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艺术发展看乐器研究的“他律”与“自律”

2021-04-06顾君怡

艺术评鉴 2021年3期
关键词:自律性

顾君怡

摘要:艺术发展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社会制约性,会经历继承与创新的过程,也会涉及民族与世界的内容,而在乐器研究中同样如此。乐器研究讲究对原有乐器的继承和未来乐器的改良与创造,同时在发展乐器时,民族性与世界性等一些特性也是乐器研究者们关心的热点。从艺术发展视角看待乐器研究过程中的“他律”和“自律”,为乐器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乐器研究  艺术发展  他律性  自律性  乐器理论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3-0173-03

乐器研究,是艺术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分支。在乐器研究的过程中,如果脱离了理论,只进行实践,或许过于单一;如果削弱实践的重要性,只进行理论研究,那么乐器就会较为片面,理论与实践缺一不可。从艺术发展的视角看待乐器研究中的发展规律,区别“他律”与“自律”的关系,将理论与乐器研究中的实际操作、实践相结合,从而更好地为乐器研究打下基础。

一、乐器研究的基本形式

乐器研究的基本形式,是探究“他律性”与“自律性”的轨迹。首先,要从乐器学的定义开始。乐器学,是音乐学的一个分支,是以乐器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在《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将除人声外用于音乐的发声器称为“乐器”,而在乐器学中,将一切非艺术领域的发声器作为乐器研究的对象。

对乐器进行研究的方法有很多,其基本形式涉及到樂器分类法,如古时的“八音分类法”,又或者是后来的“霍恩博斯特尔-萨克斯分类法”等;历史学法,即用历史文献和考古研究结合的方式;科学性方式,即涉及到音乐声学、乐器律学等科学性学说;田野调查法,即前往当地进行实地考察。

一件乐器的产生与发展,并不是以此乐器为单一个体而进行。一件乐器的完整研究过程,是综合性与多样性的结合。乐器,包括构造、材质、演奏、发音等都是经过大量实验后才开始进行制作。从理论层面分析乐器研究中的他律性与自律性,梳理乐器研究的脉络,能够有效促进乐器体系的完善。

二、乐器研究中的他律性

乐器发展中的“他律性”从何而来,在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他律性的定义比较广泛,艺术的门类本就很多,经济、政治、道德、宗教、哲学等因素都会影响乐器的发展。广义上看,“他律性”与不同门类相结合形成必然、稳定的联系,与外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艺术发展的性质有关。在对乐器研究的过程中,人们会发现当一件乐器呈现在眼前的时候,其不仅仅是被当作一个客观存在而看待,乐器背后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乐器表面所进行的外观制作、装饰等,也蕴含着地域、人文等方面的因素。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发展规律,政治经济也会影响乐器的发展,同时也不可忽视宗教对乐器发展的影响。

中国早期的宫廷音乐中,不同朝代有相对应的宫廷乐器。例如编钟、编磬等。古代的乐器,首先作为“器”而存在,皇权统治下的社会生活,离不开祭祀、巫礼、驱疫、宴享等活动。以编钟为例,编钟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体鸣乐器,编钟在古代“服务”于皇权。闻名于世界的曾侯乙编钟,是集权力为一体的礼器,编钟表面的铭文装饰,一来是体现古时的乐律体系,二来体现当时时代的文化,影响着乐器的形制与装饰,如蟠螭纹等。而编钟的形态,呈现的则是中国宫廷乐器的早期特点——庄严气阔,编钟的产生与发展,从某种程度上分析,并不是凭空出现的,社会发展影响着乐器的形态走向。在祭祀、驱疫的活动中,乐器作为祭典的工具而存在,人们对于宗教、祭祖等方面的精神寄托非文字可以定义,这是一种超脱客观因素的主观精神。现代的“朝拜”是人们宗教信仰的一种体现,朝拜是流传于藏传佛教的一种跪拜礼,跪拜礼曾经贯穿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朝拜”的意义,是人们心中对于圣洁、灵魂的向往。在乐器当中,同样存在这样的信仰。筒钦,是藏族民族乐器,藏语中的“筒钦”意为大号,蒙古族称之为“比利”“比利古”等。筒钦是蕴含着佛教文化的乐器之一,它向众人传递的是佛教信仰和音乐乐器之间的关系,佛教思想是支撑中国音乐美学的一个分支,同样也是乐器研究中必须纳入历史考究的因素之一。

同时,社会经济发展也会给乐器带来一定的局限性。乐器制作离不开材料的选择,从原始社会开始,到现代社会的发展,乐器从就地取材于兽骨、石头、木材等天然材料,到后面的铸铁、青铜礼器等,直至到现代的纯金属、合金等新时代乐器材料,皆是社会经济影响乐器发展的体现。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推着乐器不断向前走,给乐器研究带来了一股新风尚。乐器研究中的“他律”是基于每一件乐器历史之上的,历史的流变向现代人们传递着乐器发展的客观规律,给乐器研究者们一个较为清晰的史学脉络,让他们从乐器发展的角度看待乐器中“他律性”的形成与发展。

三、艺术发展中的乐器自律性

与他律性相对的即是“自律性”,在艺术发展的过程当中,将自律性分为两个方向进行述说,一为纵向观望,即继承与创新;二为横向联系,即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的相互融合。那么从艺术发展的视角看乐器研究的自律性,同样要进行对比分析。

乐器发展史是庞大的历史宝库。每一件乐器从无到有的那一个瞬间,是乐器研究者们思维爆发的体现,现代乐器是为演奏而存在,早期乐器的出现,形态上较现在而言更加简易化。乐器整体的发展是呈上升趋势的,当然也有因为保护不力,使个别乐器逐渐淡出大众视野的情况。从继承的角度来看,在乐器研究的过程当中,更多的是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个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数据库,乐器领域更是不容小觑。在乐器文化发展的过程当中,具有地域性、时段性、人文历史性等多种特性,不同地域下的乐器研究有着不一样的情怀,更有着不同的继承方式。乐器发展的过去和将来是相互联系的,并且这样的联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乐器的继承不仅是完全照搬过去的元素,更是一种现代与过去的对话,这是古今精神与形式的一种联系。乐器在继承的过程中,除了形式上的继承之外,也会有精神、审美、道德等客观因素的结合。在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对于这样的继承性,往往会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是艺术作品思想内容的继承,二是艺术门类和创作方法的继承。在乐器研究中,同样包含这两个方面,乐器的制作,特别是传统乐器,传承的不仅是形制变化,当中包含的是每一个民族、地域,人们生活的文化与人文。例如热瓦普,热瓦普是维吾尔族和乌孜别克族的弦乐器,流行于南疆喀什。塔吉克族人民将鹰作为英雄的形象,在热瓦普琴身上有着鹰翅膀的装饰。再比如铜鼓,这是流传于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的古代铜器,具体流行于我国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区,铜鼓上有着多样的纹式,形制也各有不同,在不同的时期有相应形制的铜鼓出现。铜鼓的中央还会配有太阳纹等纹样,外部也有光晕圈作为修饰,鼓边的圈带上还有动物图案,这些图腾是乐器发展过程中精神传承的体现。我国壮族人民对于铜鼓的崇拜非同一般,壮族节日庆典和祭祀等活动中都会出现铜鼓,铜鼓作为祖先流传下来的乐器,在一代又一代继承的同时,也是内心精神世界的一个传承。在乐器研究的过程中关于“继承性”有数不胜数的例子,对于乐器的继承是人们主动性的一种表达,优秀的乐器文化与工艺本就该在各个时代留下身影,帮助未来乐器进行更好地研究。

有了继承,就会想到创新。如今是一个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人们消化一件新的物质需要的时间很短暂,新型的乐器是促进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对乐器进行良好继承的同时,也要进行乐器的创新。在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完全照搬过去,乐器发展走不长远。继承的同时进行创新,才是乐器研究中一层叠加一层的深度展现。一方面乐器形制能否进行改良,区别于传统的乐器形态,结合新时代的发展对于乐器整体以及属性能否进行一个阶梯性的提升。另一方面,在乐器技艺上,乐器研究者们能否在前人辛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一个“质”的改进。在2020年上海乐器国际展览会上,出现了众多新品展示,例如扬州金韵乐器厂研发的“电筝”,用环保轻质复合材料制作而成,加上音频接口连接各种效果器,供演奏者们选择。再如广州红棉乐器公司展现的一把碳纤维吉他,面板和背侧板都使用了碳纤维这样的高分子材料,展示了新型材料的最新使用情况。国内各个乐器厂以及乐器研究部近年来都着眼于乐器改良与创新。中国乐器的市场非常庞大,“大”的是潜能和可能性。中国各个民族的传统乐器近年来成为乐器研究领域的“宠儿”,作为中华儿女,再加上从事乐器研究这一行业的人们,心中流淌着将传统乐器发扬光大的“魂”,有着从各个方面将传统乐器向世界传递的信念,理想化的结果是让国内大部分的人们慢慢了解、熟知各个传统乐器,将传统乐器注入到教育领域当中,给更多的家庭提供乐器学习的选择。另一方面,打开国外市场,让世界各地的人们能够看到中国乐器。除了传统乐器之外,西洋乐器在中国的普及也让其在我国乐器研究中有了一席之地,对于西洋乐器的创新同样是国内乐器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西洋乐器与传统乐器一样,都是需要从乐器结构、材质、声学性能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改造是对乐器整体从内部到外部进行再创造;改良则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再次改进。对乐器进行改良是乐器研究者们一直关心的问题。将乐器进行再次改进,给人们展示乐器高质量下的新颖一面,帮助乐器行业的学子和各个研究者提供研究的方向。此外,也有利于推动中国传统乐器的发展,同时会持续将新时代西洋乐器带入中国市场,向大众展示世界各民族乐器带来的魅力。这就是在艺术发展中进行乐器研究的目标之一,也是乐器研究中进行乐器创新的意义。

在艺术发展“自律性”形成过程中,从横向来看,还包括民族性和世界性。民族性在艺术发展的过程当中,指的是表现民族本质特点而不断形成的特殊性,而世界性并不与民族性背道而驰,相反,将这两种性质进行完美结合才能促进艺术作品不断的发展。乐器研究作为艺术发展中的一环,同样也要进行辩证看待。首先,从各个乐器个体上来说,乐器研究者需要对优秀传统乐器的民族精神进行一个延续,例如蒙古族的马头琴、江南一代的三弦等,一件乐器的存在流淌着地域性的音乐文化血脉,它们的传承就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样世界上其他民族乐器也需要我们进行了解与研究,例如国外的管风琴,同时期国外出现的骨哨、骨笛等一些古乐器,都需要被纳入乐器研究的考量范围当中。全面的研究才可以使乐器在历史上的发展更加饱满,也有利于各个族系乐器的共同发展。其次,除了乐器个体之间的联系,乐器整体形式上面的结合也是一个亮点,随着近年来的科技发展,电子元素逐渐放入到乐器研究当中,一个传统乐器加上MIDI效果器,整个音色都大相径庭。传统乐器与电声乐器的合作,会给乐器研究带来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四、结语

从艺术发展看待乐器研究中的“自律”与“他律”,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分析,更注重实践上的研究。乐器爱好者们对于一个乐器的思考需要开阔,即使在研究的过程中会经历失败,也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他律性的存在,从客观层面上不断地推着乐器向前发展,原因也不言而喻,这个世界的发展速度,使乐器需要不断地进行更新,需要乐器研究者们带给人们的生活、市场、舞台与时俱进的乐器。自律性引导乐器研究者们将乐器与音乐美学中的各个元素进行一个结合,在继承中创新,且在创新中不忘传承,有效结合民族与世界呈现一个综合性的乐器研究过程。乐器研究,使乐器文化不断地增值,古乐器文化不断得到补充,每一乐器研究过程都该被尊重,这是从艺术发展的层面思考乐器研究的基本要素与要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为未来乐器研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834-835.

[2]刘勇著.中国乐器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8:7-11.

[3]王宏建主编.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166-167.

[4]曹志君,吳阗编,曹路宝丛书主编.南京历代经典文物[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8:30-31.

[5]董源主编.最新中西乐器制作装配工艺及通用技术与质量鉴别标准实用全书(中)[M].北京:中国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665-666.

[6]康尔主编.艺术原理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102-107.

[7]王秀萍著.中国民族乐器简编[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182-183.

[8]周伟洲,王欣主编.丝绸之路辞典[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8:803.

[9]潘琦主编.广西文化符号 第2版[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8:134-137.

猜你喜欢

自律性
影响农村初中寄宿学生自律性的因素
提高农村初中寄宿学生自律性的活动设计与实践
论在生活中培养农村初中寄宿生自律性的手段
浅析课堂教学中引导农村初中寄宿生自律性的方法
儿童画与现代主义美术探析
儿童画与现代主义美术探析
当代动漫艺术自律性及其浪漫主义倾向
回顾与反思:河北民歌研究述要
文化产业化发展研究
艺术发展的自律与他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