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效果及对改善患者的牙齿咀嚼功能分析
2021-04-12王国琴
王国琴
湖北黄冈黄梅县小池镇第三人民医院,湖北 黄冈 435501
牙周病是指在牙齿周围牙龈、牙槽骨上所产生的疾病,较为常见的牙龈炎和牙周炎[1]。在牙面或修复体上沉积的食物残渣、软垢若未及时清除则会矿化为结石,导致牙龈压迫性红肿、发炎等,细菌在牙石表面上附着,加重牙龈炎症,造成牙周组织发生退缩、牙槽骨吸收、牙齿移位、松动脱落等,影响到牙齿的咀嚼功能和美观性。口腔正畸治疗是通过佩戴矫治器、牙齿修补等矫正技术,使患牙恢复完整美观、牙颌系统协调平衡,达到矫正畸形、美化面容的目的[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的64例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患者均为我院口腔科2017年5月至2019年7月期间收治。按照奇偶分组方式将其分为奇数对照组和偶数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在28至67岁之间,平均(46.82±3.56)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在27至67岁之间,平均(46.55±3.42)岁。对比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数据差异较小(P>0.05),可研究对比。本次研究排除合并心血管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及传染性疾病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方案,患者就诊后由医务人员提醒和督促患者每天清洁口腔,并定期检查患者的口腔健康状况,根据患者的牙周情况进行基础治疗、根面修正及清除不良修复体和牙周病变组织,予以抗生素治疗。
观察组患者实施口腔正畸治疗,在牙周疾病基础治疗改善牙周炎症状后,按照口腔正畸治疗步骤实施具体治疗。采用直丝弓矫正治疗,进行磨牙粘贴面颊管,调节好移位前牙位置,粘连托槽后使用钛镍丝排列前牙,使用澳丝将上下前牙压低,向后结扎保持牙齿的抵抗力[3]。使用橡皮链将牙尖牵引拉紧,根据患者的牙反应调节力度。连续治疗6至12个月,每2个月复诊拍片检测,对患者的牙槽骨恢复情况进行观察并调节正畸力度,继续牙周清洁治疗。2组患者治疗期间均督促患者定期到院复诊,提醒患者做好口腔清洁,有不良反应及时到院检查。
1.3观察指标 (1)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包括患者的牙周指标水平以及治疗有效率。患者经治疗前牙复位且牙周功能恢复良好,牙齿无脱落现象,则视为有效;若患者治疗后牙齿移位、松动情况有改善,牙齿有松动现象,则视为改善;若未达到上述标准,则视为无效。(2)对比2组患者的牙齿功能,采用医院口腔生活质量调查问卷对患者的咀嚼功能情况进行评估,总分80分,分数与调查内容成正比。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用%表示,牙齿功能采用表示,用卡方、t进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治疗效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前牙覆盖、前牙覆颌、牙周袋深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牙槽骨高度数据相近,无对比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6.88%,比对照组81.25%高,P<0.05。
表1 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2.2牙齿咀嚼功能 观察组患者的牙齿咀嚼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对比2组患者的牙齿咀嚼功能分)
3 讨 论
牙周病随着年龄的增高,患病率也有所上升,在嗜好吸烟、口呼吸、牙齿拥挤群体中较为多发[4]。牙周病患者在临床检查中,可明显见到全口牙面沉积覆盖大量的黄褐色牙结石,并能延续至牙龈下刺激牙龈,导致出现牙龈红肿、出血现象,形成牙周袋,分泌炎性分泌物,经X片可显示,牙槽骨有吸收现象。较容易造成牙齿松动、移位、脱落现象,容易对患者的面部美观和牙齿的咀嚼功能造成影响。随着病情的发展,形成口腔问题,并严重威胁到全身健[5]。
在本文研究中,采用口腔正畸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较好。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前牙覆盖(3.01±1.24)mm、前牙覆颌(2.46±1.03)mm、牙周袋深度(3.25±1.06)mm,均低于对照组牙覆盖(4.43±0.76)mm、前牙覆颌(4.32±1.34)mm、牙周袋深度(4.67±1.21)mm,差异性显著(t1=5.523,t2=6.226,t3=4.994),P<0.05;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6.88%,比对照组81.25%高,差异性显著(X2=4.010),P<0.05;观察组患者的牙齿咀嚼功能评分(71.53±6.42),高于对照组患者牙齿咀嚼功能评分(64.37±8.54),差异性显著(t=3.706),P<0.05。主要是观察组患者在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治疗中采用了口腔正畸治疗,对移位牙齿进行复位、固定,改变牙周及受力方向,从而改善患者的牙周情况,减少牙齿松动、脱落情况的发生。相比于传统治疗方式,对改善牙间隙和提升牙齿美观度以及牙齿的咀嚼功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