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用于心脏骤停患者对心肺复苏质量和预后的临床评价意义
2021-04-07林海龙郭旭昌朱永
林海龙 郭旭昌 朱永
心脏骤停是严重危害患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生命安全的症状,有数据统计,我国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数量高达2.3 亿,其中每年有超过55 万的患者会出现心脏骤停,其中超过99%的患者无法存活下来[1]。心肺复苏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最重要的治疗方式,如何监测心肺复苏的质量以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就非常重要[2]。本研究对60 例我院急诊科中出现心脏骤停的患者使用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以探究其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将 2019 年10 月至2020 年10 月期间在我院急诊科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60 例作为分析对象,根据患者能否进行自主循环恢复将其分为两组,能够进行自主循环恢复的39 例患者设为研究组,不能进行自主循环恢复的21 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男26 例,女13 例;年龄42-71 岁,均值(56.59±13.34)岁。对照组患者男13 例,女6例;年龄43-70 岁,均值(57.54±14.84)岁。所有患者中进入急诊科抢救72 h 存活的患者有27 例,死亡者有33 例;最终康复出院者有14 例,死亡者有46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并未出现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患者送入我院急诊科后即实施标准的心肺复苏操作,在此期间患者均接受相同的吸氧方式,均为气管插管下呼吸机纯氧辅助通气(呼吸机型号:舒普思达S1200),并在此过程中全程保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心肺复苏使用心肺复苏仪(心肺复苏仪型号:美敦力LUCASTM2 TYPE100582-20),并遵循“C-A-B”的程序进行,心肺复苏的按压深度保持在5 cm 以上,频率维持在100~120 次/分,保证患者的胸廓能够完全回弹;控制胸外按压的中断;气管插管后必要患者过度通气,将呼吸频率控制在10次/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尽早对患者进行除颤以及使用药物急救。
1.3 观察指标 对比对照组患者和研究组患者在进行心肺复苏后1 min、5 min、10 min、20 min 内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以及平均值。
对比对照组和研究组、进入急诊科抢救72 h 死亡和存活患者以及最终死亡和康复出院患者的平均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1.0 数据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数据使用(%)表示,使用χ2进行检验;计量数据用(±s)表示,用t 检验,组间对比结果为(P<0.05)时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以及分压平均值对比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对比[(x ± s),mmHg]
2.2 不同预后患者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患者平均值对比 见表2。
表2 不同预后患者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对比[n,(x ± s)]
3 讨 论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是指人体在呼吸时呼出结束后所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分压,二氧化碳在正常情况下是由灌注良好的组织经过有氧代谢后产生并扩散到血液中,随后通过静脉运送到人体的肺部,最后再通过呼吸将其排除体外[3]。因此决定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的主要因素有人体有氧代谢率、肺泡通气、肺灌注以及心脏输出量,而当患者的肺部通气与肺灌注存在异常时,例如心脏骤停或肺栓塞时,患者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就会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之间的差距增加[4-5]。鉴于此,从理论上来看,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可以判断心肺复苏是否对心脏骤停患者起到作用[6]。
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在实施心肺复苏1 min 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与对照组并无显著差异(P>0.05),而5 min、10 min、20 min 后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以及分压平均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抢救72 h后存活组以及康复出院组患者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平均值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抢救72 h 死亡组以及最终死亡组(P<0.05)。
综上所述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能够有效的对心脏骤停患者的心肺复苏质量以及抢救预后做出有效的预测,能够对患者疾病预后做出有价值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