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体位应用于住宅电梯中转运和急救危重患者的效果
2021-04-09郭伟
郭 伟
(大连市急救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住宅质量不断提高,高层建筑与日俱增,然而高层建筑内的住宅电梯空间十分狭窄,若高层住户中出现危重患者,急救人员在进行转运时则会面临诸多困难。急救人员在高层建筑中转运危重患者费时费力,易延误最佳的治疗时间,对患者的危害极大[1]。传统转运方式无法对危重患者体位做出适当调整,而高层建筑中电梯空间狭小极不易进行转运工作。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体位应用于住宅电梯中转运和急救危重患者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12月大连市急救中心转运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49.12±4.74)岁;脑血管疾病21例,心力衰竭1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5例,上消化道出血4例,骨折3例,腰椎骨折1例。试验组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49.17±4.73)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6例,脑血管疾病11例,腰椎骨折3例,休克3例,脑血管病4例,上消化道出血2例,心力衰竭1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例,背部伤口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转运方式进行转运,在对危重患者进行转运时,急救人员随身携带氧气袋、监护仪对危重患者进行转运[2]。试验组患者采用“先救治再转运”的不同体位转运方法进行转运。①体位遵循原则:急救人员及时与危重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告知患者家属进行转运治疗的必要性、转运风险等,在患者家属知情并同意的情况下,对危重患者进行转运治疗。在转运过程中,采用体位遵循的原则进行转运,保证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在转运途中避免患者的病情加重或做出不必要的措施对患者的器官及组织造成二次损伤,保证患者骨折不出现错位情况,避免挤压破坏神经及血管;在转运过程中尽量减少患者的疾病不适感与疼痛感,防止患者的疼痛感加重;在转运途中对患者的体位通常采用简单易摆放的原则,防止患者在转运途中出现意外[3]。②转运途中的注意事项:急救人员在对患者进行转运前,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患者在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病情变化、患者在转运途中的自身承受能力、转运人员在转运途中对突发状况的应急能力等[4]。急救转运人员根据患者自身病情及转运条件对患者采取合适的转运体位,并准备相应抢救仪器及药物,在转运途中密切监视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保证患者呼吸道畅通,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等,并注意在转运途中对患者进行保暖。此外,在转运过程中,防止出现颠簸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对转运途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若患者在转运途中出现病情波动或加重情况,医护人员应遵循“先救治再转运”的原则[5]。转运器械选用相对平整的可伸缩式担架,在住宅电梯内转运器械可采取对角线摆放方式,合理利用住宅电梯内的空间[6]。③转运前准备工作:通常,转运人员由2名医务人员、2名担架人员组成,其中1名医护人员必须为护士。所配备医护人员必须具备熟练操作气道插管、开放静脉通路、心律失常处理、基本生命支持和高级生命支持等急救技能。随行设备及药品配备应准备齐全,转运人员应随身携带血压计、便携式人工呼吸器、供氧设备、输液泵、除颤仪等器械,根据转运患者的病情准备相关急救药品。预先制订突发状况应急预案,根据患者可能存在或突发的症状制定心脏骤停、严重心律失常、窒息等应急处理预案,方便转运人员在患者出现紧急情况下按照方案进行相应急救处理[7]。④转运前对转运患者的处理:对患者进行开放静脉通路操作,对于需进行液体复苏或使用相关血管活性药物的患者,在转运前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对存在呼吸功能障碍的患者予以吸氧,对存在呼吸衰竭的患者建立人工气道,确保患者氧供充足。对于采用人工呼吸机的患者,在进行转运前转运人员对人工呼吸机进行相应调试,调整患者所需氧气浓度与通气量,若在转运条件受限制时,需更换相关通气模式,在转运前进行相应调定,确保患者适应新的通气模式并保持转运途中病情稳定[8]。对于转运途中出现躁动不安及不配合行为的患者,转运人员可予以镇静剂或肌松剂。对于创伤患者,除非明确无脊柱损伤的患者,否则转运人员在转运途中均应对患者进行脊柱固定。⑤具体体位的应用:平卧下肢屈曲位,平卧位是大部分患者在转运途中的常用体位,下肢屈曲根据患者的相应病情,可采用外展屈曲,也可采用平行屈曲;此种体位适合昏迷、颈椎骨折、腰椎骨折、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等;采取该体位可避免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病情发生二次加重,对于转运过程中出现呕吐的患者可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防止患者在昏迷状态误吸呕吐物发生意外[9-10]。平卧下肢抬高位,抬高下肢可增加患者的血液循环、减轻患肢水肿,该体位适合休克、下肢肿胀、小腿骨折而无心力衰竭的患者;该体位虽能有效缓解患者下肢水肿、血肿情况,但可明显增加患者的心脏负担,因此对于存在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衰竭等患者禁用。侧卧下肢屈曲位,被转运患者由于一侧身体出现病变,转运人员通常协助患者取被动侧卧位,患者双下肢适度进行屈曲从而达到缩短转运时的长度;该转运方法适用于单侧胸部术后、颅脑、急腹症或术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坐位或半坐位,采用此种体位方式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患者在转运途中的回心血量,同时增加患者肺内的气体交换,防止患者出现呼吸衰竭导致缺氧的情况,因此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患者常采用被动坐位或半坐位的体位进行转运;在转运途中转运人员要密切观者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避免患者在转运途中取平卧或下肢抬高的体位,以防患者在转运途中出现意外。对于腰、背、臀部有伤口,不能平卧或侧位的患者通常采用俯卧位。
1.3 观察指标 观察采用不同体位转运患者的相关数据,比较两组患者转运途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呕吐、昏迷、休克、二次损害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试验组不同体位转运患者的相关数据分析 试验组患者病情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在狭小电梯内进行转运未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未发生二次损伤意外,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在转运途中给予扩张冠状动脉治疗及情绪安抚,所有患者均安全顺利的完成转运工作;15例心力衰竭患者及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坐位或半坐位体位进行转运时,患者病情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并安全进行转运。见表1。
2.2 两组患者在转运途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患者在转运途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试验组不同体位转运患者的相关数据分析
表2 两组患者在转运途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由于高层建筑的与日俱增,在高层建筑中的危重患者不良事件频繁发生,这对转运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高层建筑中的住宅电梯相对狭小,无疑使转运人员在进行危重患者转运过程中的风险大大增加,因此传统转运方法应用于高层建筑住宅电梯中危重症患者的转运过程中的风险巨大。本研究选取遵循“先救治再转运”的原则对患者进行转运,所转运患者的病情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未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在转运途中给予扩张冠状动脉治疗及情绪安抚,所有患者均安全顺利的完成转运工作;15例心力衰竭患者及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坐位或半坐位体位进行转运时,患者是病情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并安全进行转运。试验组患者在转运过程中未发生病情加重的情况,也未发生二次损伤意外。试验组患者在转运途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现阶段,相关转运体位、转运车况在被转运者救治过程中产生的影响研究甚少。本试验对于急救车匀速行驶途中不同转运体位对受试者的循环呼吸功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转运患者的过程中,针对休克等急症患者需有效加强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同时,先救治再转运能够有效帮助患者降低抢救风险,本次运转体位选择平卧下肢屈曲位、平卧下肢抬高位、侧卧下肢屈曲位、坐位或半坐位、俯卧位,在运转途中需要注意的是,头朝前卧位通常为禁忌卧位。现阶段,探讨院前、院内急重症患者的转运、转运对患者各系统的影响、针对不同疾病的转运工具、不同路况的最佳转运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对于高层建筑中的危重患者转运,采用“先救治再转运”的不同体位转运方法可有效提高危重患者的转运效率,减少在住宅电梯中转运的风险,提高转运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