法的育人价值。对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师首先要遵循“契合教材”的原则。不管创设什么样的教学情境,最终都是服务教学目标,是教材的补充与优化。所以,教师不能为了设计情境而去设计情境,要为了帮助学生在有趣的、丰富的情境中获取启发而去创设情境。所以,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內容,抓住主题,确保创设的情境服务教学目标,同时要适应学生心理特点、知识水平等,确保学生能够透过情境抓住本质,有效掌握教材上的知识。其次,要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创设的情境要契合教材,但是学生才是教育主体,是最高级的服务对象,所以,在契合教材的基础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确保创设的教学情境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能够帮助他们更快速、有效地理解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和意识等。要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课堂上创设的教学情境学有所获,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才是发挥情境创设教学法效能与价值的基础。

(二)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增加课堂的生机与活力

1.创设问题情境。学起于思,引导学生思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而设计问题是让学生思考的方法之一。在道德与法治课上,教师在遵循以生为本的基础上围绕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问题,以此锻炼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加深学生对主题的认识[1]。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教师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连贯性,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尊重自由平等》一课为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了解自由的含义,所以笔者问学生:“同学们,我听过你们很多人都说向往自由,那你们认为自由是什么呢?”有的学生回答:“自由就是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别人管不到我。”又有学生补充:“并不完全是这样的,它是一定范围内的自由,需要一些底线的。”笔者继续问道:“对,一定要有底线的,否则就为所欲为了,这样容易触犯法律,受到制裁,最终还是不能获得自由。那你们认为底线应该是什么呢?”有的学生回答:“不触犯法律。”又有学生补充:“不仅仅是不触犯法律,那是最低底线,我认为的底线是不违背道德。”笔者继续追问:“那你们认为法律和道德有什么区别呢?”经过这样层层提问,最终让学生认识了自由的内涵与特征,也深刻地了解自由与法治的关系,这样的情境教学法既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2.创设直观情境。初中生有很强的形象思维,这也是他们喜欢看视频、图片等形式的文本更胜于看纯文字形式文本的主要原因。抓住这一契机,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可以用视频、图片等创设直观情境,将原本平面、抽象、枯燥的平面知识以形象、生动、立体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感官,还能降低他们的理解难度,有效增强学生感知能力[2]。例如,在上《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时,笔者主要围绕“交通规则”创设了直观情境,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课前准备好的交通事故视频合集。在这个视频中,各种各样的司机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如闯红灯、酒后驾车、疲劳驾驶、开车打电话等最后出了严重的车祸。在看视频的时候,学生屏住呼吸,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看完这些视频后,学生一阵唏嘘,与周围的同学小声交流起来。趁此时机,笔者对学生说道:“看完这些视频后你有什么感悟呢?”学生七嘴八舌地给出自己的答案,有的学生说:“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一定会受到惩罚的。”有的学生说:“制定交通规则是为了方便大家,为了让交通更有秩序,不遵守它就会自食其果。”结合学生所给的答案,笔者进行了拓展延伸,将规则由“交通”这一领域延伸到班级、家庭再到社会上,从而在无形中让学生认识了规则的重要性,并让他们养成了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3.创设生活情境。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与生活密切有关的学科,实施生活化教学不仅可操作性强,而且让课程教学回归本质,这不仅在无形中增加了道德与法治知识对学生的黏性,还培养了他们学以致用的意识与能力等。一般来说,用于创设生活情境的素材、资源有很多,如学生的生活经验、近期的时政新闻等,教师可以将它们作为课程资源开发出来并运用到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达到提质增效目的[3]。例如,在上《多彩的职业》一课时,笔者问学生都了解哪些職业,它们有什么特点。对于这个话题,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由于不同学生的父母所从事的职业不一样,所以他们给出的答案非常丰富,有的学生介绍的职业是护士,有的学生介绍的职业是会计,有的学生介绍的职业是老师,有的学生介绍的职业是警察。结合他们所讲的这些职业,笔者让他们谈一谈做好一份职业需要有哪些精神品质,有的学生给出的答案是“敬业”,有的学生给出的答案是“热爱”,有的学生给出的答案是“责任”等。通过对这个贴近实际生活的话题的讨论,学生系统地了解和认识了职业规划与选择的方法,也知道了敬业精神的重要性。

4.创设游戏情境。初中生对游戏没有抵抗力,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开展游戏活动,通过游戏情境的创设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4]。对于游戏活动的设计,教师始终遵循“教育性”的原则,确保游戏活动为教育服务,而不能让学生在玩耍的过程中忘记了学习,这样就舍本逐末,得不偿失。所以,教师要抓住教学内容的本质,将游戏活动与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上《共奏和谐乐章》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笔者设计了一个团队游戏,先在教室里用课桌椅搭建一个有障碍物的道路,以三个学生为一个小组,其中一个学生扮演瘸子,剩下两名学生扮演瞎子。然后,两个“瞎子”抬起“瘸子”从起点位置开始走,而“瘸子”则指挥“瞎子”如何避开障碍物顺利走到终点。这个团队游戏让学生获得了巨大的快乐,而且在无形中考验了他们之间的默契,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从而有效落实教育目标。

5.创设故事情境。故事有很强的趣味性,深受青少年的喜爱。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设故事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推己及人,从而促使他们有效吸收、消化知识。在创设故事情境时,教师要注意语言的教育性、生动性,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加强学生思想建设。例如,在上《创新驱动发展》一课时,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创新的效能与作用,知道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义,此外还要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所以,笔者在课上采取了故事情境教学法,给学生讲述了袁隆平爷爷的故事。袁隆平任教期间就开始研究杂交水稻,埋头苦干半个世纪,无论春夏秋冬,即使天气再恶劣,他还是坚持下田,观察水稻生长情况,后来成功研究出杂交水稻。但是在成功后,袁隆平并没有就此休息,仍然在水稻田里研究。听完这个故事后,学生了解到袁隆平的生平事迹,深受其钻研、刻苦、精益求精等精神的感染,也了解到创新发明的重要性以及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落实教学目标。

6.创设表演情境。初中生性格活泼、好动,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可以围绕教学内容创设表演情境,引导学生通过适当的人物姿态、动作和语言等深刻地解读出知识的价值。例如,在上《友谊与成长同行》一课时,笔者模拟了几个在生活中常见的情境,比如A同学和B同学是好朋友,A同学因为打游戏通宵第二天不想去上课,然后让B同学帮忙向老师请病假等。接着,让学生模拟这类情境,将自己代入角色,思考如何去做并将其表演出来。这样的表演情境让学生“感同身受”,获得深刻的体验,更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好的友谊并不是一味地迎合朋友,而是真正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其考虑。相对于传统课堂上教师口头上的语言描述,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的内涵,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优良品质。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引导学生践行社会道德规范的有效途径。新教育形势下,教师可以尝试运用情境创设教学法,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结合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直观情境、生活情境、游戏情境、故事情境、表演情境等,为课堂注入活力与生机,实现教育教学的形象化与高效化,使课程教学取得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张丽.多元化教学模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70):148-150.

[2]徐丽岩.情境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华夏教师,2020(5):65.

[3]胡德雨.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9(6):39.

[4]谢敏.思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体验式教学策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2):145.

作者简介:

普绍(1969年9月-),男,彝族,云南建水人,本科学历,中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初中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联系式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
音乐快乐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