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孔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并肺大泡的应用
2021-04-03刘汉兴
刘汉兴
陆丰市人民医院,广东 汕尾 516500
自发性气胸是临床胸外科诊疗中的常见病症,具体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此病症患者主要是由于多因素造成的肺组织或脏层胸膜破裂,导致胸膜腔被空气侵入而发病[1]。原发性气胸在体型偏瘦的青年男性中发病率较高,且病情易反复发作,在自发性气胸总发病率中占比较高。继发性气胸在成年人和老年群体中较为常见,患者多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近年来。自发性气胸发病率呈持续增长趋势,若未采取及时有效处理,轻者可导致气胸反复发作,重者甚至致死,对患者的健康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2]。本研究对70例肺大泡合并自发性气胸患者临床治疗中予以应用单孔胸腔镜治疗,作用理想。报道以示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5例符合纳选标准的自发性气胸并肺大泡病患予以遴选,收集病例为2019年4月~2020年4月及之前为单孔胸腔镜切除肺大泡手术病例,其中,男性选取患者24例,女性抽取患者1例。年龄抽取范围17~54(27.23±9.02)岁;纳入标准:①均经影像学检查及病史查询确诊为自发性气胸并肺大泡患者;②胸部CT检查无明显的胸膜增厚、粘连;巨型肺大泡者;③知悉试验内容并对协议书签署。排除标准:①结核、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或其他慢性肺部疾病;②对手术事项有所禁忌者;③不自愿配合本组实验者。
1.2方法 本研究25例病例均实施单孔胸腔镜治疗,选取双腔气管插管全麻,健侧单肺通气,采用30度腔镜及内镜器械。手术方式为腋中线至腋前线第4或第5肋间取3-3.5cm切口,切口置入保护套保护,观察孔(多位于腋中线)和操作孔(多位于腋后线)均同一切口进出,减少胸腔镜手术切口,避免对肋间神经造成破坏,减轻病人痛苦。术后常规留置胸腔引流管。 术后24 h内引流量不足100 ml,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肺复张良好且未发现漏气现象,将引流管安全拔除。
1.3指标评测 术后疼痛程度:采用VAS量表进行评估,该量表为长度100 mm的直线。0分:即最左侧0点则表示患者无疼痛症状;3分:即患者疼痛程度较轻,直线长度测量值在0~30 mm之间;4 -6分:患者疼痛程度适中,直线长度测量值在40 ~ 60mm之间;7-10分:表示患者疼痛症状较为剧烈,直线的长度测量值在70 ~ 100mm之间。对本研究患者的术中所测量出血量、手术操作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予以如实记录,术后根据拔管指征将患者引流管安全拔除,并对拔管时间及总引流量进行观察记录,并对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本研究中2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操作时间为(42.31±5.25)min、术中所测量出血量(10.49±1.67)ml、拔管时间(2.54±1.02)d、 术后引流量(20.48±5.45)ml、术后 VAS 得分(3.56±1.29)分、术后住院时间(6.2±1.3)d。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气胸复发1例,占比4%。
3 讨 论
相较常规手术,胸腔镜手术对自发性气胸并肺大泡患者术后的疼痛不适症状可进行有效缓解,但仍有部分患者会出现胸腔镜切口处的疼痛等不适症状,通过减少胸腔镜手术切口有利于减少患者痛苦。既往多采用胸腔镜三孔法手术,此术式具有术中暴露充分,操作简单等优势;但因手术切口多,且易造成多处肋间神经受损情况,往往会导致患者术后疼痛感加重,且辅助操作孔肌层较厚,术中出血量较多。而单孔胸腔镜技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疤痕较为隐蔽,疼痛程度较轻等应用优势[3]。本研究中25例患者均均基于传统三孔胸腔镜手术应用单孔胸腔镜治疗,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操作时间为(42.31±5.25)min、术中所测量出血量(10.49±1.67)ml、拔管时间(2.54±1.02)d、 术后引流量(20.48±5.45)ml、术后 VAS 得分(3.56±1.29)分、术后住院时间(6.2±1.3)d。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复发1例,占比4%。主要是因手术仅在患者腋中线至腋前线第4或第5肋间取一条切口,将观察孔及操作孔合为一处,可有效缩短 手术时间,缩减切口数量及长度,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最大程度上减少术中肋间神经受损情况发生,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促使其早日恢复,同时缩短拔管时间,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风险。综上,肺大泡合并自发性气胸临床应用单孔胸腔镜治疗的效果显著,且临床安全可行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