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民俗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浅谈初中语文课本民俗文化的教学
2021-04-07张会侠
张会侠
在世界日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显得尤为重要,而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正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它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传递,是民族精神的体现。然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文化冲击,日韩、欧美文化相继进入我国市场,这些文化冲击对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审美方式等方方面面都产生影响,特别是对初中生影响更大。很多初中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但却对日韩欧美文化了解很多,基于这样的情况,传统文化的传承迫在眉睫,在中考高考试题中也相应提及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考核。具体来看,民俗文化指的就是民间习俗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一种文化传承的精粹。民俗文化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民族文化也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的不竭源泉。那么怎样在教学中开发利用民俗文化,充分发挥民俗文化的知识性与教育性呢?
第一、语文老师要通过自我学习或参加教育培训的途径,丰富自己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认识各民族的文化形态。只有自己具备甄别和审美的能力,才能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挖掘民俗文化中有价值的资源;也才能以深厚的文化积淀引领学生,拓展学生的民族文化视野,培养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能力。如《安塞腰鼓》一文,通过描写陕北独特的民俗舞蹈——安塞腰鼓的表演场面描写,赞美黄土高原人的粗犷豪放、乐观开朗的性格。我们从安塞腰鼓表演的震撼场面之形,来感受陕北人民豪放乐观之精神,就起到了一个精神熏陶的作用,完成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教育。其实,课本中每篇文章都有历史背景、社会风貌、作者情感、思想感悟。只有丰富自己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认识各民族的文化形态,才能挖掘文本中渗透的民俗文化内容,才会更深刻理解文本主题。例如,在《昆明的雨》一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借“昆明的雨”表达对昆明的喜爱和想念,那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呢? 通过分析研讨,我们明确了作者除了描写昆明的雨,还描写仙人掌、各种菌、杨梅、缅桂花、苗族女孩等,文中把辟邪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等云南的风土人情都渗透进去,来表达自己对昆明的喜爱和想念。对故乡的爱是中国人特有的永远的乡愁,所以最能激发我们情感的共鸣,在这种情感共知共鸣的过程中来陶冶学生的情感,提升他们对不同民族文化的感知和热爱。
第二,发掘民俗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文化内涵,加强民俗文化教学意识的培养。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民俗文化在传承文化传统、塑造民族精神、增强各族人民社会凝聚力方面的重要作用;要转变观念,改变歧视民俗文化的看法,重视民俗文化的教学价值。有效的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如民事、歌谣、行为、服饰,口语、饮食、习俗等不同形式和内容,来了解不同民俗文化的内涵,挖掘其审美品位和民族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在《溜索》一文中,“溜索”展现了过去怒江峡谷中人们的渡江交通习俗,也包含着劳动人民智慧;《云南歌会》中的“绣花围裙”和《回延安》中的“白羊肚手巾”展示的是云南和陕北的民族服饰民俗,也表现出一种智慧和勤劳的民族性格;《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体现中国人发明的“荆川纸”工艺民俗;《苏州园林》中提到“我国的建筑,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建筑民俗,“对称”是一种和谐,符合我们讲究中庸、平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端午的鸭蛋》中“端午节要吃‘十二红'”的习俗;《回忆鲁迅先生》中的“荷叶饼、韭菜盒子”等饮食习俗,都显示了地域特色和饮食之道:红色是吉祥,红红火火之意,“荷”音通“和”,“和和美美”,韭菜盒子“韭”音通“久”,长长久久,正符合中国人的美好生活追求。《梦回繁华》描绘了宋代汴京繁华的街道商铺、城楼建筑、大小船只、集市交易等,包含了交通、建筑、商贸等民俗。在这些课文的教学中,结合文本注释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和联系实际的教育,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第三、教学中要积极开发民俗文化校本资源,走出课堂,与乡土资源相衔接,开展有关民俗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和家国情怀。如,在节日来临之际,借助传统节日活动开设关于民俗节日文化的专题教学。例如我国的六大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可以采取以服饰礼仪、道德风尚、节日习俗、庆典方式为主题的专题活动,讲述古今变化,感受地区民族的独特魅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感受中华礼仪之繁复厚重,感受中华文化之久远绵长,从而激发对民族文化的敬畏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还可以开设民俗文化特色选修课。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开设专门的民俗校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民俗文化的认识为主线,穿插一系列语文、历史、地理等文化内容的教学,加深学生对民俗知识的内涵理解,拓宽学生民族文化视野。例如,可开设古代民俗选修课、地方民俗风情选修课、民间方言服饰选修课、传统习俗节庆研究选修课等等。定期举办民俗角校园活动,将语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可以开展定期的民俗文化角,促进校园民俗文化活动建设。可以举行一些关于民俗文化知识竞答、猜谜,或者对对联等活动,还可以开展民俗文化展览。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民俗文化的知识,在竞赛、鉴赏、活动中了解民俗文化,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体验文化中的乐趣,同时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总之,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改变传统观念,立足于语文課堂,充分挖掘民俗文化的教育意义、感染作用,以一分为二、分清主次的原则,开发和利用好民俗文化资源,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