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籍修复“金镶玉”的装法
——以甘肃省图书馆馆藏清末民初地方戏剧剧本修复为例
2021-04-11陈润莉
陈润莉
(甘肃省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甘肃 兰州 730000)
1 清末民初地方戏剧剧本的存藏现状及文献价值
2001 年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移交甘肃省图书馆收藏478 种清末民初地方戏剧本。这批剧本,用纸随意,大多数是质量较差的西北土纸、麻纸,还有一些是废纸或是废纸再利用。剧本以蝇头小楷或行体行书抄写而成,并在封面或剧本正文前后标明抄写年代、抄写人及收藏班社等名目。字迹或工整或行笔粗劣,显然是出自当时艺人之手,或者为当时班社艺人口授,托专人代抄而成。
这些剧本历经长期流传,书页纸张内部成分发生变化,以及人为自然灾害等因素造成的破坏,使得剧本极为残破,有的老化、絮化、酸化、霉变十分严重;有的水湿油渍粘连成块状;有的虫蛀鼠咬成筛状;有的风吹日晒、烟熏火烤书页脆裂破损严重等。破损极其严重,修复难度非常大。尽管如此,这批剧本数量之多、年代之久、学术价值之高,也属罕见。1996 年《中国戏剧志·甘肃卷》 审稿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戏曲专家看后,无不为之震撼而激动,视其为“顶级戏曲文物”“戏曲文物方面举国无双的重要收藏”[1]。
2 修复方案的制定
纵观整个剧本,发现存在以下四个问题:①书册开本大小不一,最大者有30.2cm,最小者仅有12.9 cm。不仅不方便翻阅而且给人一种局促感。②剧本边缘部分破损、焦脆、絮化及酸化严重,使内部文字信息缺失。③剧本的天头、地脚以及边框以外的空白处比较狭小。④大多数的书写行款特别窄小,文字书写时不留天头地脚。俗话说的“顶天立地”,稍有书籍磨损就会损失文字。古书记载:“书内破损处,觅合色旧纸补缀。上下短者,以纸衬底一层,无书处衬两层,则书装成不至有中凸上下低之病。书背逼至钉线处者,亦衬纸如之。衬纸之处钻小孔,一孔在衬纸,一孔在原书之边,以日本薄茧纸捻条骑缝跨钉,而后外护以面纸,再加线钉。线孔占边分许,而全得力于纸捻。日久线断,而叶不散,是为保留古书之妙法。”[2]此种妙法,正是古籍修复中“金镶玉”装的具体做法。由此可见,采用“金镶玉”的修复方式是对这些剧本的最好保护。“金镶玉” 装也是古籍修复技艺中要求高难度大的一种装帧形式。下面结合甘肃图书馆藏清末民初地方戏剧剧本的修复,谈谈“金镶玉”装的装法流程。
3 修复过程
3.1 修复材料的选择
修复材料的选择主要是纸张和浆糊的选择。纸张的选择分为书页修补纸张的选配和衬纸的选择,这项工作必须做到非常细致。因这批剧本所用纸张优劣不一,有麻纸、废纸、旧账薄纸等,纸张在厚度、颜色上存在很大差异,在修复过程中很难找到颜色接近的补纸,因此我们选择颜色厚度等相似的纸张进行染色,然后再使用。镶衬用纸则选用质地细腻匀称的单宣,可以间接增加原书页的柔韧度,从而起到延长古籍保存和使用年限的作用。
浆糊是修复古籍不可或缺的材料,无论补、镶、托、装都离不开浆糊,在浆糊的配制上,我们采用去掉面筋的面粉,即小麦淀粉,利用沸水直接冲制。制成的浆糊需无浆块、浆色发黄有光亮,然后再兑水调配成所需浓度的浆水,使用过程中需注意浆水中的浆糊会沉淀,因此每次使用前都要用毛笔兜底搅拌。
3.2 修补书页
为防止修复过程中出现页码混乱,在拆线取书皮并逐页分离之后,对无页码或者页码不清的书页,要在书脑处用铅笔分页标注序号。剧本在常年使用过程中出现因水浸发霉而导致的粘连现象,需要采取各种方法揭开、冲洗,处理之后再开始修补书页,修补时先补口溜口,然后补书叶的破洞。按照“先补中心后补边”及“先补大后补小”的原则进行修补。
3.3 裁镶衬纸
裁镶衬纸时,将书页四周大于镶出的部分,要回折的数量加上。例如镶衬余边天头为3cm,地脚为2cm,书脑两边各1.5cm,加上各自的回折数,镶边天头就为6cm,地脚为4cm,书脑两端各3cm。以此数再加书页的长宽度为每张镶衬纸的大小。然后按需要量裁好,裁时也要注意纸纹的方向。接着把裁好的镶衬纸喷水压平。喷水时以15~16 张纸为一沓,喷水要均匀,干湿度以能消除镶衬纸上的折痕为宜。
3.4 扎孔定位
先取一叠和一册书页数量相同的镶衬纸,放在锥板上,将最上面的一张对折出一道中线,拿一张书页平铺在正中间,上下露出的余边按照3∶2 的要求摆正,在书页左右下角的镶衬纸上各扎一针孔,拿去书页,将镶衬纸再次顿齐,上压铅块,按此针眼把一叠镶衬纸全部扎透,让每张镶衬纸都有铺放书页定位的标点。
3.5 铺纸放页
这道工序是把每张书页铺放在镶衬纸上,稍加固定。操作时,将一叠潮润好的镶衬纸顿齐,正面向上,地脚朝着胸前铺平展,在天头处压尺板和铅块,然后将镶衬纸全部翻到尺板上,只留最后一页,取一张书页打开,正面向上,双手捏住书页两边的下半部位,将下端的两个角对准镶衬纸上的针孔铺展,左手按住书页,右手把尺板上的镶衬纸掀下一张铺展,用同样的方法铺上第二张书页,依此将一册书页全部铺放完。
接着把书页固定在镶衬纸上。把镶衬纸和书页的左边用尺板和铅块压住,将右半部分全部翻到尺板上,最下面留一张镶衬纸,然后在书页背面书脑边抹两点半稠稀浆糊,左手按住上面的镶衬纸,右手捏住书页边的中间部位拉铺平展,粘于镶衬纸上。再掀下一张镶衬纸,点粘一张书页,直至将右半部分全部固定完。这时,转方向,用同样的方法将另半部分书页全部固定完。
3.6 回折四边
折边是把天头、地脚和书脑镶衬纸余出的部分,与书页对齐回折,使镶衬出的部分和书页四周薄厚一致,书册平整。一册纸边全部折完后,用双手压摸衬纸与书页厚薄是否一样,如果镶衬纸比书页纸厚,就应每隔几页把回折的纸边拉开,使其成为单边,让书页和镶衬纸一样平整。如果镶衬纸比书页纸薄,就应每隔几页在镶衬纸四周余边点贴按宽窄裁好的纸条,使其平整。
3.7 对折书页与镶衬纸
把已折好余边的镶衬纸和书页从中缝对折起来。因为是双层,所以此处要注意让镶衬纸和书口折缝紧密套顶,书页折好后,顿齐书册,前后各放两张护页,放在夹板内,用压平机压实。
3.8 对边齐栏
齐栏是将书页下脚书口的栏线或底边对齐,使书册书口笔直整齐、美观。修复“整旧如旧”的古籍未必都齐栏,但“金镶玉”装的书籍必须齐栏。因为书页经镶衬后,书页与书页之间无法蹾齐,只有以下脚书口的底边为标准,一页一页对齐。
3.9 订纸锔
是把经过齐栏后的书页先订起来,使其固定,避免散页和移位,便于裁切及后序装订。纸捻是用韧性好、拉力强的麻纸或皮纸顺竖纹搓捻而成。一头尖的称纸钉,两头尖的称纸锔或叫“蚂蟥袢”。
3.10 裁齐三边
为了让书籍天头、地脚和书脑边整齐光净,外形美观,凡经“金镶玉”装的书籍,都要进行裁切。裁切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用手工刀裁切;二是用切纸机裁切。先按书册天头3、地脚2、书脑1 的比例,用三角尺量出三边需要裁切的位置,再用铅笔标划上记号。裁时在书册上面盖一张纸板,以防千斤顶压出印痕。然后按照标划的记号先裁书脑边,再裁地脚边,最后裁天头边。如有刀痕,用水砂纸轻轻打磨掉。
3.11 包书角
书籍包角是为了保护书脑两头边角不受卷折和增加美观。凡是接过书脑的书籍一般都是包角,包角之后,能将接缝遮盖住,使书册外形精致整齐。包角的材料,一般选用绫、绢等丝织品,并在背面托一层薄棉纸待用。书角绫绢的颜色,可根据书籍纸张、书皮色泽和收藏者的喜爱等因素而定,但必须要协调雅致。一般多用素白色、天蓝色、浅仿古色、淡绿色等。这批剧本都采用托裱后的天蓝色绫包角,既固定天头、地脚的镶衬纸,又增加了外形的美观。
3.12 粘装书皮打眼订线
书皮的材料,多用托裱的皮纸或麻纸,也有用绫、绢一类丝织品的。色泽多用瓷青色和古铜色。这批剧本,我们统一采用托裱的瓷青色皮纸。扣书皮裁的规格,是比书册四周各长出约1.2cm 左右。
订线眼要根据书品大小和书脑宽窄而确定,也要注意协调美观。四眼的订眼位置:横向,书脑栏线距离书脊边的2/3 处;纵向,上下两眼各距离书脊边和书首、书根边为4:6,中间两眼之间和上下两眼的距离一般也为4:6,订好书眼后,把染旧的丝线穿针双股绕书脑拉紧并扣结牢。
3.13 贴书签
书签多用绫、绢和各种宣纸制作。古籍修复中的贴签,是把修补好的原书签,贴在已修复书册封面的左上角,距书首与书口约三至五毫米为宜。这批剧本因装成开本大小一致的金镶玉装,因此书签也是统一制作而成。
4 采用金镶玉装的意义
古籍修复需要遵循的原则之一是最少干预、修旧如旧,而经“金镶玉”修复的这批剧本在装帧形式上有了很大的改变,从原来大小不一的毛装本到统一尺寸的线装,做到了修旧如新。但是“金镶玉”装既避免了书页与外界空气的接触,也间接增加了书页的柔韧性,保护书叶天头地脚文字不再破损,装订时也不会伤害到原书页,保留了剧本的原始形态。这和保护古籍、延长古籍寿命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另外,确定统一开本尺寸,便于统一装函,妥善保存。“金镶玉”装不仅装帧美观,便于翻阅,又能使书“延年益寿”。因此,这种装帧形式在甘肃省图书馆藏清末民初地方戏剧剧本的修复中是必要的,为研究地方戏剧提供了重要的的文献资料,为地方戏剧的保存做出了极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