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探究思维创设全新初中地理课堂
2021-04-13胡亚群
胡亚群
【摘要】探究式学习对初中生来说并不陌生。把初中地理教学和探究式学习方法结合到一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并且,探究式教学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帮助教师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探究空间和时间。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初中地理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2-0186-02
在当前的初中地理教学中,许多教师将地理教材上的专业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全部内容,只注重提升学生的地理成绩,忽略了对学生思想、情感态度等其他方面的教育,导致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这一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未能将德育有效地渗透到地理教学中,在此问题的影响下,学生体会不到课堂学习的乐趣,难以完善自己的价值观、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只能被动地接受大量的地理知识,这不利于学生理解人地协调观、树立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观念。初中地理作为系统性学习地理知识,并培养学生地理思维乃至于核心素养的重要学科,其覆盖面积广,涉及范围点多,既需要学生运用到抽象思维,也需要学生对重点内容加以记忆。地理思维也是影响学生全方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现阶段的地理课堂中不难发现仍然存在有教学质量不佳、对现代化技术手段应用不足、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以及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诸多问题,更是难以促进学生发展地理思维,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并将地理学科能力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人地协调观念
人的协调观念是指人们对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而人地协调观念隐藏于地理现象,渗透在地理教学中。因此,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还要培养其人地协调观念,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视角来看待世界。情境式教学中的情感氛围,可以调动学生的感受,给其带来深刻的体验,使其能够深入感受环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或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例如在教学《降水与我们》一课时,为了强调降水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抗洪救灾纪录片,让学生回忆长期下雨的生活情况;同时通过PPT展示西北地区长期不下雨的场景,使其回忆夏季缺水的情况。借助多媒体创设降水过多或过少的情境,并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缺水或强降水的现象,引出课堂知识,使学生深入思考降水与人类生活的矛盾关系。这时,教师向学生介绍中国不同区域降水现状,使其了解南方和东方降水多、北方和西方降水少,以及不同地区人均占有水资源不同的国情,让学生对降水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有进一步了解,最终培养其人地协调观念。
二、构建知识导图,增强地理综合思维
地理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科的思维方式,要求学生从多角度、多要素分析地理现象和事物,认识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相互影响关系、相互作用关系。构建知识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地理现象发生、演变的过程,能全面认识和分析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特点,也可以看清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例如在教学《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一课时,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好一张纸与彩色笔,以中国为主干,在主干上画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东南地区三条枝干,在每条枝干上画出地理环境、农业发展两条分支;其次,教师让学生自行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等,同时了解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类型,包括灌溉农业、果林业、畜牧业等;最后,待学生有了一定了解,引导其在分支上画出不同地区有哪些自然环境、哪些农业生产。在构建知识导图时,学会从不同地理气候、地形和位置来考虑区域农业发展情况,同时也意识到需要多方面、多角度考虑,才能保证农业经济发展的提升,进而对因地制宜解决农业发展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构建知识导图,能让学生在该过程中发展综合思维,有利于其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例如在通过构建知识导图可以让学生可以全面理解地理知识,并深入感知地理学科的相关内容,鼓励学生通过直观化的地理教学,来形成独属于自己的空间思维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并始终在地理课堂中保持相对活跃化的思维状态。例如在学习《海陆变迁》这一课时,在导入环节,教师就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来为学生展示水生生物和相关化石图片以及学术资料,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许多水生生物化石都是在陆地中被发掘出来的,而不是在海洋中”,在学生回答出沧海桑田这一原理之后,加入自己制作的沧海桑田的动画来吸引学生对接下来海陆变迁这一课的学习兴趣。在为学生展示相关海陆变迁的案例,使学生通过实际的案例来进行探究。再通过发放地图或者是拼图,鼓励学生观察非洲以及南美洲的轮廓,并将其拼合起来,说出自己的发现,进而引出大陆漂移说,并学生展示相关的大陆漂移说动画。制作板块漂移的动画或者有关视频,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深刻理解板块运动,以及板块边界挤压或者碰撞造成的影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板块运动与火山地震形成之间的关系,并总结世界火山与地震带的分布情况,促使学生在掌握相关板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
三、设计主题探究,培养地理区域认知
地理区域认知是学生学习初中地理的必备要素,掌握区域认知方法,学生就可以分析区域特征、区域条件,对比区域差异和分布规律,从而了解不同区域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机制。主题探究是指教师在设定的主题下,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帮助其从区域视角认识人文、地理关系以及地域特征,使其积累区域认知经验,掌握区分区域差异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地理区域认知水平。
例如在学习《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时,教师以珠江三角洲城镇经济发展作为探究主题,让学生收集珠江三角洲各城市经济发展趋势的资料。有的学生查找一些有关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研究文献,有的学生则寻找广州、深圳经济发展特色的相关图片与报道。在获取相关资料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信息再加工,深入分析珠三角每个区域或相关城市的经济特色,使其了解珠江三角洲各区域的发展优势和问题,进而提高认知水平。在探究学习最后环节中,教师可向学生展示不同时期珠江三角洲的地图,如先秦时期、秦汉时期、北宋时期、明清时期,讓学生全面认识不同时期珠江三角洲经济改革历程,从而帮助其学会从经济发展特色的角度了解区域的异同,最终实现学生地理区域认知的培养。
在地理教学当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思维进行合理的评价,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并且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去制定和调整后续的教学方案。在设置评价体系的过程当中,教师需要把评价体系贯穿到整個探究过程当中,让学生可以主动地去发现问题,用比较积极的态度去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该设置鼓励性评价体系。除此之外,初中地理教师还需要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和归纳,选择难度适中的地理习题让学生去讨论和研究。在课后教师还可以建立一个微信群或者是线上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在平台上互相讨论、互相交流。例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这节课中,学生需要了解世界的六大通用语言以及这些语言的实际分布情况。在很多学生的认知中只知道汉语和英语是世界的两大通用语言,其实还有法语、俄语和阿拉伯语等都属于世界通用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世界的六大语言进行讨论,最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
四、开展实践活动,加强地理实践能力
地理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在生活基础上学习地理知识,从生活的角度思考地理问题,并学会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实施实践方案、分析实践数据、探讨实践结果,学生能全面了解与掌握地理知识,同时也能增强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
例如在教学《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一课时,教师以“探究海陆气候变化因素”作为实践活动任务,选择“夏天游泳”作为问题导入的素材。大多数初中生都向往夏天去海边游泳避暑,所以对该问题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以此提问学生:“为什么大家在夏天时都要去海边游泳避暑呢?”紧接着,教师可展示同纬度的五个城市气温图,让学生观察气温图,找出相关信息和规律。另外,教师将学生分为5个小组,每个小组各自探讨同纬度区域冬天离海越远温度越低、夏天离海越远温度越高的原因,提供烧杯、清水、酒精灯、干沙土、温度计以及铁架台来开展探究实验,并探讨实验结果,进而总结出海陆热力差异的知识原理。这样一来,通过开展探究活动,可显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在传统教学中,部分教师把自己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了学生是否可以掌握教材内容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过度的关注,反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应试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思想影响较大,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只重视自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复习和预习的知识都是围绕课标来进行的。
参考文献:
[1]李荣霞.初中地理教学中环保理念的渗透探析[J].学周刊,2021(30):131-132.
[2]林长银.体验式学习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试题与研究,2021(26):145-146.
[3]蒋德顺.借助问题式教学 优化地理课堂[J].天津教育,2021(26):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