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动态监测在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2021-04-04曹昱婷

当代医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壁层抽液渗出性

曹昱婷

(沈阳市第十人民医院功能科,辽宁 沈阳 110000)

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是临床常见且多发的呼吸系统疾病,是指结核菌经近胸膜原发病灶对胸膜产生侵袭,或经淋巴管播散至胸膜诱导机体发生渗出性炎症反应,胸腔积液内含有高含量纤维蛋白导致机体发生不同程度的胸水分隔及胸膜粘连现象,有包裹性积液形成导致治疗难度增加。常见疾病类型是干性胸膜炎及渗出性胸膜炎,前者起病急,患者表现为胸侧腋下部疼痛、发热畏寒及肢体乏力等症状;后者表现为高热、食欲减退及全身不适等症状,未接受及时治疗甚至危及生命。部分学者研究显示[1],早期及时诊断并治疗疾病利于改善预后,借助影像学手段获得清晰的图像,为后期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本研究旨在分析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中采用超声动态监测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0 月本院接收的120 例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9例,女51例;年龄19~63岁,平均(38.47±18.16)岁;体重指数18~26 kg/m2,平均(23.35±5.18)kg/m2;单侧胸腔积液65例,双侧胸腔积液55例;游离型胸腔积液60例,包裹型胸腔积液60例。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2];患者表现为疼痛、高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具备自主交流沟通能力;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通过《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排除标准:凝血功能障碍或免疫系统异常者;伴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本研究药物过敏者;精神障碍或中途退出研究者。

1.3 方法

1.3.1 治疗方法 待患者病情确诊后予以对症的抗结核治疗,超声定位下完成穿刺抽液,①包裹型胸腔积液:在20 mL 0.9%氯化钠溶液内溶入10 万U 尿激酶(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4035,规格:10 万单位)注射至患者胸腔内部,注药后叮嘱其转动身体,确保药物充分接触胸膜,等待24 h后在超声定位下将胸水抽出,避免发生胸膜增厚或粘连现象,整个治疗过程中实时监测患者病情变化,每月对胸腔彩超结果复查1次,便于对治疗效果综合评估[3]。

1.3.2 检查方法 本研究检查仪器为超声诊断仪(飞利浦Q7),设置凸阵探头4.6 MHz,设置线阵探头8.0 MHz,指导患者选择坐位,检查者站立于患者背后,指导患者略前倾上半身,双手抱头上移肩胛骨,增宽肋间隙,对其肩胛线、腋中线及腋后线部位进行扫查,不同断面扫查肋间,指导其深呼吸或转动肋间的探头仔细观察肋骨深面,若存在积液则更换体位,观察积液是否发生移动现象,明确积液的上下界及分布范围,测量积液最深处的前后径,对脏层及壁层胸膜回声及厚度采用高频探头探查,充分显示脏层及壁层胸膜血供情况,最后采用体表十字定位法在积液最深处明确进针深度及穿刺部位[4]。

2 结果

2.1 胸水声像图特征 ①无回声:胸腔内存有少量积液时在肺底或肋膈角聚集,若胸腔内有中等量以上积液则增加液性暗区面积范围,具有清晰液体且肺组织发生实变;②分隔积液:胸腔类似“蜂窝状”,内部积液表现为网状分隔或光带漂浮;③混合性回声:胸腔内液性暗区受到局限,具体表现为不规则或半圆状暗区,随着患者体位变化伴有轻微的胸膜增厚现象;④低回声型:低回声主要发生在肋膈角、肺底部及脊柱侧,内部均匀且存在细密的小光点。

2.2 胸膜声像图特征 ①胸膜均匀性增厚:患者的胸膜均匀增厚3~8 mm,最高厚度≤10 mm,具体表现为椭圆形、斑片状及强回声斑;②胸膜不均匀性增厚:强低回声点,具体表现为斑片状及斑点;③胸膜结节影:单个或多个强回声光斑存在于肺组织强回声背景与肋骨线内,胸膜内聚集分布且与胸壁粘连,胸膜增厚表现为血流丰富的特征,超声诊断能充分显示血管内的血流速度。

2.3 游离型胸腔积液

2.3.1 治疗过程完整 治疗过程中,实时监测研究对象生命体征,予以积极抽液及抗结核药物治疗,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且治疗过程完整,每月复查胸腔彩超显示,胸腔积液被逐渐吸收,持续治疗6个月后复查痰涂片,无抗酸杆菌产生,患者胸腔内未出现胸膜增厚或液性暗区。

2.3.2 治疗过程不完整 3例患者予以抗结核药物与积极抽液治疗后发生肝功能异常丙氨酸转氨酶升高,提供停药、护肝及对症治疗,肝脏酶指标恢复正常后调整用药方案,患者积极配合临床医师治疗,依从性高,结束治疗后胸腔内并未发生胸膜增厚或液性暗区。

2.4 包裹型胸腔积液 60例患者提供抗结核用药治疗时,超声定位下提供穿刺抽液,将尿激酶注射至胸腔内避免发生胸膜粘连或增厚现象,每月复查胸腔彩超显示,患者发生轻度胸膜增厚,主动交流沟通阐述诱因及处理办法,缓解心理负担且提高治疗依从性,完成疗程后病情康复。

3 讨论

结核性胸膜炎属于临床常见病症,是指结合分枝杆菌对胸膜造成感染有高度变态反应,诱导机体发生炎症反应,属于常见的胸膜炎症性疾病,根据疾病类型分为渗出性胸膜炎及干性胸膜炎,前者是浆液纤维蛋白性胸膜炎,胸膜肿胀或充血则明显增加毛细血管的渗透压,最终造成胸膜腔内积液增加,其内部含有纤维蛋白。会影响胸腔积液的吸收功能,其沉着在胸膜有纤维苔或纤维网格形成,若抽液不及时则导致胸水吸收缓慢,诱导机体发生包裹性积液的现象,大量积液对肺脏产生压迫使呼吸面积减少,对膈肌活动产生限制造成患者呼吸困难,具体表现为高热、食欲不振及剧烈疼痛等症状,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早期及时治疗疾病利于稳定病情,遵守早期、联合及规律性全程用药能提高整体疗效,及时抽出积液便于缓解胸腔压迫感,促进积液吸收且避免发生胸膜增厚粘连现象,且给予抗结核药物治疗能充分发挥药物作用改善机体通气功能,便于改善生活质量[5]。

有研究报道,超声动态监测该病症患者的治疗流程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目前以超声定位胸腔穿刺抽液治疗为主,胸腔彩超能及时直观检测治疗效果,便于为临床医师调整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借助超声能敏感地发现胸腔积液,具有安全性高、快速简便、准确率高及无放射性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调查研究显示,胸膜腔属于完全封闭的浆膜囊,内部含有微量浆液10~15 mL,正常情况下胸液来源于壁层胸膜,左右两个胸腔互不相通,正常群体胸膜腔肋骨线深面的超声图像表现为:随着呼吸运动肺组织强回声不断地来回波动,肋骨线与肺组织间存有一条胸膜回声是高回声线,被称为“胸膜线”,若气体或者液体到达胸膜腔内则导致胸膜的脏层与壁层发生分离,借助超声诊断为“胸膜线”模糊且肺组织强回声消失,液体流入胸膜腔则有大量无回声区产生,存在液体时则出现不规则无回声区,给予患者不规范治疗则造成病程明显延长,因此,借助超声低频探头扫查后再次使用高频探头,能细致观察患者胸膜特征及胸水内的纤维光带,便于为临床医师提供对症的治疗方案[6]。其次,给予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水穿刺引流治疗时选择胸腔内注射尿激酶的形式能避免发生胸膜增厚或粘连现象,但过度肥胖者受皮下脂肪过厚的影响,选择高频探头仅能观察胸膜内部图像特征,对胸水观察不理想,部分学者研究证实,该病症患者胸膜超声图像表现与疾病严重程度有直接关系,疾病早期者并未发生脏壁层胸膜增厚的现象,光滑规整;疾病中期者有不规则胸膜增厚现象,厚度≤3 mm;疾病晚期者明显存在不规则胸膜增厚,厚度为3~10 mm,胸膜增厚主要发生在肋膈角处,若患者胸腔内并未发生积液现象,则轻度胸膜增厚极易被忽视,若存在积液则极易直观观察增厚的胸膜,一般情况下与壁层胸膜增厚比较,脏层胸膜增厚较明显,胸水衬托下其具有更清晰的超声图像,存有微量胸水时不利于清晰观察脏壁层胸膜增厚。另外,肺部结核与胸膜靠近时,该病症加重且病程明显延长,肺叶不张则发生毛细血管增生的现象,经肺边缘达到增厚脏层胸膜内部,借助超声检查时发现胸腔内表现为不均匀的低回声,若伴有胸腔积液则出现暗区回声,血流速度是以低频、低阻为主,因此,给予该病症患者治疗时采用超声动态监测,具有定位准确及操作简便等优势,避免延误最佳的治愈疾病时机,预防机体发生胸膜粘连或增厚等现象,为临床医师提供对症的诊疗策略,便于改善患者预后效果,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可行性[7]。

本研究患者均接受积极抽液及抗结核药物治疗,完成治疗后均未发生胸膜增厚或液性暗区情况,与宋晓东等[8]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结核性胸膜炎患者治疗疾病时应用超声动态监测能及时观察病情变化,根据疾病需求提供CT 等影像学检查,避免发生误诊或漏诊现象,促进病情早期康复,改善预后且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壁层抽液渗出性
儿童渗出性多形性红斑护理学与药理学探析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例
猪渗出性皮炎的发病原因、临床特征、诊断及防控措施
提高地浸矿山潜水泵使用周期的方法
胸腔镜下肺大泡切除缝扎术联合壁层胸膜剥脱胸膜固定术与单纯胸腔镜下肺大泡切除缝扎术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患者的疗效比较研究
肋骨超声显像在胸腔积液穿刺定位中的应用价值
复合式胸腔穿刺针在结核性脓胸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胸腔穿刺置管术对胸腔积液的治疗效果分析
胸膜孤立性纤维瘤的特别分组方法
猪渗出性表皮炎的病理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