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传导检测和瞬目反射对小儿面神经炎早期诊断的价值
2021-04-10
(大连市儿童医院,辽宁 大连 116001)
面神经炎又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起病,病情一般在8~10 d达到高峰。由于患儿的表达能力及观察能力差,发病后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常在数日后大哭或大笑时被父母发现。面神经炎的早期治疗非常重要,若急性期不能有效治疗将会延长病程,甚至遗留不同程度功能障碍,对患者日常生活、心理等影响较大[1],因此早期诊断尤为重要。目前,较为常见的面神经炎诊断与检查方法为神经电生理检查,包括了瞬目反射、面神经电图及肌电图等内容。其中瞬目反射能有效反映三叉神经及面神经功能,面神经电图能有效反映神经变性的程度,而肌电图则主要反映面神经轴索的损害情况。为了进一步明确瞬目反射及面神经电图诊断机制及在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对我院72例面神经炎患儿治疗前后分别进行面神经传导检测及瞬目反射检查,分析比较二者在早期诊断面神经炎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6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面神经炎患儿中选择资料完整72例进行研究,其中男40例,女32例,最小为11个月,最大为13岁,平均为(2.76±1.82)岁。发病时间1~14 d,平均7.50 d。所有患儿均表现为患侧周围性面瘫体征:程度不一的额纹消失或减少,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嘴巴不能鼓气等;无其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所有患儿均排除由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中耳炎或肿瘤等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病变。治疗后3个月复诊,所有患儿临床症状均缓解,电生理检查均正常。
1.2 检测方法 采用日本光电MEB-9200K诱发电位仪进行面神经传导及瞬目反射检测。患儿保持仰卧体位,且情绪稳定、身体肌肉放松,不能配合者,予水合氯醛镇静后检查。面神经传导检测,将盘状记录电极置于口轮匝肌处,参考电极置于记录电极外侧1.5~2.0 cm处,刺激电极置于耳前,刺激频率为1 Hz,分析时间为5 ms/D,同时记录其波幅与潜伏期情况。瞬目反射,采用单次刺激三叉神经眶上支进行检测,选用柄状电极进行刺激,阴极置于眶上切迹处,阳极置于阴极上方,刺激频率0.2 Hz,时限0.1 ms,刺激强度在20~25 mA,阴极置于眼睑下眼轮匝肌处,阳极置于眼外眦,每侧记录4次,计算平均波幅及潜伏期。
1.3 指标判定 参照相关文献中的正常值范围为标准[2]。面神经传导检测:患儿健侧与患侧潜伏期相差超过0.5 ms,或是两侧CMAP(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差大于健侧50%,或出现波幅缺失或潜伏期大于3.8 ms的情况,则表示神经传导检测异常。瞬目反射:双侧R1在13 ms以内,两侧的R1差值在1.0~1.2 ms,R2在40 s内,左右两侧差值不超过5 ms,则表示瞬目反射正常;若潜伏期异常,单侧R1消失或波幅小于对侧50%,则表示瞬目反射异常。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4.0版本)进行统计学分析,用χ2进行计数资料[n(%)]检验。P<0.05表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不同病程面神经传导检测及瞬目反射的异常率 在发病后1~3 d,面神经传导检测和瞬目反射的阳性率分别为71.43%、100.00%,瞬目反射的特异性较高;发病后4~7 d,面神经传导检测和瞬目反射的阳性率分别88.00%、100.00%,瞬目反射的特异性仍较高;在发病8~14 d,面神经传导检测和瞬目反射的阳性率分别96.15%、90.48%;即发病1周内,尤其3 d内,瞬目反射特异性更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1周后,面神经传导检测和瞬目反射均有较高的检出率,但二者异常率相差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不同病程面神经传导检测及瞬目反射异常情况对比[n(%)]
2.2 治疗后面神经传导检测及瞬目反射异常情况 治疗后1个月复查,面神经传导检测和瞬目反射的阳性率分别为63.89%、29.17%,瞬目反射异常率明显低于面神经传导检测,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后面神经传导检测及瞬目反射异常情况对比[n(%)]
3 讨论
面神经炎也被称作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由面神经发生非特异性炎症而导致面部肌肉瘫痪的疾病。相关资料显示,面神经炎病情较轻的患者大多可以在4~8周恢复正常,病情严重的患者所需要的恢复时间较长,且可能存在后遗症,如面肌痉挛、鳄鱼泪等,影响患者正常生活质量,尤其对儿童患者而言,身心发育均会受到较大的影响,所以早诊断早治疗非常重要。面神经炎的部分症状与中枢性面瘫较为相似,但二者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均存在差异,如果诊断出错,则可能导致病情延误甚至加重,所以在小儿面神经炎诊断时,应注意寻找有效的依据以明确诊断类型。既往小儿面神经炎大多通过其临床症状进行经验性诊断,缺少客观依据,诊断结果可靠性较低,且不能有效判断患儿病情发展情况,对后续治疗、恢复存在较大的不利影响[3]。目前可以通过神经传导检测和瞬目反射提供客观、可靠的依据。本文根据不同的发病时间,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对面神经炎患儿行面神经传导检测及瞬目反射检查,分析二者在小儿面神经炎早期诊断中的优越性。
目前,研究者认为面神经炎的发病机制与面神经本身病变及面神经外周因素有关。各种原因致使茎乳孔内微血管痉挛,导致面神经缺血而发生水肿,压迫神经,髓鞘或轴突有不同程度变性,损伤以茎乳孔和面神经管内段较重[4-5]。面神经电图可以更为准确的显示神经变性的程度,主要是其振幅大小与健存的神经纤维数关系较为紧密,可进行线性比较,所以医务人员可以通过面神经电图检查判断患儿面神经变性的情况。但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大多数情况下面神经纤维Wallerian变性的自近及远发展较为缓慢,大多需要1周左右的时间,而面神经电图主要反映的是茎乳突外面神经功能,对茎乳突内面神经传导存在阻滞作用,早期时面神经电图检查大多显示无异常,所以说面神经电图对面神经炎早期诊断的准确率较低,不仅不能有效显示神经变性的程度,还具有较大可能性漏诊。另外,由于治疗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速度比面神经电图快,所以面神经电图也不能及时、准确的反映神经再生的情况,在面神经炎的恢复判断中效果不是很理想。所以面神经电图应与其他检查方式联合作用[6]。大多数情况下,随着发病时间推移,在病程3~4 d后开始出现检查异常,通常8~14 d异常率达95%以上。瞬目反射指三叉神经(传入)、脑干(中继)、面神经(传出)共同组成的反射环路[7]。包括两个成分,即早发反应R1和迟发反应R2。R1被认为是三叉神经感觉主核和同侧面神经核之间的一个单突触反射,其整个环路反射均在脑桥范围内完成,而R2被认为是脑干内三叉神经脊束核和面神经核之间的多突触反应,其受到被检查者生理与心理因素影响较大[8]。如果患者面神经受损,刺激患侧,则同侧R1、R2均会表现出异常,而对侧R2显示正常;刺激健侧,则同侧R1、R2均会表示正常,而对侧R2显示异常,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无论面神经周围段的近端或远端损害,均表现为异常,可全程反映面神经损害情况,对面神经炎早期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不易漏诊。除此之外,由于儿童面神经炎患者年龄偏小,其检测配合难度大,不能主动、清除的表述症状,控制自己的行为,所以在进行儿童瞬目反射检查时,多需要予以一定的药物使其保持睡眠状态,所以R2的观察大多较为困难[9-10]。综合分析,小儿面神经炎发病1周内,尤其3 d内,瞬目反射特异性更显著,更有优势。发病1周后,面神经传导检测和瞬目反射均有较高的特异性,二者之间无差异,均可明确诊断。经过治疗后1个月,患儿临床症状减轻,但未完全正常时,瞬目发射大多恢复正常,神经传导检测大多轻度异常,提示瞬目反射生理指标较面神经传导检测恢复快,而面神经传导检测恢复的滞后性更强,具有较好的临床依从性,作为客观评估面神经康复效果的指标,面神经传导检更有优势。
小儿面神经炎是儿科常见病,治疗时间窗非常关键。若能在急性期采取有效治疗,可大幅缩减病程,患儿较快恢复。在小儿面神经炎的诊断中,神经传导检测和瞬目反射均是客观、无创性的神经电生理检查,二者在早期诊断及康复评估中各有优势,前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均能有效反映面神经传导功能情况,在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中均具有较大的价值,后者则可以较为准确的反映面神经远端功能,同时还能准确反映面神经损伤程度。二者联合使用能有效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率,明确康复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