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021-04-11蒲永杰文建强

甘肃科技 2021年10期
关键词:甘肃试验区甘肃省

王 娟,蒲永杰,罗 娟,陈 青,文建强△

(1.甘肃省卫生健康委人才服务中心,甘肃 兰州730000 2.甘肃省中医药发展中心,甘肃 兰州 730000)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做出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1]。甘肃是中药材资源大省,也是国家重要的中药原料种植和生产基地[2],而且具有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在国家对中医药高度重视的背景下,甘肃中医药产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甘肃省应紧紧抓住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和建设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的历史机遇,加快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进中医药产业事业融合发展,将中医药打造成支撑甘肃绿色发展崛起的新兴支柱产业,实现我省由中医药资源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跨越。

1 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优势

2016 年,我国首次将发展中医药列入国家战略。2013-2015 年投入专项资金46 亿元支持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3],近几年我国出台了许多发展中医药的政策文件,其中大都提到要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实施中西医并重,将中医药与养老、健康旅游、养生康复等产业紧密结合,加快产业转化与创新升级[4]。我国发展中医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我国拥有深厚的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中医药文化自古以来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推动着整个中华传统文化快速发展,尤其是青蒿素的发明、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的突破等,进一步拓展了中医药的文化内涵[5]。二是我国拥有丰富的中医药资源。全国中药资源调查表明,我国现有的中药资源种类已达12807 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 种,药用动物1581 种,药用矿物80 种。仅对320 种常用植物类药材的统计,总蕴藏量就达850 万t 左右。《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 年版一部中药收载2711 个中药标准,其中新增117 个、修订452 个[6]。三是我国老百姓对中医药的需求较大。医学模式从传统的生物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决定了老百姓对健康的认识不断提升,由疾病治疗向养生保健方向转变,中医药在医疗养生保健方面更显优势。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慢性病已经成为人类的头号杀手之一。中医药对于慢性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等具有独特优势[7]。

2 甘肃省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契机

一是“两试一会”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国家给予甘肃中医药产业发展很大的支持,分别批复了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和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同意甘肃举办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二是政策支撑的发展机遇。近年来,甘肃省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中医药发展。从2015 年起先后印发了《甘肃省中医药产业发展先行先试实施方案》《甘肃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6-2020 年)》《甘肃省“十三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甘肃省贯彻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 年)实施方案》《甘肃省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性文件,在政策层面为中医药创新发展绘制了蓝图,为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因此,在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和建设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的背景下,甘肃省应充分用好用足先行先试的政策先机,做好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这一品牌,进一步明确目标、积极落实政策、调整思路,加快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于甘肃省实现经济产业的发展升级、推进脱贫攻坚、实现全民小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3 甘肃省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甘肃省是中医药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中医药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中药材资源丰富,产业发展基础扎实。全省现有中药资源2540 种,其中,人工种植(养殖)220 余种,规模化种植(养殖)110 余种,道地药材30 余种。在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和建设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的历史机遇下,甘肃省中医药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方面:近年来,甘肃省中药材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465 万亩左右。2020 年全省建成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共20 万亩,辐射带动全省标准化种植面积200 万亩以上,分别较2019年增加2 万亩和20 万亩,均增长11%。中药材流通及仓储体系建设方面:初步构建起了在全国有影响的,以首阳交易中心为引领,以卓尼等10 个专业产地市场为支撑,以各级农贸市场为补充的中药材市场体系。全省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约130 万t。中医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已经建立陇药产业科技创新团队8 个,建立陇药产业发展关键技术规范化培训基地5 个,形成“高校或科研院所技术指导或精准扶贫服务人才—地区、市(县)级技术宣讲、传承人员—药材种植、加工、销售基层技术人才—农户技术专员”的四级人才梯队。建立传统中医药文化、技术传承人才团队5 个。设立中药产业链信息化服务平台人才团队2 个,中医药品牌建设管理人才团队2 个,中医药文化推广、服务贸易人才团队5个。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在甘肃中医药大学成立陇药创新研究院,在兰州大学建立甘肃省党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省上药企成立黄芪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确定全省医药工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9 个,“专精特新”企业21 户。建立“甘肃省骨关节退行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甘肃省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甘肃省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 个中医领域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培育陇药大品种大品牌方面:甘肃省建立大品种大品牌培育机制,筛选疗效确切、质量安全、市场潜力大的优势品种,实施“一品一策”,定向精准培育。建立陇药大品种培育目录,当前有50 个品种列入陇药大品种目录,已经对1 个年销售收入达到10 亿元以上的品种给予300 万元奖励。《中药大品种科技竞争力报告(2019 版)》中甘肃大品种13 个[8]。中医药国际化发展方面:截至2019 年底,甘肃省在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匈牙利、摩尔多瓦、泰国、乌克兰、马达加斯加、巴基斯坦、法国、俄罗斯、新西兰等国家建设了16 家海外岐黄中医中心或中医学院;共有来自乌克兰等国的160 余名中医学员来甘肃省进修学习中医;共接收来自俄罗斯等国的60名留学生攻读中医本科学位,7 名留学生攻读中医硕士学位。中医药商贸交流方面:近年来,甘肃省组织省内中医药企业赴日本、法国、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美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参加食品、农产品、医疗健康、医药原料、保健等10 多个国际化专业展会,宣传和推介甘肃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洽谈对接,提升出口规模。第1 至3 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及第25 届、26 届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签订的中医药产业项目共157 个,签约金额253.61亿元。中医药产业领导协调工作机制方面:为组织协调中医药产业发展,甘肃省成立了甘肃省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协调推进领导小组,由甘肃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和副组长,指导和协调推进试验区建设各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等一批知名专家学者成立了专家咨询委员会,定期召开专家咨询论证会,研究涉及试验区建设的重大事项。中医药体系服务能力建设方面:截至2019 年末,全省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1572 个,中医类医疗机构共配置病床42987张;全省建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9 个,省级中医药重点专科216 个;全省53.3%的市州级中医类医院达到三级乙等标准;全省87.2%的县级中医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97%的县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中医科、中药房;80%的县级以上妇幼保健机构设置中医儿科、中医妇科;95.75%的乡镇(社区)以上医疗机构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94.7%的乡镇卫生院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97.4%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81.9%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全省共有49 个中医药工作先进或示范县区,33 个全国继承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10 个省级以上民族医药重点专科和6 个名老藏医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全省共有名中医1327人,其中国家级师带徒指导老师27 人,占全省名中医人数的2.03%;省级师带徒指导老师173 人,占全省名中医人数的13.04%;省级名中医226 人,占全省名中医人数的12.89%;市州级名中医171 人,占全省名中医人数的12.89%;县区级名中医216 名,占全省名中医人数的16.28%;基层名中医394 人,占全省名中医人数的29.69%。

4 甘肃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不足之处及建议

甘肃省在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和建设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的历史机遇下,把中医药产业作为全省十大绿色生态产业之一予以大力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在产业扶贫方面效果明显。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如何由中医药资源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跨越,还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4.1 甘肃省中医药产业协调机制和中医药管理机制亟待加强

为推动甘肃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有序开展,甘肃省成立了甘肃省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建立了协调推进领导小组会议长效机制。但从近年的运行情况来看,甘肃省中医药产业协调机制仍需要加强。甘肃省生态产业体系建设协同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甘肃省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均设在省发展改革委产业发展处,人员力量不能满足产业发展工作需要。因此,成立专门的机构推进甘肃省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非常有必要。另外,甘肃省、市、县三级中医药事业管理机构不够健全,中医药行政工作与发展中医药工作不相适应,这也影响了甘肃省中医药事业跨越式发展。

4.2 道地药材省内区域规划管理还需加强

近年来,全国上下积极开展脱贫攻坚战,产业扶贫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各级政府积极寻求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效途径和对策。中医药产业扶贫也是甘肃省脱贫攻坚的生力军,道地产区被所谓的新兴产区取代,影响甘肃省道地药材的质量。比如省内当归道地产区应该在岷县、渭源县、漳县、临潭县、卓尼县等全部或部分地区。其他非道地产区当归以“岷归”的品牌低价出售,一方面质量得不到保证;另一方面直接影响甘肃道地药材的品牌。黄芪、党参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甘肃省应该加强甘肃中药材的道地性保护工作,制定出台甘肃道地中药材产区发展规划,一方面鼓励全省范围内在道地产区和主产区优先发展道地优质药材,限制中药材在非道地产区盲目引种,扩大生产;另一方面大力发展道地药材全产业链追溯体系建设[9],防止非道地药材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破坏本地道地药材声誉和品牌,确保道地药材优质优价。

4.3 中医药创新平台建设还需加强

缺乏中医药技术服务和传承创新平台,是制约甘肃省中医药产业发展和产品创新的一个主要瓶颈。当前,甘肃省的保健食品、新药安全性评价、药效性评价和中试生产线都委托东南沿海省市开展,甘肃省没有自己的研发平台。甘肃省应该在现有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基础上成立甘肃省中医药发展研究院,或者积极支持甘肃中医药大学承担甘肃省中医药发展研究院职能,提升院规格、规模,由甘肃省中医药发展研究院管理中医医院和中医药科研院所,充分利用各方资源打造甘肃省中药新药与保健食品评价平台、中药制药技术及产品研发平台和中药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技术研发平台。

4.4 陇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有待加强

据甘肃省统计局统计,2019 年甘肃省规模以上中医药生产企业仅68 户,实现工业总产值75.6亿元,其中,中药饮片加工企业48 户,中成药生产企业20 户。甘肃省绝大数企业普遍存在生产技术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科技含量不足,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因此,甘肃省应进一步放活政策,促进省内大型企业合作重组,同时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高、产业关联度高的战略投资者、市场合作者、技术研发者和经营管理团队,弥补陇药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中的空白和软肋,真正打造好甘肃“陇药航母”,带动陇药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4.5 试验区背景下先行先试政策制定落实还需加强

《甘肃省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提出,要全力打造中医医疗服务、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和中药产业协调发展的一流中医院产业试验区,为甘肃省加快破解发展瓶颈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有力支撑,为全国范围内中医药产业发展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对试点政策要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衔接,积极争取在试验区先行先试[10]。在积极申请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的同时,2015 年甘肃省出台了《甘肃省中医药产业发展先行先试方案》,在道地药材原产地标准、标准化种植、中药配方颗粒生产、药膳推广应用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取得一定的成效。甘肃省应该高度重视中医药综合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政策机遇,成立专门的班子,主动研究中医药产业在农业农村、工信、商务、卫生、市场监管、药监、医保等部门推出的先行先试政策,形成政策体系,积极与国家相关部门衔接沟通,争取相关先行先试政策落地,服务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为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新路径、新经验。

5 结语

甘肃省作为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和建设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唯一与地方政府共同举办的国家级中医药产业展会,这都是甘肃省发展中医药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发展机遇。在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的历史机遇下,甘肃省要从健全体制机制入手,充分发挥独特优势,从规范种植、科技创新、做强企业等方面促进中医药产业事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要用好用足国家赋予甘肃先行先试的特有政策,加快实现由中医药资源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跨越的宏伟目标。

猜你喜欢

甘肃试验区甘肃省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18个自贸试验区
甘肃卷
各试验区先行先试 探索创造模范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