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胃癌患者恢复效果的影响
2021-04-09吕娜陈芳
吕 娜 陈 芳
(1 大连市旅顺口区中医医院,辽宁 大连 116041;2 辽宁省抚顺市中医院,辽宁 抚顺 113008)
目前,外科手术是治疗胃癌患者的主要方式,且是唯一有效的方法,但外科手术治疗易对患者的营养状况产生负面影响[1]。胃癌手术创伤大,术后营养状况与患者预后效果密切相关。严重营养不良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而且会增加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死亡风险。因此,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改善胃癌患者的预后效果至关重要[2]。在20世纪60年代,临床已开始实施营养支持治疗、代谢理论、营养支持途径与时间、营养制剂方面的研究,在营养匮乏患者康复、疾病治疗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成绩[3]。本研究旨在分析胃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恢复效果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152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抽签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6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胃镜检查确诊为胃癌。对照组中男55例,女21例;年龄40~67岁,平均年龄(57.18±5.66)岁;体质量48.45~74.54 kg,平均体质量(61.33±6.57)kg;临床分期:Ⅰ期12例,Ⅱ期29例,Ⅲa期22例,Ⅲb期13例。观察组中男56例,女20例;年龄43~70岁,平均年龄(57.81±5.60)岁;体质量48.23~74.16 kg,平均体质量(61.40±6.52)kg;临床分期:Ⅰ期10例、Ⅱ期30例、Ⅲa期24例、Ⅲb期1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4]:入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患者沟通交流顺畅,神志清醒;年龄18~80岁。排除标准:患者不愿参与本研究或不配合参与;基本资料不全者;合并严重的其他脏器疾病者;合并禁用肠内营养的疾病者;癌灶发生远处转移者;合并免疫力低下者。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营养支持,嘱患者手术开始前3 d正常饮食,术前6 h禁水、术前12 h禁食。术后第1天给予患者少量温水,待肛门排气后,给予流质食物,并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恢复饮食。观察组患者实施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具体措施如下:①手术当日与术前3 d给予患者25 g中长链脂肪乳、50 g氨基酸、100 g葡萄糖,并适当补充微量元素与电解质。②术后7 d每日给予患者葡萄糖、脂肪乳、氨基酸商品化三腔袋30 kcal/(kg·d)。③常规留置空肠造口管或鼻肠管,术后第2天采用无查商品化营养素对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并根据患当者恢复情况适增加剂量。术后观察患者恢复情况及进食情况,并逐渐减少肠外营养支持,同步增加肠内营养剂量。
1.3 评价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前3 d、术后2周的营养状况,包括白蛋白、前白蛋白、体质量等。记录两组患者静脉输液停止时间、首次排气与排便时间、住院时间。统计两组术后感染情况,包括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观察组体质量、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输液停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比较()
表2 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比较()
表2 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比较()
2.3 两组术后感染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发生切口感染2例、肺部感染1例,感染发生率为3.95%;对照组发生切口感染9例、肺部感染7例,感染发生率为21.05%。观察组术后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67,P<0.05)。
3 讨 论
胃癌是临床肿瘤科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起源于胃黏膜上皮,多发于50岁以上男性群体。其危害程度高、病死率高、发病率高,居于我国恶性肿瘤首位。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改变,胃癌发病率不断升高,对人们的生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5]。胃癌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工作压力增加、饮食结构改变等密切相关。大部分胃癌患者在发病早期并无明显特征,部分患者可表现出呕吐、恶心等症状[6]。胃癌患者由于消化道病变,易发生消化吸收功能减退、食欲缺乏、严重腹泻、进食困难等病理状态,进而出现营养不良。有文献指出,约60%的胃癌患者存在厌食现象,加之围手术期禁食、应激、手术创伤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胃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风险筛查(NRS 2002)≥3分,存在营养不良风险[7]。若患者存在营养状态恶化或营养不良,不仅会影响自身脏器功能,而且不利于疾病治疗,增加术后并发症风险,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8]。
胃癌患者在围手术期由于心理与机体受到手术刺激,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产生以下丘脑、肾上腺皮质轴、垂体兴奋与肾上腺髓质兴奋为主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及一系列功能代谢改变与细胞核体液中部分炎性递质的改变[9]。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包括术前、术后营养支持,特别是肠内营养支持,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治疗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10]。胃癌患者在围手术期大量蛋白质、组织液丢失,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能量消耗巨大,加重了营养不良;对此,给予科学有效的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降低对患者的负面影响,提高治疗效果。对胃癌患者实施营养支持,有助于促使术后切口快速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目前国内外对于营养支持的剂量、时机等尚无统一标准。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2周,观察组体质量、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围手术期正确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增加患者体质量。;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输液停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P<0.05),说明对胃癌患者实施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恢复,缩短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减少医疗费用。观察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有助于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
综上所述,胃癌手术患者普遍存在营养不良问题,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对胃癌患者实施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临床应用价值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