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
2021-04-07吴永亮
吴永亮
前言:课堂导入是将知识内容做出呈现,以让学生做理解认识,能够决定知识学习的状态,理解应用的方向等思维和行为。而在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课堂导入一定要以学生的兴趣和认知为基础,以使核心素养能够得到有效的呈现,并以知识内容为核心推进探究学习理解中的素养养成。而以往的课堂导入只是简单地呈现知识内容,缺乏数学学习的指导,造成学生都是在听从教师的讲解,没有实际学习的过程,会直接影响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
一、以已学知识进行课堂导入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其知识内容带有强的逻辑性规律,而在初中阶段的知识内容大多为基础知识的延伸。同时在数学核心素养中逻辑推理是核心内容。所以在课堂导入中要能引发思维上的理解探究,有逻辑推理的学习过程,降低自主学习的难度,也理清数学概念和知识的学习方向。在方法上可以采取已学知识导入新的知识概念,为理解认识提供思路,也让逻辑推理成为学生完成知识学习的方式,推动素养培养的有效进行[1]。
比如在《变量之间的关系》教学中,教学中可以借助方程、一次函数图像、二元一次方程组作为课堂中导入知识的内容。首先让学生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寻找其中的变量内容,然后再以学生的已知知识作为资源导入变量的概念,引发学生的递进性理解认识,也让逻辑思维在知识导入过程中有推理探究的过程,可以促进个人探究学习。
二、以生活应用进行课堂导入
数学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生做深入的数学知识理解分析,所以在课堂导入上要激发应用思维,以让知识学习和应用有自主性的思考,并在思考中建立抽象的概念认识,有直观想象素养的提升。教师可以针对课程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解释作为知识呈现的方式,以此增加学习的主动性,也让数学知识的学习理解有所延伸,建立直观感受和抽象认知的思维,建立学习并应用的课堂学习模式[2]。
例如,在《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课堂教学中,既以工艺美术为课堂导入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图形变化下的艺术性,使知识理解可以从应用的角度进行,有助于抽象认识,也让学生建立学习应用的方向,可以推动素养认知的养成。在以生活应用的课堂导入方法上,要注重知识的实践应用,并与中学生的喜好和生活见闻做练习,以此保证知识导入下兴趣的激发。
三、以翻转课堂进行课堂导入
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发展,现在的初中数学注重自主学习的支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以保证课堂教学下对学生的引导,保证数学知识学习中的参与。其中翻转课堂是有效地教学模式,可以将课堂教学进行拉伸,并以自主学习的指导作为课堂导入的方式,学生在导入过程中会有知识的理解认识,也有数学概念的疑问,能够保证课堂导入下学生的深度学习,建立数学思维[3]。翻转课堂的导入方法要注意到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在课前指导中做整体性的设计和帮助,注重概念的拉伸,以使每个学生都有理解,有学习中要解决的问题,可以让学习有具体的过程参与,也就为核心素养的培养营造了氛围,能够带动数学综合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三角形》这一课的课堂导入,推理导入和应用导入都缺乏对思维上的引导,而对于图形的证明中,一些学生缺乏自主思维认识,这就需要让其对三角形的证明有一定认识,以此使学习中有个人的想法和问题,进行探索和验证的学习参与。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以微课将三角形全等和延伸应用做知识点的整合,让学生在课前做自主学习。这样在课堂中学生对于知识点有初步的理解认识,也有想要解决的问题,会有自主学习的意愿。而在课堂导入方式上则让学生做自学成果的表达和学习中问题的提出,可以将课堂变成知识探究的过程,使核心素养与教学有具体的结合。
四、以教学情境进行课堂导入
教学情境是初中数学课堂中较为常用的导入方法,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也能引发学生的探索实践,使学习中有具体的内容,构建核心素养的培养环境。在教学情境的导入中要注意学生在情境中的融入情况,做好教学方式的调整,以此使学生能够感受情境中的数学知识,并做主动性的学习探索。
例如,在《二次函数》的课堂教学导入中,情境的构建可以采取问题互动的方式,提出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有什么样的区别,二次函数在购物中的应用等问题,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二次函数知识,并能受问题情境的影响,进行知识学习。还可以采取设疑的情境构建方式,以淘宝购物为例子,让学生分析怎么买能够省钱? 以此推动学习探究,实现知识学习意识的激发和函数思想的引导。教学情境的课堂导入要做好情境下学生认知和想法的指导教学,使学生在其中的想法和认识得到解决,也让数学知识有所应用,推动素养能力的形成。
结论:总而言之,初中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课堂教学的导入能够让知识学习有兴趣和方向,既为核心素养的培养营造教学环境,也在过程中让核心素养有能力成长的空间,保证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在导入方法的实践落实中,教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数学文化,并且依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做出导入方法的调整和完善,以保证知识导入能够引发思维理解和思想探究,保证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