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五育视域下,具有海洋特色的第二课堂社会实践课程探索
2021-04-13靳楠凌国维徐德刚王欣然汪露
靳楠 凌国维 徐德刚 王欣然 汪露
【摘要】近年来,在“三全育人”“五育并举”背景下,高校越来越关注实践教育在学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天津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推出由地雷战探秘、渔村走访调查、海阳剪纸欣赏、渔网编织以及海货识别分类等章节构成的《渔村社会调查实践》第二课堂选修课,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把握“三全五育”關键环节,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力量的新时代海洋人才。
【关键词】三全育人 五育并举 渔村社会调查实践 海洋强国 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第二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东盟智慧海洋新工科教育共同体”;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三全育人’体系研究与实践——探索以实践教育推动‘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学生培养新模式”(项目编号:B201005601);天津大学“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精品项目“‘五育融合’‘四位一体’的海洋实践教学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天津大学研究生创新人才项目“海洋科学学科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YCX20204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2-0149-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对高校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的工作要求,为新时代人才培养奠定了总基调。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总体思路,以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培养目标——即以“三全育人”实现“五育并举”。实践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重要的教育形式,可以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机融合,可以加快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培养目标。近年来,高等学校越来越重视实践教育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如何将实践与育人更好结合。在此背景下,结合海洋学科对于实践能力的要求,结合学院学生培养目标,天津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推出极具海洋特色的《渔村社会调查实践》第二课堂选修课,面向学院全体学生开设,采用“自主选课+面试选拔+社会实践”授课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海洋人才,为海洋强国发展贡献天大海洋的智慧。
一、《渔村社会调查实践》课程介绍
2018年,天津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与山东省海阳市辛安镇政府签订协议,辛安镇正式成为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每年暑假组建由学院十余名学生组成的“向海问津”实践队前往海阳市进行社会实践,在辛安镇南邵家村等多个渔村开展社会调研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已经连续开展四年,目前已经被学院列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成为学院特色第二课堂选修课程——《渔村社会调查实践》。该课程经过建设发展后,由辅导员、专业教师带队,由辅导员、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当地政府工作人员、非遗文化传承人、当地渔民、高级记者共同授课,为期两周,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地雷战探秘、渔村走访调查、海阳剪纸欣赏、渔网编织以及海货识别分类等活动,为学生搭建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协同发展的良好平台,切实提升海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一)落实行前教育各环节,确保实践教育开展高质量
“向海问津”实践队由《渔村社会调查实践》选课同学构成,实践队组成后,学院立即组织专业教师、思政教师、高级记者、学工队伍和往期实践队骨干对本期实践队成员进行行前教育。由专业教师介绍海洋科学考察方法、海洋发展战略和海阳当地历史文化,部署本期实践重点任务和课程内容;由思政教师介绍中国共产党史和海洋发展史;由高级记者介绍人文田野调查方法;由学工队伍进行行前安全教育和风险应急提示;由往期“向海问津”实践队骨干成员介绍海阳当地人文、社会、地理环境,传授实践调研经验。各环节切实提升行前教育质量,提升学生对于实践环节的了解程度,提升学生对于实践目的意义的掌握程度,提升实践课程思政氛围的浓厚程度。
(二)把握实践过程各细节,落实五育并举覆盖全流程
学院精心设计《渔村社会调查实践》课程内容,充分涵育德智体美劳元素,充分融合专业知识与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将地雷战探秘、渔村走访调查、海阳剪纸欣赏、海货识别分类纳入课程体系,充分挖掘各部分中的五育元素,确保五育并举覆盖全流程。
1.地雷战探秘
地雷战探秘环节是指组织学生参观海阳地雷战纪念馆,观看影片《地雷战》,纪念峥嵘岁月,传承红色基因。抗日战争时期,海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巧妙运用地雷战术,打出了雷乡海阳的赫赫威名。地雷战探秘环节引领学生深刻领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抗战精神;引领学生从历史当中汲取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坚定不移走群众路线,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引领学生“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同时今昔对比,体会今日祖国繁荣富强之不易,奋发图强,夯实家国情怀观。
2.渔村走访调查
渔村走访调查是指用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等科学探究方法对渔村的生产生活特征、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进行调研,并通过对调查得来的资料进行量化分析来认识渔村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学院“向海问津”实践队连续四年在海阳市辛安镇南邵家村进行渔村发展调研,师生先后走访了4个传统渔村,深入百余户渔民家庭,已获得有效数据三千余条,为后续渔村发展研究留存下珍贵资料。通过渔村调查,引导学生了解海洋渔村、海洋技术现状、海洋技术特点,理解和认知海洋技术的意义和前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自主学习及终身学习意识。
3.海阳剪纸欣赏
海阳剪纸欣赏是指在烟台市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指导下,学生参与剪纸活动,体会剪纸艺术的精妙,感知剪纸作品的美,充分认识到海阳剪纸不仅是剪刀下诞生的平面图案,更是一方黄海之南土地上的人民对于生活淋漓的表达。通过剪纸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海阳剪纸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内心感知美的品格,养成静心、细心、耐心等品质;引导学生发挥主体地位,不断创新思维、拓展视野、解放思想,跳出条条框框进行思考和创作。
4.渔网编织
渔网编织是指学生向海阳当地渔民学习渔网分类、编织、清洗技术,引导学生对渔网分类、编织技术有一定了解,理解和认知渔网编织的意义和前景,引导学生传承渔网文化,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渔网编织教程,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勤于锻炼的宝贵精神品质;引导学生不断培养海洋思维,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海洋发展,树立海洋环保意识。
5.海货识别分类
海货识别是指在当地渔民带领下,通过海货识别、海货分类和海货售卖等方式加深学生对海产品及渔村生活的认知,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以及爱护环境等良好品格。此外,通过海货售卖活动,学生尝试运用一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分析方法对海洋产物进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分析,对海洋产业发展形成一定的认识。
《渔村社会调查实践》第二课堂选修课将课堂搬出教室,将课堂开在田间地头里,开在海岸线上,开在灯塔旁,拓宽实践育人场地,将广袤海洋作为育人重要阵地;选修课将辅导员、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当地政府工作人员、非遗文化传承人、当地渔民、高级记者均纳入育人体系,让政府、社会与学校共同发挥育人重要功效;五个实践模块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地雷战探秘以“德育”为核心、渔村走访调查以“智育”为核心、海阳剪纸欣赏以“美育”为核心、渔网编织以“体育”为核心、海货整理分类以“劳动教育”为核心,从不同角度强化对学生品格、思维、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渗透与培养,从而形成“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海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二、《渔村社会调研实践》课程开设意义
《渔村社会调查实践》是天津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探索构建一二课堂贯通、校内校外贯通、行业内外贯通实践育人模式的一次有效尝试,充分挖掘政府—社会—学校各方资源力量,为学院学生打开了接触社会的窗口,让学生在实际调研中感受中国建设发展的成就、乡村振兴建设的紧迫与时代赋予责任的重大。
《渔村社会调查实践》是对“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积极探索,结合天津大学人才培养整体战略和海洋学科本科专业特征,围绕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与社会发展需求,海洋科学与技術学院选择渔村社会调查实践为载体,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了解行业、明确国家建设需求,将个人成长融入社会发展与国家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卓越人才。
实践是手段,育人是目标[1],《渔村社会调查实践》从品格、思维、知识、能力等方面对学生着重培养,各实践教育环节均从以上四个方面设置培养目标,旨在帮助学生树立爱国拼搏、海洋强国的家国品格,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工科精神,夯实学生海洋历史沿革、海洋技术发展的专业知识基础,提升学生终身学习、善于合作的科学探索能力。
三、《渔村社会调查实践》构建条件分析
(一)严密的组织管理
严密的组织管理是高质量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保障[2]。在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学院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协调、管理和考核,为实践提供组织支持;学院与山东省海阳市辛安镇政府签订社会实践基地共建协议,为实践提供场地支持;学院成立天津大学渔村社会调查中心,为实践提供智库支持;学院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共同带队实践,辅导员、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当地政府工作人员、非遗文化传承人、当地渔民、高级记者共同参与教学,为实践提供人员支持。
(二)完善的制度保障
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渔村社会调查实践》选修课已经逐渐趋于成熟化、可延续、可推广,学院组织编写《渔村社会实践教程》,囊括渔村社会实践活动从组织到实施的各方面内容,即将出版成册,为实践提供重要理论支持;学院出台《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实践管理条例》,其中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考核各个流程提出明确要求,学院本科生、研究生评价体系中将修读《渔村社会调查实践》选修课作为重要的参考,为实践提供制度支持。
(三)与时俱进的课程内容
学院根据时代发展与学生需求,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增设课程内容。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院组织学生在海阳地雷战纪念馆重温入党誓词,进一步深化了德育;为提升学生家国情怀、民族使命感和科技强国责任感,学院组织学生参观我国第一个海上卫星发射基地——东方航天港,进一步深化了智育;为深入了解海阳当地人文特色,感受海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学院安排学生进行剪纸大赛,进一步深化了美育。
(四)不断深化的一二课堂融合探索
学院不断探索《渔村社会调查实践》课程的第一二课堂结合,尝试将课外实践纳入第一课堂教学。以渔村社会调查实践为主体,已申请第一课堂社会与哲学类校内任选课《征途是大海》,课程立项后将向全校本科非毕业年级学生开放,实行“课堂授课+课外实践”双空间授课模式,将进一步丰富育人场地,进一步扩充师资力量,进一步深化课外实践由课外向课内的转化,进一步拓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合力。
四、未来展望
接下来,天津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将继续围绕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与社会发展需求,以《渔村社会调查实践》第二课堂选修课为载体,进一步深化一二课堂结合,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了解行业、明确国家建设需求,将个人成长融入社会发展与国家建设,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团队意识、专业自信,助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卓越海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孔祥年.新时代高校社会实践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8):86-88.
[2]岳俊帆,刘宏伟.高校社会实践发挥育人功能的问题及对策[J].文学教育(下),2020(10):113-114.
作者简介:
靳楠(1980年-),男,汉族,天津人,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思政管理。
凌国维(1979年-),男,汉族,黑龙江人,工学博士,研究方向:化学储能,海洋化学,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