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典型肝癌的多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影像浅析
2021-04-08向彬王磊
向彬 王磊
(成都市武侯区人民医院放射科,四川 成都 610041)
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病率较高,起病初期症状隐匿,通常在中晚期才出现相应症状,因此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及时、准确检出肝癌病灶,可使患者得到有效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部分原发性肝癌由于影像学表现呈现多样性,因此鉴别诊断难度较大。通过分析原发性肝癌的多排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影像学特点,有助于提高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诊断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选取我院2012年5月至2020年7月间收治的5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39例、女性13例,年龄31岁~78岁,平均年龄58.3±6.1岁。手术病理证实49例,3例临床证实(结合超声、MRI及临床AFP值)。临床发热5例,伴肝硬化15例,伴乙肝基础35例,脂肪肝7例。临床表现轻重不一,13例患者无明显症状,仅表现为上腹不适,39例患者上腹疼痛、纳差,无明显黄疸病例。
1.2 方法
采用美国GE公司Optima 16排螺旋CT机、ZTI-200高压注射器。扫描前30 min口服温水500 ml充盈肠胃。以肘静脉团注方式,双臂上举,头先进,为从膈顶至肾下极扫描,对比剂为碘海醇(300 mgI•ml-1)100 ml,注射速率为3.5 ml•S-1。27例患者均进行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扫描时间分别为:动脉期25 s-30 s,门脉期50 s-60 s,平衡期(延迟期)3 min-10 min,将原始图像进行1.25 mm重建及MPR(多平面重组)重建。
表1 扫描参数
1.3 评价指标
分别测量病灶平扫以及注射对比剂后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扫描病灶CT值范围,比较病灶图像密度变化及强化程度、强化方式。
1.3.1 图像分析
以原发性肝细胞癌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典型图像特点为标准(即平扫为低密度或稍低密度,增强动脉期为高密度,门脉期及平衡期为低密度,时间密度曲线为“速升-速降”型[1]),分析肝脏三期增强扫描各期图像强化方式,对比病灶在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共同性、差异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SD)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52例患者中,单发病灶25例,双发灶7例,多发灶20例,病灶大小0.8 cm-7.8 cm,其中小肝癌10例,结节型28例,巨块型5例,弥漫型9。多数病例影像表现呈典型“速升-速降”型,部分病例影像为非典型表现:平扫低密度9例,等密度3例,稍高密度5例(脂肪肝背景下);增强扫描动脉期轻度强化9例,无强化1例,边缘结节样及环形强化3例;门脉期高密度5例,等密度7例;延迟期稍高密度4例,等密度3例;中心出现“星芒样”无强化区1例,出现动静脉瘘1例,门静脉癌栓2例。
图1 代表性CT影像图
2.2 原发性肝癌典型影像表现与非典型表现对比
对比原发性肝癌平扫加三期增强典型与不典型影像表现,结果典型组在增强动脉期CT值明显增加,增强静脉期及延迟期明显减弱,密度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原发性肝癌三期增强扫描典型组与不典型组CT值对比(±SD,n=52)
表2 原发性肝癌三期增强扫描典型组与不典型组CT值对比(±SD,n=52)
注:与不典型组比较,*P<0.05。
?
3 讨论
原发性肝细胞癌多以肝动脉供血、门静脉和肝动脉供以及门静脉血供为主,及特殊的为少血供型[2]。但肿瘤血供是动态的,多趋向肝动脉供血为主,门脉血供少,动态增强扫描中,呈典型“速升-速降”型影像特征。
3.1 不典型肝癌CT平扫及多期增强密度变化
不典型肝癌强化与肿瘤病灶供血方式、癌细胞病理类型、动静脉瘘形成、肿瘤细胞变性[3](如脂肪变、囊变、透明细胞变性等)、肝脏基础病变等关系密切。病灶持续强化或病理类型为血管扩张型肝癌,瘤灶强化峰值持续时间长;肿瘤血供少时,动脉期肿瘤强化程度低;灶周动静脉瘘、肿瘤细胞囊变、脂肪变以及透明细胞变性时,病灶无强化或强化程度低;伴肝硬化时,侧枝循环的建立,门静脉回流血液减少,肝脏强化程度减少,与肿瘤密度差异变小,成等密度;另外扫描时相及参数也可造成瘤灶密度呈不典型改变。
3.2 鉴别诊断
不典型肝细胞病灶中心出现“星芒状”瘢痕且动脉期、门脉期呈高密度,平衡期呈不均匀等低密度,与FNH类似。原发性肝细胞癌一般不出现中心瘢痕,然而有种少见的类型——肝癌-纤维板层样肝癌,也可有中央瘢痕、钙化、延迟中心瘢痕不强化等鉴别要点[4]。FNH灶小,中心可不出现“星芒状”瘢痕,与原发性肝细胞癌鉴别困难。
不典型肝细胞癌强化类似血管瘤[5],可能系癌细胞外周间隙较大,对比剂滞留时间延长,病灶持续强化以及肝动脉与门静脉的双重供血存在。海绵状血管瘤主要为血管成分,强化程度更高,强化峰值持续时间较长,病灶可完全填充,而肝细胞癌强化虽可呈填充式,但填充不完全[6]。增大延迟扫描时间可进行鉴别。
部分少血供肝癌,虽主要呈低强化改变,但病灶边缘仍可见细小血管影及少许轻度强化。有研究认为出现此种低强化或无强化表现与病灶内坏死、囊性变或透明细胞变[7-8]有关。与肝硬化再生结节鉴别,肝硬化再生结节密度稍高,多期增强其强化不显著或较正常肝组织强化程度低,使两者密度相近,肝细胞癌特别是小肝癌虽在动脉及门脉期可呈等密度,多期增强可见不强化瘤灶内密度不均,可见多个点状更低密度区。研究发现,少血供肝癌灌注参数与周围肝组织有明显差别,肝动脉灌注量明显上升,门静脉灌注量明显下降,表明微循环更能早期反映病灶的血供特点[9]。不典型肝癌边缘轻度环形强化鉴别:肝脓肿灶周可见晕状水肿带改变,典型“双环征”、单环及三环改变,灶内可出现更低密度液化区或气泡为其特征[10];转移瘤环形强化持续时间可较长,典型“牛眼征”;胆管细胞癌强化环薄,延迟强化,瘤灶内或灶周常可出现扩张胆管。
我们认为对比剂量大(100-150 ml)、注射速度快(4-5 ml·S-1)可保证足够剂量进入肿瘤;肝硬化或肥胖病人,应适当延长门静脉期延迟时间;对呼吸较快患者,需安抚情绪、训练呼吸,确保扫描层面通过病灶。不典型肝癌影像表现多样,鉴别难度大,故除常规运用CT三期动态增强外,适时运用CT同层灌注扫描成像、MRI多序列成像及MRI功能成像[11](DWI、ADC值等)、CT碘油造影等检查手段,提高诊断准确率,为患者赢得治疗时机,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