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分娩用于临床初产妇的效果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分析
2021-04-08陈兰徐晓兰
陈兰,徐晓兰
江苏省兴化市人民医院产科,江苏兴化 225700
分娩属于女性群体成为母亲的必经过程[1],但由于分娩过程中产妇子宫下段处于扩张-收缩状态,加上在分娩途中胎儿可对其盆底产生压迫作用,从而引发剧烈疼痛感,而初产妇无分娩经验,在剧痛刺激下易导致产妇出现不同程度应激反应,进而易对产妇生理和心理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导致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出现过度紧张、害怕、呼吸急促、心率过快等不良事件,对产妇顺利分娩十分不利[2]。
为避免承受分娩带来的疼痛感,较多产妇常选择剖宫产,但剖宫产具有创伤性,且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羊水栓塞、大出血等并发症几率,产妇术后休养时间较长,故有必要寻找新的解决方案[3]。无痛分娩技术目前被国外广泛应用,有数据显示[4],美国无痛分娩技术应用率>85%,法国>96%,英国>90%,现如今,我国已经有较多医院开展无痛分娩技术, 但应用并不普遍,为探究无痛分娩技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该院对2019 年1—12 月220 名初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该院220 名初产妇为观察对象,结合干预方式将其分为无痛分娩组(106 名)、常规分娩组(114 名)。 该研究所选研究对象均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或家属对研究知情。
无痛分娩组106 名产妇年龄为21~38 岁,平均年龄(30.32±2.52)岁;孕周为 38~41 周,平均孕周为(39.62±0.52)周。 常规分娩组 114 名产妇年龄为 22~37 岁,平均年龄(30.29±2.48)岁;孕周为 38~40 周,平均孕周为(39.58±0.50)周。两组产妇一般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分娩前,对所有初产妇开展常规体检,以确认产妇各项指标无异常,待产妇进入产房后,对其开展吸氧、补液等干预,加强监测胎心及各项指标。
无痛分娩组106 名初产妇应用无痛分娩技术,具体为:待产妇宫口开至 2~3 cm 时,经 L2~3向硬膜外腔实施穿刺干预,注射 5 μg 舒芬太尼(国药准字H20054171,规格:1 mL∶50 μg),若产妇无任何异常状况,给予其硬膜外置管,并连接镇痛泵,给予产妇泵注100 mL 舒芬太尼溶液+143 mg 甲磺酸罗哌卡因 (国药准字 H20060898,规格:20 mL∶178.8 mg),速率为5 mL/h,时间控制在20 min,结合产妇自身疼痛程度适当追加药物,待第二产程时停止泵注,并于胎儿分娩后再开展泵注干预,产后观察2 h,若无异常,可拔除镇痛泵。
常规分娩组114 名初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不开展任何镇痛干预,按照医师指导完成分娩,密切注意和记录产妇产程及出血量。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分娩期间疼痛评分、 产后开始泌乳时间、产后出血量、产程时间、母婴结局及新生儿Apgar评分。
疼痛评分: 使用 Wong-Baker 面部表情图[5](笑脸→流泪依次为 0 分、2 分、4 分、6 分、8 分、10 分,0分提示无痛感,10 分提示痛感剧烈)进行评估,分值越低,痛感越轻。
新生儿 Apgar 评分: 总分 0~10 分,8~10 分、4~7分、0~3 分分别提示无窒息、轻度窒息、重度窒息,评分越高,则窒息程度越轻[6]。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的表达方式为(),进行 t 检验,计数资料的表达方式为[n(%)],进行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娩期间疼痛评分、产后开始泌乳时间
无痛分娩组分娩期间疼痛评分较常规分娩组更低,且产后开始泌乳时间较对照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分娩期间疼痛评分、产后开始泌乳时间对比()
表1 两组分娩期间疼痛评分、产后开始泌乳时间对比()
组别 疼痛评分(分) 产后泌乳活动时间(h)无痛分娩组(n=106)常规分娩组(n=114)t 值P 值3.26±1.23 8.62±1.15 33.404<0.001 15.24±2.25 20.08±2.52 14.985<0.001
2.2 两组产程时间
无痛分娩组第一产程及总产程时间较常规分娩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 2 两组产程时间对比[(),h]
表 2 两组产程时间对比[(),h]
组别 第一产程时间 第二产程时间 总产程时间无痛分娩组(n=106)常规分娩组(n=114)t 值P 值9.36±2.08 11.15±2.25 6.114<0.001 0.63±0.23 0.71±0.42 1.734 0.084 10.24±2.12 12.08±2.52 5.838<0.001
2.3 两组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 评分
无痛分娩组产后出血量较常规分娩组更少,且新生儿Apgar 评分较常规分娩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 评分对比()
表3 两组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 评分对比()
?
2.4 两组母婴结局
无痛分娩组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宫缩乏力、产后出血、产后感染发生率较常规分娩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表4 两组母婴结局对比[n(%)]
3 讨论
无痛分娩技术主要是指通过对产妇开展硬膜外阻滞联合麻醉干预,从而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对显著减轻产妇分娩途中疼痛感具有积极意义,并有助于改善产妇分娩结局,对保持产妇以最佳精神状态完成生产具有积极影响[7-8]。 同时,在无痛分娩技术中采取持续泵入的给药方式,有助于持续保证药效,对减轻整个分娩过程疼痛感及增加产妇阴道分娩依从性具有积极影响。该研究对初产妇应用无痛分娩取得了较佳的效果,这主要是由于无痛分娩技术中所使用的麻醉药物甲磺酸罗哌卡因可有效抑制神经细胞钠离子通道,从而有助于阻断神经兴奋和传导,对减轻产妇疼痛具有良好促进作用,而舒芬太尼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且不会释放组胺,不易对产妇心血管功能产生影响,安全性较高。因此,联合使用上述药物开展无痛分娩干预具有较好的协同性,且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药物不良反应,对保证产妇及围生儿身体健康具有积极作用。
此次研究显示,无痛分娩组第一产程及总产程时间较常规分娩组更短,且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宫缩乏力、产后出血、产后感染发生率较常规分娩组更低, 提示应用无痛分娩有助于缩短产妇产程时间,对降低宫缩乏力、新生儿窒息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从而在一程度上增加母婴安全性,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由于在无痛分娩技术中,可极大程度减轻患者第一产程疼痛感,从而有助于避免因疼痛所导致的体力和精力消耗问题,进而有助于产妇在第二产程以较好的状态配合医护人员完成分娩工作,对减少宫缩乏力具有积极影响。同时,数据显示,无痛分娩组产后出血量 (152.32±20.61)mL 较常规分娩组(189.24±23.25)mL 更少,且新生儿 Apgar 评分(9.45±0.23)分较常规分娩组(8.25±0.48)分更高,亦提示对初产妇应用无痛分娩技术十分可行,对减少产后出血量具有良好促进作用。此外,数据显示,无痛分娩组分娩期间疼痛评分较常规分娩组更低,且产后开始泌乳时间较对照组更短,亦提示应用无痛分娩技术可显著减轻分娩带来的痛感及缩短产后泌乳时间。
张巧颖[9]在《无痛分娩用于初产妇的效果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 一文中详细分析了无痛分娩的效果,其以88 名初产妇为观察对象,通过对比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 评分等指标其发现,实验组(开展无痛分娩技术)第一产程时间(9.45±2.11)h、总产程时间(10.43±2.22)h 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常规分娩),且实验组产后出血量(203.51±28.49)mL、新生儿Apgar评分(9.65±1.32)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通过研究其认为,对初产妇应用无痛分娩可缩短产程,并有助于改善母婴结局。 将该研究结论和张巧颖[9]的结论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均认为无痛分娩具有良好效果,可有效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量,可行性较高。
综上所述,对初产妇应用无痛分娩更有助于减少产程时间及产后出血量,改善母婴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