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儿科教学模式探索
2021-04-13周丽刘伟李丽华
周丽 刘伟 李丽华
【摘要】二胎政策放开,加剧儿科“医生荒”,基层医生要充分发挥对儿科疾病的分级诊疗作用,缓解三级医院儿科压力。那么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儿科轮转期间要有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带教模式,提高全科医师儿科疾病诊疗能力。本文就我院全科医师儿科轮转带教模式进行分享。
【关键词】全科医师 规范化培训 儿科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4-0175-03
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如果每一千名0~14岁儿童,拥有的儿科医生数小于1.0,儿童因病死亡率将显著增加[1]。根据《2017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我国每一千名儿童只有0.52名儿科医生[2]。随着三胎政策的开放、家庭对于儿童健康重视的增加,儿科“医生荒”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而医学生培训周期长,不能在短时间内从事临床工作。因此,要充分重视全科医师儿科常见病、多发病诊疗能力的提高,起到分级诊疗的作用,是解燃眉之急的有效措施之一。
一、全科医师儿科培养的特点
目前北京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主力军为“5+3”模式,在结束5年的本科学习后,经3年的规范化培训,培养成合格的全科医生。在3年的培训时间里,儿科轮转两个月。对于大部分全科医师来说,如果不再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那么这将是他们最后一次系统学习儿科知识。大部分医学生在本科阶段对儿科知识重视不够,儿科基础理论及临床诊疗能力几乎为零。单靠两个月的轮转,让其成为一个全面的儿科医生肯定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其原有的医学基础上,经过系统学习、培训,实现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及儿科疾病的鉴别、转诊是完全可能的。
自2015年至当前,我科共承担26名全科医师的轮转带教工作。经过不断摸索,通过已毕业学员的反馈,对指导教师的调查、借鉴别的教学医院的经验分享,发现全科医师的培训不但在于学员,带教老师、带教模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逐步建立了我科全科医师的带教模式,不但对于学员有一整套的培训方案,充分利用两个月的时间,对于带教教师也需加强培训,使其成为合格的全科医师带教老师。
二、全科医师儿科师资的培训
带教老师均为三年以上主治医师,且经过全科医师师资培训。每年选派不同老师参加院外全科医师师资培训或会议,会后科内传达会议精神、新观点等。尽可能参加院级师资培训,本类培训多为外请教师授课,使带教老师明确全科医师特点、工作重点,认识到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意义。
制定课内师资培训计划,提高教师自身基本功,更好地进行带教。根据全科医师轮转要求及基层工作特点,带教老师进行专项负责制,整理全科医师学习内容,对科内教师进行培训,让科室医师对于全科医师的学习内容反复学习,在临床带教工作中更有的放矢。
年初制定全科医师工作计划,分配本年度全科医师带教工作任务,授课老师需要学习负责模块新进展、新技术,让全科医师学习到最新、最有效知识。适当减少带教老师的临床工作量,使其有更多时间、精力投入临床带教工作。
三、全科医师的带教
由于全科医师的轮转时间有限,在这段时间内有理论学习、临床诊疗思维、病历书写等等知识的学习,时间紧迫,必须合理安排轮转时间及轮转内容,使学习效益最大化。
1.岗前培训
根据教学办下发轮转计划表,教学干事在学员入科前一月联系学员,通过面谈、电话或者其他沟通形式,了解学员性格,对于儿科工作的理解、认识,了解其儿科基础、自身学习需求,告知其儿科学习目标、要求,并给予相关学习资料,使其认识到儿科特点、轮转的意義、学习目标及任务要求。
入科当日由教学干事接待,进行入科教育。介绍科室人员结构及本科室特点,熟悉科室环境、科室规章制度、工作安排及流程。简单介绍儿科问诊、查体、病历书写、用药等与成人的区别。明确学习的任务、要求,出科考核方式及要求。进行综合评估后安排带教老师,并与带教老师交换联系方式。
2.轮转安排
全科医师的儿科轮转目标是学习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和影响因素,进行儿童保健;了解儿童用药特点;掌握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掌握儿科体格检查及病史采集等特殊性;掌握简单儿科急症的处理原则;学会识别儿科危急重症,及时实现转诊等。
为使全科医师获得较全面的学习,两个月轮转时间安排为:母婴同室1周、新生儿1周、普通儿科病房2周、普通儿科门诊3周,健康随访门诊1周。
母婴同室每日进行上午、下午查房,学会识别正常及高危新生儿,正常新生儿生理现象、指导喂养、新生儿父母常见问题的解答,掌握新生儿住院指针;掌握每日两次查房的重点,不同疾病的观察指标及必要时需要完善的辅助检查。新生儿病房一周需要了解新生儿常见疾病的诊疗规范,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普通儿科病房2周,结合理论进行儿童体格检查、生长发育指标的测量、病历书写、儿科辅助检查解读、儿科急重症的处理原则培训,掌握常见儿科疾病的诊疗。普通儿科门诊设立带教门诊,3周安排有带教经验老师带教,有学员时减少带教老师门诊量,第一周以带教老师为主,学员在老师旁边学习问诊、查体、辅助检查结果判读、沟通技巧,老师根据全科医师学习要求,在遇到合适病例时进行讲解,力争一周内将儿科常见症状覆盖,根据某一症状从不同系统去考虑、分析、鉴别,如腹痛、呕吐,是消化内科、外科还是中枢神经系统问题,结合患儿其他症状进行鉴别、诊断、安排辅助检查,向家长交代病情、随访等,指导临床思维的建立。第二周则以学员为主,由学员接诊,询问病史、查体、安排辅助检查及诊断、病历书写,带教老师认证听取整个接诊过程,补充问诊、需要完善的辅助检查、纠正诊断等。对接诊的每个患儿和学员一起讨论其诊疗的优缺,指出接诊中的不足,培养其门诊接诊能力,注意沟通技巧、问诊及查体的儿科特点、临床诊疗思维的建立、危重患儿的识别、简单急症的处置。第三周筛选简单病例让学员独自诊治,指导老师从旁观察、指导,避免发生医疗差错,要求学员进行电话随访治疗效果,必要时建议家长门诊随诊,进行进一步治疗,有助于学员信心的建立及对于疾病转归的认识,加深印象。健康随访门诊一周需掌握儿童生长发育规律、指标测量,初步认识儿童发育时期的行为、心理问题,必要时转诊。
3.综合能力的提升
在轮转期间,每周进行理论讲课一次,内容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法定传染病的鉴别、转诊,大纲要求但病房暂无病种学习、常见症状的识别、儿科急重症的处理原则,儿科辅助检查的解读、医学人文沟通、职业精神等等。每2周一次技能操作培训,包括儿科病历书写、生长发育指标的测量、人工喂养、儿童窒息复苏、腰椎穿刺等。全科医师轮转要求每周一次英语学习,我科每日晨交班后有集体英语学习,内容涉及医学英语词汇的学习,经典问诊句型、以某一症状为中心的系统学习等。我科每周二下午17:30固定科研沙龙,涉及基础的文献检索、文献阅读及技巧、数据统计方法、标书的撰写等等,有助于提高其综合能力。此外尚有每周一次教学查房、病例讨论,或为疑难病例,或为常见、多发病例,從临床出发,以解决问题、提高学员诊疗能力为最终目的,注意在活动中学员的参与度,将临床诊疗需要能力融入其中,让学员在活动中接受知识。鼓励学员记录学习日志,记录自己的成长与进步,激励自身学习。教学干事及指导老师要经常与学员沟通,关心其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给予帮助,让其愉快地完成本科室的轮转学习,接受甚至喜欢儿科工作。
4.培训考核
考核形式由形成性评价及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重在平时。带教老师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随时就某一问题对学员进行考核,发现学员的不足,不断修正、改进、激励成长,达成学习目标。终结性评价判定学员是否合格,决定是否可以出科进入下一阶段学习。考核内容包括医德医风、日常工作考核、临床能力考核、出科理论考核和多维度评估,终末出科理论考核时间原则上安排在出科当月的最后一个周五。
四、轮转后的进一步学习
医学知识、技术专业性强、时时更新,仅短暂的学习肯定不能满足持续的临床工作。且大部分“5+3”模式全科医师尚未独自进行临床工作,多年的训练,考试能力强,但临床诊疗能力差,甚至有学习期间表现优异者,在面对临床工作时不知所措,因此需要持续的学习。小儿基本不会说话或者表述不清自身不适,哭闹不能配合检查、基层医院许多辅助检查未开展等,基层医院基本不愿意接诊小儿。鉴于基层医院儿科力量薄弱,为防止全科医师回本单位后儿科知识逐渐生疏,鼓励基层医院开展儿科工作,经规范化培训工作小组讨论研究决定,指导老师和带教学员保持长久联系,让其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求助;指导老师可以就自己接触到的与全科医师工作有关的新知识、新进展与学员分享,促使指导教师自身不断学习、进步;在某一疾病高发期,指导老师也可以将本病的病因、流行病学、诊断、辅助检查特点、治疗现状等告知全科医师,使其更有效地进行临床工作,增加其进行儿科疾病诊疗的信心。甚至在必要时组织本地区毕业和在陪学员进行座谈会,讨论在临床工作中有关儿科方面的困难、心得,提供指导、帮助,通过双向信息反馈,给在陪人员提供学习方向、注意事项,也为我们进一步改进带教工作、摸索带教模式起到指导作用。
我科的全科医师带教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借鉴其他医院更科学、先进的管理办法,积累本院经验,注意资料的收集,不断完善我科的教学模式,使轮转学员收获最大,成为儿童健康的“第一守护者”。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与计划委员会.2017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R].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