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养”正,习惯“成”
2021-04-13彭志勇
彭志勇
我国古人说:“蒙以养正,圣功也。”小学生如同一张未曾涂写过的白纸,尚没有形成难以修正的坏习惯,且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我们要抓住这个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使其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结合我校的实际校情与社会发展的趋势,我们将养成教育作为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围绕这个核心,我们大力开展养成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让每一位学生在养成教育有形与无形的教育氛围中,行为习惯发生质的变化,从而形成了我校的一大特色。
一、开发校本教材,夯实养成教育的基础
要实施养成教育,首先,要形成全面的养成教育思想体系,让养成教育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因此,校本教材的开发是实施养成教育的首要环节。
学校要想提高养成教育的质量,仅靠制定一些制度或者是搞几次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让受教育者在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中,无论是待人处事,还是行走坐卧,都能够得到正确的指引。2013年至2014年,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支骨干教师团队,编写了一套《好习惯伴我成长》的校本教材丛书,针对一至六年级不同年段学生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安排了适合该年龄段的习惯培养内容,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六年的学习,从思想到行为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最终成为一个具有良好习惯的优秀学生。作为养成教育的教材,要能够让学生乐意接受,并使其自觉按照教材的要求去实现习惯的养成。我们注意到,养成教育的教材,一定要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目標要明确,具有螺旋式上升的特点
养成教育的教材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各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去编写。养成目标要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横向上,学生的习惯养成目标可以分解为四个方面:日常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纵向上,可将其分解为六个年段的不同培养目标。这样,为大于细,化整为零,安排好每学年养成教育的培养。内容的编排,都要遵循儿童认知的发展规律,能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故事性要强,凸显趣味性和实效性的特点
小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只有精彩动人的故事能牢牢抓住他们的心。当小学生沉浸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里时,教材就已经开始发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作用。我们编的这套丛书的每一个篇章都用故事来作为引子,有效地催发孩子内心对良好习惯的认同。
3.参与度要高,体现自主性与互动性的特点
养成教育教材的编写,要避免苍白的说教,而要设计一些令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并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产生思考,受到启迪,从而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编的这套丛书,除了每一章节都安排了“故事园”之外,还安排了“说一说”“议一议”“读一读”“唱一唱”“评一评”“写一写”等环节,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如果养成教育校本教材具有以上三个特点,养成教育便成为了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二、打造养成课堂,探索养成教育的途径
养成教育的教材编好之后,如果将其束之高阁,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永远都是空谈。所以,接下来,就需要我们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大力开展养成教育的实践,将养成教育落在实处。
1,高效地使用教材,重视养成教育的课程性
养成教育不是喊口号,走过场,而是要真真切切地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养成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来对待。我们在使用教材进行授课的过程中,要求班主任老师备好课,按照教材的安排,在班会课上组织学生有条不紊地开展学习活动,并产生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从而提高思想认识,改善自己的习惯。我们不仅开展养成课堂的集体备课及课堂教学WS,还组织了养成教育校本课程的微课比赛等活动,以此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提高养成课堂的实效。
2,恰当地使用教材,体现养成教育的针对性
再完美的教材,也只是针对学生的普遍情况而编设的,它不可能把一些突发的情况都预设到。因此,我们在开展养成教育的实践中,要能够根据需要灵活地使用教材,恰当地发挥教材的作用。在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始料不及的情况,如果坚持按部就班地照教材的安排去开展教学,就可能会出现“药不对症”的局面。所以,我们可以在学生出现某种思想情况和行为苗头时,恰当地选择教材中 的内容来教学。总之,养成教育的教材要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使用,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3,开展养成活动,彰显养成教育的实践性
养成教育的实施不能只停留在课堂±,还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增强教育的效果。为此,我们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充 分发挥少先队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作用,以少年儿童科技创新和民族精神代代传等系列活动为主轴,开展“科技创新我能行”“队列队形训练”等丰富多彩的养成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迪。同时,我们还开展“艺术节”“爱心义卖”“学生书市”等大型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性清,受到锻炼。
三、创设校园文化,构建养成教育的氛围
1.全面规划,优化养成教育的环境
对于养成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学校 应该全面规戈U,合理布局,让养成文化立体呈现,无处不在,用良好的文化环境氛围来熏染学生的心灵,并让学生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形成习惯。无声的提醒胜于严厉的说教与苛刻的指责,良好的养成文化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土壤。
2.评星奖优,传递养成教育正能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开展评星奖优活动,可以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激励学生不断进步。我校每学期都要开展“好习I贯之星”评比,即每学期都以量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考评,层层选拔,最终评选出若干名最佳“礼仪之星”、“文明之星”“学习之星”“劳动之星”“科技之星”等等,阁也们的故事卿占在宣传栏里,以此蔽全校学生的上进心,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3.加强舆论引导,形成养成教育的校风
学生在集体中生活,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心理学上称之为“从众心理”。加上当前互联网、电影、电视、手机等媒体传递出来的不良信息,很容让学生辨不清是非,盲目跟风。因此,学校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我校通过国旗下讲话、晨会、校园广播、宣传栏等方式,加强正面教育,引导学生传播健康的舆论,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狠抓纪律检查,构建养成教育的评价体系
纪律是学习的保证,没有良好的纪律就没有良好的学风和班风,而纪律的好坏取决于学生的行为习惯。我校要求班主任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同时,学校制定了校纪校规,开展每日纪律卫生检查,对学生不文明 的行为进行扣分,对每日检查结果在学校宣传栏里进行公布,每月评一次“文明班级”,颁发流动红旗,所谓“国有国法,家 有家规,校有校规”“无规矩不成方圆”,养成教育既需要正面的引导,也需要奖惩措施剰呆IW育的婭
总之,要使养成教育工作行之有效,除了正面的教育外,还须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塑造。当然,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 缓慢渐进的,我们要相信,良好的校园文化土壤必然会结出养成教育之果。
四、携手家庭教育,形成养成教育的网络
家庭教育也是养成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对于学校教育,特别是学校德育具有不可低估的补充和辅助作用。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我校形成了“家校合作,科学育人”的局面。
1.建立沟通平台,形成养成教育协同机制
要巩固养成教育的成果,必须建立养成教育协同机制,让家庭与学校同步,为了促进家校交流,密切家校关系,指导家长科学地开展养成教育,我们组建了家长委员会,开办了家长学校,聘请了家长义工,邀请家长义工参与学校管理,并在学校网站上开辟了便于家校沟通的栏目,还开通了家校信息网络平台“微课掌上通”,各班还建立了班级“QQ群”。这 些措施,有效地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沟通,让家长深入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举措,从而全力支持学校的养成教育工作的开展。
2.加强培训交流,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
由于我国对家庭教育的重视较晚,许多家长的教育理念还比较原始,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家长加强学习培训和交流,引导家长学习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从而科学地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我们学校便是利用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微课掌上通”、校园网站等渠道,家长“QQ”群,向家长宣传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方法,提高其对养成教育的认识。
3.开展亲子活动,增强幸福成长的体验
开展亲子活动,可以给孩子们带来一份美好的童年回忆,增强孩子对幸福成长的体验,从而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人格。我校的生源都来自外来工家庭,许多父母由于工作压力大,没多少时间陪孩子,导致亲子间出现隔膜,为此,我们每学期每个年级都会开展一些亲子活动,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相互合作完成一些活动内容,以此拉近亲子的距离,改善亲子关系,增进亲子之间的沟通,让孩子在亲子活動中感受到亲情的温馨,体谅父母的辛苦,学会感恩,学会合作,从而让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得到改善。
总之,养成教育是成就人一生的教 育,也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我们认识到位,教材到位,理念到位,措施到位,家长的配合到位,并且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一定可以变成现实,他们的人生必将因接受养成教育而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