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联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效果探讨
2021-04-03罗丽高鹏
罗 丽 高 鹏
1.大连市中山区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000;2.大连市友谊医院,辽宁 大连 116000
现代医学主要将面瘫疾病分为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两种不同的类型[1]。临床治疗过程中,周围性面瘫疾病主要是采取针灸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对发生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的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发现,患者的疾病发生因素主要是由于面部神经发生病变,多为细菌或者病毒感染等,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对患者的面部进行侵袭,从而发生的面神经水肿、变形以及麻痹等症状[2]。与此同时,中医学上治疗周围性面部神经瘫痪以针灸治疗为首选治疗方案,而分期针灸治疗主要是指在不同阶段对患者实施治疗,与中药治疗联合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主要分析研究分期针灸与中药联合治疗对周围性面神经瘫痪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周围性面神经瘫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以治疗方式不同为依据实施分组,将患者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分别20例。给予的对照组患者分期针灸治疗,实验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中药治疗,最终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实验组患者的年龄范围主要集中在18-60周岁,平均年龄计算值为(43.84±2.69)周岁。对照组患者的年龄范围主要集中在18-60周岁,平均年龄计算值为(43.92±3.23)周岁。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后,P>0.05,两组研究人员具有可比性。本次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1.1.2纳入标准 (1)参与本次实验研研患者符合《临床常见疾病诊疗标准》。(2)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均知晓本次临床实验,且患者自愿参与本次临床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4]。
1.1.3排除标准 (1)患者无法坚持本次临床治疗,患者在接受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其也接受其他的治疗措施。(2)患者并不属于周围性的面神经瘫痪。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分期针灸治疗,面部少针浅刺,四肢远端选取针灸穴位,并选择患者面神经瘫痪的患侧外关穴位以及合谷穴位,通过平补平泻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并停留20分钟之后将针取出。疾病发作第8天至28天内患者均属于静止期,这一时期患者的治疗主要是采用多针深刺的方法为主,并选择患者患侧的太阳穴、地仓穴、阳白穴、风池穴、迎香穴以及牵正穴,同时配合四肢循经远端选取穴位,同时选择患者患侧的外关穴、阳陵泉穴以及足三里穴位等。
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追加中药治疗,方剂为:地龙、僵蚕各10g,全蝎5g,防风、羌活各5g,根据患者症状及病情发展对中药处方进行加减。风火湿热型,可追加桑叶10g,气滞血瘀型,可追加当归、赤芍各8g,用800-1000ml的清水浓煎400ml,一天一剂,早晚饭后30分钟服下,10天为一个疗程。
对两组患者实施针灸治疗的过程中,置患者于仰卧位体位,并对患者的局部皮肤进行消毒处理后,使用一次性的无菌针灸针进行治疗,且同一名患者的治疗均由同一名医生进行。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方法 最终对比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恢复效果,参考HB分级法,利用面神经功能评价标准对患者面部神经功能实施评价,0~100分,功能正常为100分,完全瘫为0分,0级;1~25分为极重度瘫,Ⅰ级;26~50分,重度瘫,Ⅱ级;51~75分,中度瘫,Ⅲ级;76~99分,轻度瘫,Ⅳ级;100分为正常,Ⅴ级,患者的分数越高则代表患者的恢复效果越好。
2 结 果
本次临床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治疗前的面神经功能为(45.36±2.31)分,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面神经功能为(45.28±2.64)分,对比结果显示t=0.1020,且P>0.05。两组患者经过不同的治疗之后,实验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评分为(90.15±1.32)分,对照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评分为(77.58±2.01)分,对比结果显示t=23.3742,且P<0.05。
3 结 论
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疾病又被中医称之为口癖疾病,其也属于广义上的中风范畴疾病。中医中常认为人体的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寒邪趁虚而入,极易导致患者发生临床疾病[3]。《灵枢 经筋》书中对于周围性面瘫疾病的解释存在着“胃足阳明之筋...”等疾病说法,在临床中医学中,其将该病主要归属于风邪疾病,且风邪作为六淫之首,当患者在疾病发作初期,患者的临床症状常表现为风寒以及风热两种的不同类型,若患者的疾病久治不愈,极易导致患者的正气亏耗、阴血不足、面部的肌肉失去力量以及光泽,患者很难恢复正常的情况[4]。当前对于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的患者进行疾病治疗,其临床实际的治疗效果不够准确,但中医结合治疗可以针对不同阶段的患者进行合理的治疗,显著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让患者的神经压迫症状显著降低,有效缓解患者的经络运行气血,从而实现活血化瘀的情况,改善患者的神经营养代谢情况,促进患者的局部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