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散结化瘀止痛方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疗效评价
2021-04-09连熙娜蒋鑫芳刘美枝
连熙娜,蒋鑫芳,刘美枝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福建福州 350100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临床常见的妇科疾病,临床发病率很高,因为内膜细胞被种植在内膜外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患者可出现月经紊乱、痛经、不孕、性交疼痛等症状,一般与内膜转移、免疫缺陷、遗传等病因相关,在治疗方面,以药物治疗为主,常用的药物为米非司酮,通过米非司酮的治疗,抑制卵巢内激素的周期性分泌,使内膜的细胞失去活性,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但是用药的周期比较长,同时在治疗期间患者的疼痛感并不能很快消失,总体获得的治疗效果并不显著[1-2]。该研究随机选择2018 年7 月—2020 年6 月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20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的分组方式,选入的患者分成对照组60 例,观察组60 例,进行对比分析,自拟散结化瘀止痛方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较为突出,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该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20 例,纳入标准:表现为痛经,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彩超检查提示:巧克力囊肿直径≤5 cm,符合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标准;患者肝肾功能正常;近半年内未接受激素治疗。排除标准:合并子宫肌瘤、盆腔感染、盆腔恶性肿瘤等妇科疾病;精神或法律上的残疾患者,对治疗药物过敏者;具有严重的原发性心、肝、肾、肺及血液学病变者;巧克力囊肿直径≥5 cm,子宫体大于孕8 周大小,妊娠或哺乳妇女。选入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按照随机数字表的分组方式,选入的患者分成对照组60 例,观察组60 例,对照组中患者年龄为26~39 岁,平均(34.8±2.5)岁;观察组中患者年龄为25~40 岁,平均(35.1±1.9)岁,两组的一般资料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的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于确诊次日起口服米非司酮胶囊1粒(10 mg),1 次/d,连续服用3 个月,经期不停服。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服用自拟方。①方药组成:蒲黄10 g、醋五灵脂9 g、白芍12 g、当归6 g、川芎9 g、醋香附9 g、醋延胡索9 g。②用药方法:确诊次日起服用,1 剂/d,早晚分2 次口服,直至月经来潮,经期停服;次月月经干净后重复以上用药,连续服药3 个月或3个月经周期。
每组治疗前后分别抽静脉血测定血清CA125 及抽取静脉血4 mL,2 000 r/min 离心10 min,置-20 ℃保存待测。采用ELISA 测定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于月经干净3~7 d 查妇科彩超或阴道超声。
1.3 观察指标
以治疗总有效率指标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患者的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痛经、性交痛、慢性盆腔痛缓解;血清CA125、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水平降至正常;B 超提示盆腔包块消失,子宫大小正常评价为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痛经、性交痛、慢性盆腔痛减轻;血清CA125、IL-6、IL-8、TNF-α 和VEGF水平较治疗前有所下降;B 超提示盆腔包块缩小,子宫大小接近正常,子宫壁增厚评价为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变化时评价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疼痛的评分采用VAS 评分,其中0 为无痛,10 为疼痛难忍。血清CA125 正常值<35 kU/L,IL-6 正常值56.37~150.33 pg/mL,IL-8 正常值0.26~0.38 ng/mL,TNF-α 正常值<30 mmol/mL,VEGF 正常值0~248 pg/mL[3]。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所得的数据做相应的统计学上的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差异进行t 检验比较;用[n(%)]表示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比较,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的评价结果可见,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是96.67%,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A125、TNF-α、I L-6、IL-8、VEGF 水平比较
分别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的CA125、TNF-α、IL-6、IL-8、VEGF 水平进行测定与比较,结果显示,治疗之后,观察组的CA125、TNF-α、IL-6、IL-8、VEGF 水平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CA125、TNF-α、IL -6、IL -8、VEGF 水平比较()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CA125、TNF-α、IL -6、IL -8、VEGF 水平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腔包块大小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的盆腔包块大小分别为(4.9±0.2)cm 与(4.8±0.1)cm,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盆腔包块分别为(1.9±0.2)cm 与(3.8±0.4)cm,可见,观察组的盆腔包块缩小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t=32.909,P<0.05)。
2.4 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VAS 评分比较,结果可见,治疗后观察组的VAS 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VAS 评分比较[(),分]
表3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VAS 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临床高发的妇科疾病,主要的病理特征为活性的内膜细胞种植在子宫之外的地方,使患者的月经周期异常,痛经严重,并且影响患者的性生活,甚至会造成不孕,随着疾病的进展,会出现盆腔组织的损伤等[4-6]。因此,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需要及时的治疗,在治疗上,常采用通过米非司酮的用药,使患者的卵巢的激素得到周期性的分泌抑制,进而使异位的内皮细胞的活性受到抑制,逐渐地使患者的子宫功能恢复正常,但是单独用药的治疗时间长,容易给患者带来一定的身体和精神的痛苦,在中医理论研究中可调以中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月经紊乱,疼痛等症状予以治疗,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病理特征中包括盆腔中的包块等,在中医中可采取散结化瘀的组方予以治疗,该研究中的自拟散结化瘀止痛方中的蒲黄可以止血化瘀,醋五灵脂化瘀止痛,白芍能止痛,当归能活血调经止痛,川芎有活血止痛的功效、醋香附能抑制雌激素分泌,醋延胡索活血止痛、散瘀,该方可以发挥活血止痛、散结祛瘀的功效,同时可以抑制子宫的激素分泌,与米非司酮有协同的功效,可以提高治疗效果[7-9]。何苗[10]研究中补肾活血化瘀方联合米非司酮的治疗总有效率远高于单独应用米非司酮的疗效。米非司酮联合散瘀方可以提高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效果。
该研究中选入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随机分成米非司酮治疗的对照组与米非司酮联合自拟散结化瘀止痛方治疗的观察组,结果,米非司酮联合自拟散结化瘀止痛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可以改善CA125、TNFα、IL-6、IL-8、VEGF 水平,缩小盆腔包块,减轻疼痛。有学者采用补肾活血化瘀方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效果,能降低CA125 水平,治疗后,CA125 水平降低为(25.56±6.81)kU/L,该研究中经治疗CA125 水平降低为(36.9±1.2)kU/L。国内学者研究中,补肾化瘀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发现其能降低疼痛感,经治疗后VAS 评分为(2.09±1.78)分,该研究的VAS 评分为(1.06±0.25)分,与该研究中的结论相符,同时该研究中发现TNF-α、IL-6、IL-8、VEGF 水平可以明显改善,盆腔包块缩小,治疗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自拟散结化瘀止痛方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