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效果及对患者活动能力的分析
2021-04-08胡勇王宏海
胡勇,王宏海
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脊柱外科,江苏常州 213000
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是最常见的一种骨质疏松性骨折类型,患者大多表现为腰背疼痛、后凸畸形、背部肌肉痉挛与抽搐等临床症状,若未能及时进行对症治疗, 随病情迁延不愈将会大大影响其活动能力,严重者甚至会致残或死亡[1-2]。PKP 是现今临床常用的一种术式,具有微创、安全、术后易恢复等优点,获得广大患者的青睐[3-4]。为进一步选择更利于提高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治疗方式, 该文选取该院2018 年1 月—2020 年8 月收治的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以观察其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次研究共从该院收治的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中选择70 例作为研究对象,并依据“抓阄法”随机分入设置好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 22 例,女性 13 例;年龄 63~85 岁,平均年龄(76.98±4.52)岁;骨折位置:T11∶T12∶T13=10∶19∶6。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1 例,女性14 例;年龄64~84,平均年龄(76.71±4.46)岁;骨折位置:T11∶T12∶T13=11∶20∶4。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所选患者均符合临床对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诊断标准,并经影像学与实验室等检查确诊;②所选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参与及配合研究各环节。 排除标准:①存在研究所用两种手术的相关禁忌证,且患者手术耐受性较低;②合并患有其他重大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患者;③患有精神、认知等方面障碍的患者。该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知晓该次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PVP 治疗 取患者俯卧位并在腹部垫上软枕以使其呈现悬空状态, 完成局部麻醉后在C型臂机帮助下从单侧椎弓根入路并确定进针位置,在进针点附近作一个4 cm 左右的切口,并在C 型臂机帮助下经椎弓根将穿刺套置入伤椎,在距离椎体前缘4.5 cm 左右位置时拔出针芯, 并置入1 枚克氏针,调换穿刺套管为工作套管,并沿此套管缓慢注入事先调好的骨水泥, 待骨水泥完全凝固后将所有装置移除,并清洗与缝合切口。
1.2.2 观察组 PKP 治疗 取患者俯卧位并在腹部垫上软枕以使其呈现悬空状态,实施局部麻醉,并在C型臂机帮助下从单侧椎弓根入路和确定进针位置,在椎弓根外上缘位置作一个4 cm 左右切口, 置入穿刺针并插入导针,在透视下沿导针将工作套管置入伤椎前中部,并拔出针芯,随后在椎体前3/4 处置入球囊扩张装置,球囊内装有碘造影剂,并对伤椎进行逐步加压扩张, 通过C 型臂机帮助确认伤椎高度恢复情况并拔出球囊扩张装置,最后将调好的骨水泥分次缓慢注入椎体直至溢出为止,注入量大约为2.5~6 mL,待骨水泥完全凝固后即可移除所有装置,并清洗和缝合切口。
两组患者均在术后6 h 内保持平卧,随后根据自身机体恢复情况逐步进行床上、床下康复锻炼。
1.3 观察指标
①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 中缘高度及Cobb 角对比。
②手术前后疼痛及活动能力评分对比。 疼痛通过VAS(视觉模拟法)[5]评定,满分10 分,分数越低患者的疼痛感受越轻;活动能力通过ODI(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6]评定,满分50 分,分数越低患者的活动能力越好。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行 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中缘高度及Cobb 角
两组患者术前伤椎前缘和中缘高度、Cobb 角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伤椎前缘和中缘高度、Cobb 角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2.2 手术前后疼痛及活动能力评分
术前两组患者的疼痛及活动能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疼痛及活动能力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椎体前缘高度、中缘高度及Cobb 角对比()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椎体前缘高度、中缘高度及Cobb 角对比()
组别对照组(n=35)观察组(n=35)t 值P 值前缘高度(%)术前 术后中缘高度(%)术前 术后Cobb 角(°)术前 术后55.71±13.65 55.79±13.42 0.025 0.980 67.62±11.03 73.56±12.69 2.090 0.040 54.52±13.52 54.68±13.21 0.050 0.960 69.65±12.01 78.68±16.77 2.590 0.012 23.34±3.35 23.41±3.52 0.085 0.932 16.32±4.21 12.96±2.36 4.119 0.001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疼痛及活动能力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疼痛及活动能力评分对比[(),分]
组别 疼痛术前 术后活动能力术前 术后对照组(n=35)观察组(n=35)t 值P 值7.88±1.25 7.91±1.27 0.100 0.921 3.36±1.23 2.02±0.65 5.698 0.001 39.65±2.38 39.54±2.41 0.192 0.848 24.11±2.32 14.23±2.01 19.042 0.001
3 讨论
目前临床针对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包括保守疗法和手术疗法两大类,前者以服用镇痛药物和患肢外固定为主,但长期服用镇痛药物容易引发耐药性及其他不良反应,外固定时间过长则会加重患者的骨质疏松症状,进而加重病情,因此,临床大多推荐手术疗法[7-8]。
PVP 术式开始于上世纪80 年代, 是一种传统的治疗手段,具备一定的临床疗效,但术后有较大概率会出现骨水泥渗漏、愈合畸形等并发症,不利于患者机体恢复[9]。相较于PVP,PKP 在其基础上进行了较大改进,通过球囊扩张装置的扩张可为骨水泥的注入留出较多空腔,更利于骨水泥的应用,且该法可压实空腔周围疏松的骨质, 进而降低了骨水泥渗漏的风险;此外,球囊扩张椎体更利于其伤椎高度的恢复,有助于降低疼痛,减少后凸畸形等并发症的发生率[10]。 该研究结果显示, 术后观察组的椎体前缘高度 (73.56±12.69)%、中缘高度(78.68±16.77)%比对照组的(67.62±11.03)%、(69.65±12.01)%高,Cobb 角(12.96±2.36)°比对照组的(16.32±4.21)°低,疼痛(2.02±0.65)分、活动能力评分(14.23±2.01)分比对照组的(3.36±1.23)分、(24.11±2.32)分低。 赵磊等人[11]在其研究中对60 例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应用PKP 治疗后, 其患者椎体前缘高 度 为 (72.05±14.50)%, 中 缘 高 度 为 (78.50±16.80)%,Cobb 角为(13.20±2.60)°,均比术前椎体前缘高度、 中缘高度和 Cobb 角 (55.80±12.30)%、(53.20±13.30)%、(23.30±3.30)°改善程度高。 与该文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证明了该次研究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相较于PVP,PKP 在其基础上进行了较大改进,通过球囊扩张装置的扩张可为骨水泥的注入留出较多空腔,更利于骨水泥的应用,且该法可压实空腔周围疏松的骨质,进而降低了骨水泥渗漏的风险;此外,球囊扩张椎体更利于其伤椎高度的恢复,有助于降低疼痛,减少后凸畸形等并发症的发生率[12]。
综上所述,对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应用PKP治疗可改善其脊柱功能,缓解疼痛,提高患者预后质量,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