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揿针对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下取石保胆术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2021-04-09魏萍
魏萍
(徐州市中医院 手术室,江苏 徐州,221003)
胆囊结石是普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和腹痛等。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胆囊结石的发病率逐年升高[1]。胆囊切除术和取石保胆术等均是治疗胆囊结石的主要方式,胆囊切除术虽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其会对消化功能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导致肠道菌群失调,不利于预后。取石保胆术是在不损害胆囊的前提下,达到去除胆囊结石的目的,其具有损伤小、恢复快和疼痛轻等优势[2-3]。但手术均具有一定的创伤性,如行胆囊结石手术患者在全身麻醉(简称“全麻”)苏醒期间可能会出现急性疼痛的情况,影响其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以及引发全麻恢复期躁动等不良反应。耳穴揿针是新型的中医疗法,其通过将揿针埋入患者耳穴附近敏感处,持续刺激穴位,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4]。目前,耳穴揿针在偏头痛和带状疱疹后遗痛等疾病的治疗中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其在全麻下行腹腔镜下取石保胆术患者中的研究较少。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对59例在全麻下行取石保胆术的患者实施耳穴揿针,探究其对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情况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经徐州市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选取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在徐州市中医院行腹腔镜下取石保胆术治疗的118例胆囊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 经超声等检查确诊为胆囊结石[5]; ② 行腹腔镜下取石保胆术, 无全麻禁忌证,且满足手术指征;③ 胆囊功能良好,无胆总管结石;④ 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 合并心脑血管疾病;② 肝脏或肾脏等脏器存在损伤;③ 存在认知障碍。所有入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9)和观察组(n=59)。2组间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手术时间和麻醉分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护理时间为患者入院后至手术结束。具体内容如下:术前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宣教内容包含疾病基本知识、腹腔镜下取石保胆术的操作过程和术后注意事项等。责任护士主动与患者沟通,给予其适当的心理护理,缓解其不良情绪;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护理人员将加热毯放置于患者非手术视野涉及的区域,并且将加热毯温度调节至38~42 ℃。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为其建立静脉通道,给予其鼻导管持续吸氧。手术期间,医护人员密切监测患者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情况。手术所用液体加热至37 ℃左右再静脉输注入患者体内。
1.2.2 耳穴揿针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耳穴揿针,护理时间为患者入院后至手术结束。具体内容如下:① 手术前1 d,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介绍使用耳穴揿针的目的和作用等,提高患者对耳穴揿针的认知水平,缓解其焦虑和紧张情绪。同时在患者的耳穴神门、皮质下和交感穴位实施耳穴揿针,实施前对上述穴位进行消毒,白天按压2次,每次按压时间为5 min左右。② 手术过程中,对患者耳穴揿针处进行按压,每隔20 min按压1次,每次按压时间为5 min左右,直至手术结束。
1.3 观察指标
1.3.1 苏醒情况 记录2组患者的气管拔管时间,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
1.3.2 苏醒期疼痛和躁动情况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6]和躁动评分(RS)[7]评估2组患者在苏醒期的疼痛情况和躁动情况,评估时间点为麻醉前、进入苏醒室后30 min、进入苏醒室后1 h和离开苏醒室时。VAS总分范围为0~10分,0分表示无疼痛,10分表示剧烈疼痛,得分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严重。RS总分范围为0~3分,得分与躁动程度呈负相关。
1.3.3 应激指标水平 比较2组患者在麻醉前和离开苏醒室时应激指标水平的变化情况,包括去甲肾上腺素和皮质醇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苏醒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气管拔管时间、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显著早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苏醒情况比较
2.2 2组苏醒期疼痛和躁动情况比较
麻醉前,2组间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进入苏醒室后30 min、进入苏醒室后1 h和离开苏醒室时的VAS评分和RS评分均显著高于同组麻醉前(P均<0.05),但观察组在上述时间点的VAS评分和RS评分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3 2组VAS评分和RS评分比较
2.3 2组应激指标水平比较
麻醉前,2组间去甲肾上腺素和皮质醇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离开苏醒室时,2组的去甲肾上腺素和皮质醇水平均显著高于同组麻醉前(P均<0.05),但观察组的去甲肾上腺素和皮质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4。
表4 2组应激指标水平比较
3 讨论
胆囊结石是发病率较高的消化系统疾病,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是常见的治疗手段,但术后会对患者的胆囊和肠道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并且可能加重消化液反流现象,甚至引发结直肠癌[8]。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优化,对于胆囊结石患者的治疗不仅仅局限于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取石保胆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9]。但腹腔镜下取石保胆术耗时较长,手术后患者的苏醒质量不佳,严重时会出现苏醒期不良反应。因此,如何提高在全麻状态下行腹腔镜下取石保胆术患者的苏醒质量是当前研究的要点。
王玲姝等[10]指出,人体的耳郭与各经脉和肺脏均具有密切的联系,并且耳郭附近的穴位也可以反映内脏状态。揿针作为一种微型针灸,可将揿针埋入耳穴敏感处,从而起到持续针灸治疗的效果。耳穴揿针具有操作简便、持续时间长和治疗效果显著等优点。本研究对全麻下行腹腔镜下取石保胆术的患者实施耳穴揿针辅助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气管拔管时间、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显著早于对照组(P均<0.05)。这提示耳穴揿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苏醒过程。杨军等[11]的研究结果显示,耳穴揿针能使腹腔镜下行结直肠癌手术的老年患者的苏醒时间提前,且提高其苏醒质量,与本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麻醉苏醒期躁动是全麻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常见且严重的不良反应之一,术前和术中对患者的疼痛管理不佳是导致其麻醉苏醒期躁动的重要原因[1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进入苏醒室后30 min、进入苏醒室后1 h和离开苏醒室时的VAS评分和RS评分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提示实施耳穴揿针能够缓解全麻下行取石保胆术患者的主观疼痛,从而减轻其躁动程度。中医认为,刺激耳穴神门、皮质下和交感等穴位能够起到极好的镇静作用,其中交感穴通过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减轻疼痛程度;皮质下穴则通过刺激大脑皮质兴奋性,减少恶心和呕吐等症状。于术前和术中采用揿针对上述穴位进行持续刺激,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加快患者麻醉苏醒和整个身体功能的恢复。去甲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均是反映患者生理应激水平的主要指标。有研究[13]显示,麻醉苏醒期躁动患者的皮质醇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苏醒患者。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离开苏醒室时,2组的去甲肾上腺素和皮质醇水平均显著高于同组麻醉前(P均<0.05),观察组的去甲肾上腺素和皮质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提示耳穴揿针能够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和苏醒期的躁动程度。究其原因,刺激耳穴敏感处可提高患者的镇静程度,降低其应激反应,从而提高患者的苏醒质量,缓解麻醉苏醒期躁动程度。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全麻下行腹腔镜下取石保胆术的患者实施耳穴揿针,能够有效改善其苏醒情况,缓解其麻醉苏醒期躁动和疼痛情况,且能够减轻其应激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