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言文阅读深入人心
2021-04-07苏颖
苏颖
我对文言文的喜欢,缘于它深藏的意蕴、简练的语言、质朴的道理和跳动的旋律。但对多数学生来说,文言文却犹如拦路之虎,让他们望而生畏。然而,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向语文教师提出了挑战。
《普通高中語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些能力要求反映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即为“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常见句式;对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作者观点的分析和概括,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与评价”。这就需要学生在积累文言知识的同时,不断梳理、理清所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并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完成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会整合。
由此看来,高中语文文言文部分的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文言理解能力。而理解能力的提升,须做到阅读先行。下面就谈谈我在高一文言文整体阅读方法上所做的一点探索和体会。
题目辐射法。即从文章题目入手,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自我阅读的基础上,利用原文回答问题,从而达到辐射全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目的。
在教授《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我让学生解释题目中的“退”字,很多学生脱口而出“击退”,但也有人发出质疑,可一时又想不出更合适的解释。于是我鼓励学生认真读书,到文章中去发现线索并寻找答案。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我还在他们阅读前布置了几道思考题:烛之武是哪国人?当时他的祖国面临着怎样的形势?为何让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对退秦师一事持什么态度?烛之武又是如何退秦师的?
通过原文阅读,学生们认识到,烛之武晓之以理,不费一兵一卒,劝秦伯退兵。由此看来,题目中“退”字的理解显然是“劝退”更为合适。这样的阅读教学始终着眼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用原文回答问题,也是让学生养成文本意识,为今后的文章阅读奠定基础。
角色朗读法。朗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加深入地体味文章的思想情感。
在学习《鸿门宴》一课时,考虑到这篇文章篇幅较长且涉及人物众多,我提前三天布置了阅读任务——每个小组八个人,模拟宴会现场摆放椅子,分角色朗读。接到任务后,学生们读书的热情很高,都怕给小组同学拖后腿。查字音的、研究座次的、划分人物角色的、切磋人物说话语气的……忙得不亦乐乎。分角色朗读课文之后,我发现对于本文中出现的众多人物各属于哪一个阵营,学生们已经能够熟练区分。更重要的是,对于文章的主要内容、人物的性格特点,他们也能结合文本内容加以概括。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对文言文少了几许恐惧,生出了许多兴趣。
影像评论法。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将原作与影视作品进行比较,以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在学习《荆轲刺秦王》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播放了张丰毅、李雪健主演的电影《荆轲刺秦王》片段,并请学生们将电影与原作进行比较,谈谈自己的看法。讨论中,有的学生发现电影有与原文不符的地方:比如原文是“荆轲奉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电影中变成“荆轲捧着装地图的匣子,而秦武阳捧着装有樊於期头的匣子”;原文中有“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的情节,而电影中给略去了。找出不同之后,学生们又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若想识得原貌,必须要读原著。
文言文教学,不能只是咬文嚼字的串讲,也不应是“肢解”式的机械分析和知识性分析,而应多想些策略,在实施阅读整体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打心底里燃起阅读的渴望,那么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就指日可待了。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附属红螺寺中学)
责任编辑:李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