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淋巴结穿刺活检诊断淋巴结核的应用价值体会
2021-04-04付莹
付莹
(沈阳市第十人民医院功能科,辽宁 沈阳 110000)
结核杆菌是引发结核病的主要原因,由于其可侵入人体各个器官,但主要侵犯对象为肺脏,故肺结核最为人所熟知,占结核病的80%,其余20%的结核杆菌侵犯对象主要包括淋巴结、骨骼、皮肤、肠道、腹膜、脑膜,其中体表淋巴结是结核杆菌最常见的侵犯对象之一,累及范围除腋窝、腹股沟、胸壁等区域,还包括颈部[1]。颈部淋巴结核的发展可以分为4个阶段:增生→液化→包膜破坏→形成窦道或冷脓肿,常规触诊虽可发现淋巴结肿大,但很难分辨病变所处的具体阶段,且其仅能诊断浅表淋巴结核,位于咽后或胸锁乳突肌深处的淋巴结核则难以触及并诊断[2]。因此,临床还需要采取更加先进的影像学手段进行诊断,而超声及穿刺活检正是诊断淋巴结核的最常见影像学手段,但单纯的超声影像诊断很难鉴别诊断出重大淋巴结的性质,无超声引导下单纯穿刺活检又易出现取材不合格、穿刺不准确等问题,因此,临床尝试将二者结合。本研究选取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本院收治的150例淋巴结核患者,探讨超声引导下淋巴结穿刺活检取病理对淋巴结核的重要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150例淋巴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6例,女64例;年龄21~83岁,平均(52.88±13.14)岁;病程10个月~3年,平均(1.88±0.39)年;发病位置:单侧106例,双侧44例;所用穿刺针类型:16号穿刺针98例,18号穿刺针52例。
纳入标准:①肿大淋巴结短径>5.0 mm;②经手术病理确诊为淋巴结核;③经超声确诊为淋巴结核;④颈部存在诱因不明的包块,部分患者伴有发热、乏力、盗汗等表现;⑤研究内容已提前告知患者,患者自愿签署相关协议,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3]。排除标准:①有超声检查禁忌证者;②有穿刺活检禁忌证者;③临床资料不全者;④凝血功能异常者[4]。
1.2 方法 以飞利浦公司生产Q5 或Q7 型彩色多普勒超诊断仪为患者进行检查,探头频率为6~15 MHz;准备好一次性针筒、活检枪、16号和18号穿刺针等物品。
穿刺前为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通过凝血四项检验确保其凝血功能正常。确定患者凝血功能无异常后,取仰卧体位,将患者头部抬高,充分暴露其颈部,随后将探头置于患者颈部进行多角度、多切面扫查,以了解淋巴结的数量、大小、位置、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内部及周围血流信号、质地,以探头轻触病灶,观察其能否移动。随后,根据扫查结果决定穿刺途径、穿刺方式、最佳穿刺位置,常规进行消毒铺巾,对穿刺部位使用2%利多卡因,进行逐层局部麻醉,随后借由超声的引导使用16 号穿刺针或18 号穿刺针进行穿刺,穿刺过程中有超声进行引导,待超声图像上显示进针至淋巴结边缘,推动塞栓,露出内针。手柄下方有击发按钮,按压此处,将外针自动发射出去,切割槽会将部分组织收入槽内,为每例患者均取材2~4针,取材后将标本放在无菌滤纸片上,以10%甲醛液进行固定,送病理科进行组织学诊断;或向淋巴结内传入一次性针筒,向多个方向、多个角度提插,采集到组织后制成涂片,送病理科进行组织学诊断。
1.3 观察指标 以术后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将超声穿刺活检结果与其进行对照,统计穿刺取材满意度、超声穿刺确诊率,比较超声穿刺确诊率与病理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穿刺取材满意度为97.33%(146/150),不满意度为2.67%(4/150)。超声穿刺确诊率为98.00%(147/150),与术后病理结果(100.00%,150/1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30,P=0.082)。
3 讨论
淋巴结核是临床常见病,儿童与青年人是其主要发病群体,患者多在颈部单侧、双侧出现或大或小的肿大淋巴结,部分患者还伴有消瘦、盗汗、低热等中毒性症状。由于发病初期患者无明显症状,出现症状后患者往往处于恶性期,因此,临床需尽早诊断,及时治疗,以控制患者病情发展[5]。
颈部淋巴结核是发病率仅次于肺结核的结核病,其发生原因主要是结核杆菌经口腔或鼻咽部进入上呼吸道,侵犯淋巴管,形成淋巴结核。患者在发病早期并无明显症状,虽然淋巴结呈肿大状态,触之可感到疼痛、可移动,但随着病情发展会形成淋巴结周围炎症,此时淋巴结会与周围的皮肤、软组织发生粘连,最终融合成团,形成难以移动的结节,继续发展下去,将进入晚期,淋巴结便会呈干酪样坏死,形成冷脓肿,最终成为恶性病变[6]。对于淋巴结核,最基本的方式为观察局部体征和临床症状,参考患者结核病史及结核病接触史,由于这种方法特异性和灵敏性均较差,因此,临床会在上述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X线透视、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其中超声检查是现阶段临床对淋巴结核进行早期诊断的最主要方式。颈部淋巴结核在早期体积较小,难以触及,其结构与肾脏非常相似,周边存在低回声的皮质,这实际是淋巴小结,中间则是回声强的淋巴门,其是由脂肪、淋巴结动脉、淋巴结静脉及淋巴窦组成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显示病灶内部及周围的血流丰富程度,将其高频探头置于患者颈部淋巴结处,可根据血流信号的色彩判断患者淋巴结核的具体类型:①急性炎症型。回声低、淋巴结直径增大,形状呈类圆形或椭圆形,淋巴结髓质的回声消失,血流信号丰富,分布类型为淋巴门型;②干酪坏死型。淋巴结直径增大,呈串状或相互融合状,内部回声非常低,髓质的回声几乎消失,浅表淋巴结与皮肤粘连,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信号几乎不存在,部分为仅有少许血流信号的坏死型;③冷脓肿型。皮下淋巴结增大,边界不清晰,和周边组织之间缺乏清晰的分界,形态不规则,内部有不均匀的繁杂回声,多呈囊性、实性混合,病灶紧贴皮肤,随着病情继续发展会穿透周边的软组织,形成窦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信号显示肿块周边存在血流;④愈合钙化型。淋巴结缩小,形状呈梭形或长椭圆形,边缘不清晰,内部有低回声,少数患者有粗大的钙化灶,回声强,彩色多普勒超声几乎不见血流信号[7]。上述4种类型的淋巴结核在图像特征方面有一定相似之处,且由于周边骨骼、软组织等因素的干扰,仅采取超声检查易出现漏诊误诊,且部分患者的声像图不典型,这也限制单纯超声检查对淋巴结核的诊断价值。而穿刺活检是诊断淋巴结核的金标准,其借助穿刺针获取患者病灶组织,再交由病理科进行组织分析,可获得更加准确的诊断结果,但是单纯进行组织活检,易出现穿刺深度不够、穿刺位置不准确、采集组织量不够等问题,且部分淋巴结与血管紧密相邻,提高了活检穿刺的难度,对此,临床需借助超声进行引导,以实现更加准确、合格的产次活检。本研究利用超声对患者病灶进行初步扫描,掌握患者的基本情况,根据超声检查结果确定穿刺位置、方式和途径,随后利用超声引导准确进行穿刺,在适合的位置将穿刺针穿刺到适合的深度,获取足量的组织标本,大大增强了穿刺效果[8]。本研究结果显示,穿刺取材满意度为97.33%,不满意度为2.67%,穿刺成功后,超声穿刺确诊率98.00%(147/150),与术后病理准确率100%(150/1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证明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所具有的准确性几乎可与手术病理结果相媲美,因此,临床可为淋巴结核患者采取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对淋巴结核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及取材满意度,临床可将其用于淋巴结核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