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间歇性导尿联合膀胱功能训练用于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分析

2021-08-01苗承梅

甘肃科技 2021年11期
关键词:源性尿管尿量

黄 蓉,万 博,苗承梅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甘肃 兰州 730030)

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过度充盈,膀胱内残余尿量较多,临床主要表现为尿潴留或尿失禁,需留置导尿管协助排尿。但长期留置导尿管易导致泌尿系统感染、尿路结石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间歇导尿可间歇性扩张膀胱,降低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具有改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作用。本研究将间歇性导尿联合膀胱功能训练用于神经源性膀胱,现将研究结果做如下汇报。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8 年3 月~2019 年10 月医院收治的81 例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流动力学检查诊断为神经源性膀胱,符合脊髓损伤诊断标准[2],无严重肾脏疾患、膀胱造瘘术,病情稳定,无精神性疾病,能够配合康复训练。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1 例)与对照组(40 例)。观察组男23 例,女18 例,年龄22~69 岁,平均(33.78±10.62)岁;受伤时间(68.73±22.34)d;颈髓损伤患者20 例,腰髓损伤患者15 例,胸髓损伤6 例;完全性脊髓损伤25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16 例。对照组40 例,男25例,女15 例,年龄21~63 岁,平均(34.46±11.23)岁;受伤时间(70.08±23.45)d;颈髓损伤患者19 例,腰髓损伤患者17 例,胸髓损伤4 例;完全性脊髓损伤30 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10 例。2 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训练方法

2 组均实施膀胱功能训练,①反射性排尿训练:教会患者或家属反复叩击耻骨上区不同部位,如耻骨上区、大腿上1/3 内侧,寻找敏感点,牵拉阴毛诱发膀胱反射性收缩以促进尿液排出。②代偿性排尿训练:操作者单手由外向内、由轻而重按摩患者腹部,向下挤压膀胱,加压排尿,力求将尿液全部排出。③直腿抬高至45°,坚持5 s,而后左右交替,持续10 次左右。④训练排尿意识:对于留置尿管患者每次放尿前5min 指导患者模拟排尿,如想象自己准备排尿,并试图自主排尿,而后由陪同人员缓缓放尿。

观察组在膀胱功能训练前30min 实施间歇性导尿训练,开始前,首先向患者讲解间歇导尿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制定个性化饮水计划,选择合适的导尿管,确定适宜的导尿时间与次数;具体步骤:①使用生理盐水激活尿管,清洁尿道口及会阴处,倒出导尿管内生理盐水,撕开包装2/3,操作者固定男性阴茎,将一次性硅胶导尿管插入尿道口,观察到尿液流出,并继续插入2~3cm,保持尿管位置不动,可屏气增加腹压或轻压膀胱区,直至尿液排出;女性患者借助镜子将尿管插入尿道,观察到尿液流出后,继续插入1~2cm,保持尿管位置不动,可屏气增加腹压或轻压膀胱区,直至尿液排出。根据2 次导尿之间残余尿量、自行排尿量确定间歇导尿频率,每次残余尿不宜超过400 mL,若2 次导尿之间残余尿量<300mL,自行排尿>100mL,则每6h 导尿1次;若2 次导尿之间残余尿量<200mL,自行排尿量>200mL,则每8h 导尿1 次,当残余尿量<100mL 时,则停止排尿,表明膀胱功能已达到平衡。

2 组患者均训练12 周,患者可自主排尿,视为拔除尿管成功。

1.3 观察指标

①膀胱功能:训练前后计算国际下尿路功能症状评分(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LUTS),分值越高表明膀胱功能恢复越差。同时观察并记录训练前后2 组膀胱最大容量、膀胱残余尿量。

②对比2 组自主排尿时间及拔除尿管成功率。

1.4 统计学处理

以%描述拔除尿管成功率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 确切概率法。以()描述膀胱功能指标、自主排尿时间等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或配对样本t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使用SPSS23.0 处理。

2 结果

2.1 2 组膀胱功能比较

训练前,2 组膀胱最大容量、膀胱残余尿量及LUT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2 组患者膀胱最大容量较训练前升高,观察组(358.42±33.87)ml 高于对照组(216.24±30.45)mL(P<0.05),膀胱残余尿量及LUTS 评分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86.79±20.33)mL、(24.54±3.62)分低于对照组(114.57±22.68)mL、(28.79±4.83)分(P<0.05)。见表1。

表1 2 组膀胱功能比较()

表1 2 组膀胱功能比较()

2.2 2 组自主排尿时间及拔除尿管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自主排尿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少(P<0.05),拔除尿管成功率与对照组相比较高(P<0.05)。见表2。

表2 2 组自主排尿时间及拔除尿管成功率比较

3 讨论

神经源性膀胱会导致尿失禁、尿潴留等一系列症状。神经源性膀胱所致的尿潴留可引起膀胱肌损伤、无力,并可能导致尿路感染、肾积水。此外,该病需长期留置尿管,使泌尿系统感染发生风险进一步增加[3]。间歇导尿训练改善神经源性膀胱主要通过促使膀胱间歇排空,使膀胱处于近似生理的状态,进而帮助患者逐渐形成有规律的自主性排尿。临床研究发现[4],实施间歇导尿可避免因膀胱过度充盈引起的膀胱壁损伤与肾损伤,帮助患者逐步恢复自主排尿能力,减少尿路感染。

膀胱功能训练通过提高神经反馈机制,训练患者自主排尿意识,进而改善患者的储尿与排尿功能。如反射性排尿训练、代偿性排尿训练、直腿抬高训练等,可对膀胱组织进行牵拉、刺激,增加膀胱自主神经张力,训练患者的自主排尿意识,建立新的膀胱反射,使其适应排尿动作,进而膀胱功能恢复。本研究将间歇性导尿联合膀胱功能训练用于神经源性膀胱,结果显示,观察组膀胱最大容量升高,膀胱残余尿量及LUTS 评分降低,且与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提示间歇性导尿联合膀胱功能训练通过规律性的充盈、排空训练,可更有效改善患者膀胱功能。原因可能在于,积极的膀胱训练可促使患者恢复储尿功能,形成规律性自主排尿习惯。本研究显示,观察组自主排尿时间短于对照组,拔除尿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提示间歇性导尿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可缩短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自主排尿时间,提高拔除尿管成功率,与临床研究具有一致性[5]。间歇导尿使膀胱处于近似生理状态,训练自主排尿能力,膀胱功能训练能够改善患者储尿功能,二者联合相辅相成,帮助患者建立自主排尿反射,进而缩短首次排尿时间。

综上所述,间歇性导尿联合膀胱功能训练用于神经源性膀胱可改善膀胱功能,缩短自主排尿时间,提高拔除尿管成功率。

猜你喜欢

源性尿管尿量
PKEP术后短期留置尿管的可行性分析
老年男性夜尿增多的诊治
后溪穴治疗脊柱源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介绍1种预防留置尿管堵塞的方法
剖宫产术后患者拔除尿管时机的探讨
雄激素源性秃发家系调查
健康教育对治疗空气源性接触性皮炎的干预作用
右美托咪定对颌面外科手术患者全身麻醉恢复和尿量的影响
患者留置尿管期间两种护理措施比较
椒莲酊剂治疗男子雄性激素源性秃发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