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抢救中全程优化急诊护理的效果研究*
2021-04-12戴文君赵凌燕
李 智 戴文君 赵凌燕 陈 洁
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嘉定区中心医院,上海 201800
急性脑梗死为临床常见脑部疾病,是因脑供血突然中断引起的脑组织坏死。急性脑梗死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致残率与致死率高等特点,患者发病后常常会出现头痛、昏厥等表现,若不及时治疗,病情进展后将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尽早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基本原则,此举能恢复脑组织血液供应,还可减轻神经功能损害[1],因此,建立一套标准完善的急诊护理体系十分必要。急诊护理流程是指通过梳理与整合患者各阶段的护理,为患者提供连贯性、快捷性与规范性急救护理服务,以最大程度减少各个环节滞留时间,进而缩短等待时间,确保患者在溶栓时间内接受治疗,最终达到降低死亡率与促进恢复的目的[2]。本文为了深入探究急性脑梗死患者抢救中采用全程优化急诊护理的效果,选取了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于本院接受治疗10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样本纳入时间为2018年5月,结束时间为2019年5月,按照随机化原则分成两组。对照组性别:男患、女患依次是26例、24例;年龄主要分布于48岁-79岁之间,平均(56.9±5.1)岁。观察组性别:男患、女患依次是27例、23例;年龄主要分布于49岁-78岁之间,平均(57.3±5.9)岁。本研究申报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将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可知,其组间不具备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下一步分析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内容包括评估病情、心电监护、完善检查和吸氧指导等。
观察组给予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干预:(1)接诊护理:护理人员接到120急救电话后,需立即通知急诊科医生,并将各项急救器械与药品准备好,在救护车到达医院前对患者的信息进行核对,接诊后立即开通绿色就诊通道,遵照“先就诊再挂号”的原则。(2)评估病情:患者入院1min内,护理人员需及时为其建立静脉通道,遵医行吸氧干预,对患者的血液标本进行采集,实施生化检查;另外,还要协调各相关科室为患者尽快采取影像学检查,预检护理人员协助医生在3min内对患者的呼吸道、肢体活动、瞳孔及意识进行观察,得出病情评估结果,护送患者至抢救室。(3)溶栓准备:患者病情确诊后将急救方案制定出,告知家属溶栓的流程、效果与风险,获取家属知情同意书,再行溶栓治疗;将溶栓药品准备好,协助医生进行溶栓干预。(4)溶栓护理:及时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并维持其通畅,协助患者保持最舒适体位;遵照医嘱给予静脉溶栓药物,并将滴定速度控制好,对患者的生理指标进行密切观察,耐心询问患者的感受,一旦出现血压升高、意识模糊或头痛、恶心等情况,需立即停止用药。(5)溶栓后护理:完成溶栓后,护理人员应对其病情变化、生命体征加强观察,了解患者是否存在溶栓不良反应,一旦出现异常状况,应及时通报医生,以便于尽快处理;嘱咐患者溶栓后卧床休息,为患者创建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避免精神刺激,治疗2~4周后可协助开展康复训练。(6)生活护理:对患者进行生活指导及心理疏导,防止患者心理波动出现负面情绪。指导家属按摩患者的肢体,以加速肢体功能恢复;另外,还要为患者制定个体化饮食方案,嘱咐患者多摄入新鲜的果蔬,禁食刺激、辛辣的食物,监督患者戒烟戒烟,帮助其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
1.3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急救质量:入院到接受治疗时间、神经生长因子和神经营养因子
2 结 果
经比较,观察组的各项急救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上述数据经统计学比对后结果提示具有明显差距(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急救质量比较
3 讨 论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急危重症,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其是因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血栓形成,造成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引起的;还可因气体、液体、固体等异常物体顺着血液循环进入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或脑动脉,造成血流量骤减或血流阻断而使对应支配区域的脑组织软化、坏死引起[3]。急性脑梗死起病突然,患者常常会出现耳鸣、眩晕与头痛等症状。有学者研究指出,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与饮酒、冠心病、肥胖、糖尿病及吸烟等有关,若不及时救治,将会对脑血管与神经造成不可逆损伤,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急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目的在于尽快恢复脑部供氧,因此救治过程中需要尽量节约时间。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属于新型急诊护理模式,将其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能在急诊室为患者尽快分诊、治疗和转送,从而缩短各个救治流程所需时间,提高急救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4]。
综上所述,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效果显著,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