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患者检测C- 反应蛋白的临床应用研究
2021-04-08柳振华
柳振华
聊城市光明眼科医院检验科,山东聊城 252000
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无论是病死率还是致残率都排在前列,而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数近几年有明显的上涨趋势[1]。 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尽早发现、尽早确诊、尽早给予患者科学的治疗,是加强疾病控制,避免疾病潜在风险,改善预后的关键[2]。对此,就需要科学、有效的检测手段,帮助提高临床诊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C-反应蛋白在1930 年被首次发现,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其检测方法得到了全面的改进, 可以通过敏感方法对极微量的C-反应蛋白进行检测,即高敏C-反应蛋白。 同时,C-反应蛋白是炎性反应的重要指标,在心血管疾病诊断检测中有重要的应用[3]。该文即选择该院2018 年4 月—2019 年4 月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80 例和健康体检者80 名为研究对象,就C-反应蛋白检测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80 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和80 名进行健康体检的体检者为对照组, 其中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组,按疾病差异,进一步分为3 组,即心肌梗死组、 稳定性心绞痛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分别 28 例、26 例和 26 例患者。 健康体检者即为对照组。研究组80 例患者中,男性患者41 例,女性患者39 例;患者最小年龄34 岁,最大年龄80 岁,平均年龄(46.3±5.1)岁;平均病程(4.5±2.2)年。 对照组 80例体检者中,男性42 例,女性38 例;体检者最小年龄33 岁,最大年龄 78 岁,平均年龄(45.2±4.8)岁。 分别就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实施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研究涉及的所有人员均对该组研究全部内容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心血管疾病患者均经临床诊断确诊。 排除严重精神障碍患者。
1.2 方法
健康体检者在早上空腹状态,抽取静脉血样3.0 mL进行抽血,血样抽取后,样本直接送至医院检验科进行处理,完成检测。
心血管疾病患者同样入院后第2 天早上进行抽血,患者抽血前需保持空腹状态,采集静脉血3.0 mL。血样抽取完成后, 直接送至医院检验科进行处理,完成检测。
检验者对患者和体检者的血样进行离心处理,转速控制在3 000 r/min,离心时间设定在10 min,血清分离后,标本无溶血、脂血现象,检验者按标准操作规程,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自动完成检测。
1.3 观察指标
分别计算健康体检者和心血管疾病患者的C-反应蛋白平均水平,并实施对比。
根据患者疾病类别差异, 分别就心肌梗死组、稳定性心绞痛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的C-反应蛋白平均水平进行统计和计算, 并与健康体检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对比。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 t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80 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与80 名健康体检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对比结果, 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对比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 1 两组患者 C-反应蛋白水平对比[(),mg/L]
表 1 两组患者 C-反应蛋白水平对比[(),mg/L]
组别C-反应蛋白水研究组(n=80)对照组(n=80)t 值P 值1.04±0.36 9.96±1.12 67.817<0.001
心肌梗死组、稳定性心绞痛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与健康体检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对比结果,4 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2。
表2 中,心肌梗死组、稳定性心绞痛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与健康体检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对比,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和稳定性心绞痛组与心肌梗死组的C-反应蛋白水平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 2 4 组患者 C-反应蛋白水平对比[(),mg/L]
表 2 4 组患者 C-反应蛋白水平对比[(),mg/L]
组别C-反应蛋白水对照组(n=80)心肌梗死组(n=28)不稳定性心绞痛组(n=26)稳定性心绞痛组(n=26)1.04±0.36 16.2±1.66 8.15±0.77 3.58±0.52
3 讨论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现代人的生活模式、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大量高脂、高糖、高热量食物的超量摄入,加之锻炼减少、生活压力加剧等复杂原因影响,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数在近几年有明显的上升趋势[4]。同时,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进一步加剧,心血管疾病的健康危害进一步加强, 直接威胁着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 鉴于心血管疾病的高病死率、高致残率特征,在疾病发生早期,尽早对患者病情进行确诊,给予患者科学的处理和治疗,加强疾病控制,科学评估疾病风险和患者身体状态,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这也是加强疾病控制,改善患者预后的客观要求[5]。
C-反应蛋白是正五聚蛋白家族的重要成员,为五面体结构,具有对称性,整体包含5 个相同的单体,分子量约为11.8 kD[6]。高敏C-反应蛋白,也被称为超敏C-反应蛋白,在血浆中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具有非特异性。目前,临床诊断已经将高敏C-反应蛋白作为炎症诊断的重要标志,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动脉粥样硬化、细菌感染性疾病、肾病等[7]。 正常人在自然状态下,机体内的高敏C-反应蛋白的含量处于较低水平,但如果机体出现损伤或发生炎症,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会有显著的提高[8]。心血管疾病发生后,如冠心病等疾病,其发病与炎症反应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可以作为相关疾病的诊断指标,具有较高的借鉴和参考价值。具体来说,在传统观念中,动脉粥样硬化属于非炎症、增生性和退行性病变,但随着医学事业不断发展,现代医学研究表明[9]动脉粥样硬化并非简单由脂类在血管壁沉积导致,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动脉血栓引起的系统性血管炎症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炎症的发生则与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的增殖和活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观察冠心病急症患者血清样本中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上升,即说明患者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损伤有着相应的联系[10-11]。 C-反应蛋白在心血管疾病中有着多方面的作用: ①C-反应蛋白对于C1q 开始的经典补体途径属于强效激活物,可以促进炎性介质的释放,对于吞噬细胞反应和细胞间粘附具有促进作用; ②C-反应蛋白在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表明可以产生作用,促进淋巴细胞的活化和增生; ③C-反应蛋白对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具有抑制作用,会对血小板导致的血管收缩产生干扰。 最后,C-反应蛋白还能对单核细胞表达组织因子,和其他相关免疫调节功能产生刺激。 现代医学认为,免疫反应和慢性炎症在冠心病发生和病情恶化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在冠心病的治疗中,抗炎免疫调节治疗也是必须的治疗手段。
该组研究中,高敏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 研究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有明显的提高,对照组的平均水平为(1.04±0.36)mg/L,而研究组的平均水平为(9.96±1.1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孙毅等[12]学者在相关研究中得出,心血管疾病患者经高敏C-反应蛋白检测水平为(9.42±2.08)mg/L,高于正常健康体检者(2.14±0.88)mg/L,与该文所得的结果相近。 3 组不同疾病类型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心肌梗死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最高为(16.2±1.66)mg/L,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最低为(3.58±0.52)mg/L。 心肌梗死组、稳定性心绞痛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与健康体检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和稳定性心绞痛组与心肌梗死组的C-反应蛋白水平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这一结果表明,C-反应蛋白水平可以作为心血管疾病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 心血管疾病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会明显高于正常人, 同时C-反应蛋白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对于进一步确定患者疾病类型和病情发展程度,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综上所述,C-反应蛋白水平是心血管疾病诊断的重要指标,其对于临床诊断,提高诊断正确率和准确率,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