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视域下居民健康素养及其提升路径研究
——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
2021-04-03闫春萌张宇萌王倩文刘博言
闫春萌,尹 梅,张宇萌,王倩文,刘博言,张 雪**
(1 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18246880557@163.com;2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护理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00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直是世界卫生组织议程上的一个重要课题,建立和完善其应急处置体系也就成为世界各国公共卫生工作的重点。在应急处置体系当中,公众参与无疑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视域下居民的健康素养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健康素养的内涵界定
1.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事件,主要包括: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偶然性和意外性,其症状的出现或疾病的发生都是意料之外、突然发生的;具有严重危害性,其传播速度快、蔓延范围广,对居民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损害;具有群体性和社会性,其影响的范围并非少数的几个个体,而是基数较大的社会群体,对社会、经济造成重大影响。
2020年1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被确认存在人传人的现象。截至2020年7月17日24时,我国已经累计确诊病例83644例,累计死亡病例4634例[1],属于重大传染病疫情引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社会公众健康造成了严重损害。
1.2 健康素养
“健康素养”一词源自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关于普通教育学校的健康教育的讨论中被首次提出。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该概念经历了超越基本认知能力的显著扩展,发展为交互式健康素养能力,其侧重从不同来源发现、评价和应用健康相关信息,并就健康相关信息本身进行交流的能力[2]。2015年欧洲联盟健康素养项目提出的健康素养,涵盖了人们获取、理解、评估和应用健康信息的知识、目的和能力,以便在日常生活中就保健、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作出判断和决策,从而在生活过程中保持或者改善生活质量[3]。目前,我国学界将健康素养定义为: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作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4]。
结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健康素养的定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视域下居民的健康素养的内涵是: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居民能够从多种途径获取事件中有关健康风险因素的信息,充分理解有关健康风险因素的信息并知悉其含义,同时可以解释和评估有关健康风险因素的信息,最后针对风险因素作出维持或者改善自身健康的相应对策。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视域下居民的健康素养现状——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例
随着我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的开启,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08年首次监测的6.48%持续升高至2019年监测的19.17%[5]。但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健康素养鲜有研究,现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例,结合我国居民应对此次疫情的具体表现,从知识性、信念性、行为性和功能性四个维度来探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视域下我国居民健康素养的现状。
2.1 知识性健康素养偏低致使疫情前期传播迅速
知识性健康素养是指对已获取的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讯息的了解程度,例如,对本次疫情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的了解,对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症状的了解,是否知晓有效消除病毒的方法等。
根据调查,在武汉市卫健委首次发布已出现27例感染病例时仅有9.8%的居民开始重视疫情,到通报首例死亡病例时增加了19.7%的居民开始重视疫情,直至钟南山院士公开发言确定存在人传人的现象时多数居民才开始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6]。疫情暴发后,新闻媒体和其他网络平台对新冠肺炎的相关健康知识进行了高度宣传,在对全国民众的认知反应调查中显示,58.97%以上的民众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其中传播途径(80.6%)、传染性(78.8%)、发病症状(77.0%)、预防方法(73.6%)是民众最为了解的信息,而在治疗方法(32.5%)、治愈标准(42.2%)、预后传染性(42.6%)等方面的了解则相对薄弱一些[7]。疫情前期大部分公众都缺乏基本的防控意识,不了解新型冠状病毒的首发症状和传播途径;疫情后期,多数居民掌握了防护新冠肺炎的基本方法,有效防疫控疫,使我国新冠肺炎疫情趋于稳定状态。
2.2 行为性健康素养偏低导致聚集性疫情病例的发生
行为性健康素养是指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否会为了保持健康而采取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例如在疫情期间是否会减少外出活动、必要外出时是否会佩戴口罩、从公共场所返回后是否会进行全身消毒等。
根据有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线上调查显示,对于“如果自感不适,是否有必要进行自我隔离”这一问题,95.2%的居民认为有必要进行自我隔离,但是在询问是否采取自我隔离行为时,却只有64.1%的居民采取了相应的隔离措施;对于“是否有必要对家中物品进行酒精消毒”这一问题,71.2%的居民认为有必要进行酒精消毒,但在这些居民中实际进行消毒的人数比例却不足47.0%[8]。2020年4月9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发生了多例聚集性疫情,其中1例确诊患者由于聚会聚餐,通过直接、间接途径的形式先后感染6人[8]。前述调查结果和哈尔滨市聚集性疫情的出现反映出有的居民虽然在思想上重视防疫控疫,对疫情的关注度很高,且具备了基本的防控知识和健康意识,但是在行为上却轻视防疫控疫,没有将防疫思想落实到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中,少数居民在疫情完全结束前放松警惕,多次聚餐、非必要外出,提前进入了对疫情“不设防”的生活状态,导致了聚集性疫情的出现。
2.3 信念性健康素养偏低引致部分公众陷入恐慌
信念性健康素养是指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产生严重影响时的情绪和态度,例如对疫情的防控进展和确诊病例等讯息的关注程度,对多方途径获悉的疫情相关信息的采信程度,是否能够冷静理性地面对此次疫情的严重程度等。
根据在此次疫情期间的调查,79.3%的居民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表示存在强烈的担忧,40.1%的居民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产生了强烈的恐慌[9]。近日,丁香医生数据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丁香医生疫情地图自2020年1月21日上线后至2020年4月30日,总浏览次数达到38亿次,90%的公众会时刻关注疫情信息,官方媒体和健康类媒体也成为公众获取疫情信息的主要渠道[10]。从上述现象可以看出,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少数居民存在歧视疫区的不理性行为,多数居民对每日剧增的确诊病例、死亡病例产生恐慌情绪,表明居民在这两方面的信念性健康素养水平偏低,但大多数居民时刻关注疫情信息的变化,并选择具有权威性的官方媒体和健康类媒体获取疫情信息,体现出居民关于这两方面的信念性健康素养水平较高。
2.4 功能性健康素养偏低以致实施错误防疫行为
功能性健康素养是指能否准确判断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风险因素,并将这些信息能有效地传达给家人和朋友,例如,能否甄别出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的谣言、是否会轻信易造成恐慌的谣言,能否通过语言技巧缓解家人和朋友的紧张程度等。
各方媒体每天层出不穷的讯息为公众筛选有用信息增加了难度,在网络上流传的“防疫指南”“疫情基本知识”等文章不乏是由营销账号或者非专业人员编纂出来以增加曝光量。由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等多方平台联合发布的“疫情期间健康类谣言榜单”中,“水果蔬菜表面有新型冠状病毒会使人感染”“维C可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肺炎的疫苗能防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谣言高居榜首,热度指数超过80%[11]。随着疫情的不断蔓延,居民在面对众多指导对策时极易过度防范,根据调查,自进入全民抗疫阶段至2020年2月29日,居民每日在家用醋消毒空气的比例从一开始的19.8%最高上升至52.5%,用盐水漱口的比例从一开始的23.3%最高上升至54.7%[12]。由于专业防疫知识的缺乏,部分居民很难判断维C、肺炎疫苗等是否能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也无法识别熏醋、盐水漱口一类的行为是否属于过度防范。公众听取非专业人员发表的“防疫知识”和采取错误的防疫措施的行为,都凸显出居民功能性健康素养在这些方面亟待提升。
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视域下居民健康素养的提升路径
3.1 多方推进全民健康教育普及工作
健康教育是个体为了提高健康素养而有意识创造学习机会的交流方式[13],是提升知识性健康素养的坚实基础。将应急健康教育融入小学、中学、大学每个阶段的教育体系中,政府和教育部门协调合作,打造以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策为主要学习内容的教学模式。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北师大实验中学等全国各地高校及中小学均采取了线上“开学第一课”的形式为各阶段学生普及有关疫情的最新进展和防护措施。同时,利用教育部门和各阶段学生的协调合作,将应急健康教育的理念整合到日常生活中,促使青少年树立学习应急健康教育的观念,鼓励中老年积极参加应急健康教育的知识宣讲活动,创造全民参与应急健康教育学习的良好氛围,以使知识性健康素养得到切实提升。
3.2 切实开展个人及社区健康促进活动
健康促进指个人与其家庭、社区和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健康的行为[14],是提升行为性健康素养的首选方式。一方面居民自身应具有健康责任感,自觉开展健康促进活动,例如,出现疑似症状采取自我隔离或者线上就医等无接触行为、严厉杜绝外出聚餐、家庭聚会等聚集性活动;另一方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对社区居民开展健康促进活动可以通过网络推进居民健康服务,机构中的专业人员可以建立社区微信群,对居民有关疫情的健康问题进行解答,同时,有针对性地关注存在健康风险的人群,时刻提醒居民保持警惕之心,严防疫情反扑。
3.3 积极推动个体及群体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是通过对个体健康数据进行监测、评估、预测并进行指导[15],是提升信念性健康素养的重要工具。居民在面对突发疫情时,要保持冷静,对自身先进行个人健康管理,一是在疫情期间做好个人健康记录,随时监控体温变化、有无疫情疑似症状、出行史及接触史等,若出现异常立即就医并及时上报;二是时刻关注疫情相关的健康信息,听取官方报道和专业人士指导,采取科学、有效的防疫对策,有条不紊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动态发展。此外,社区可以进行群体健康管理:了解居民的健康信息,评估居民的健康状况,分析居民潜在的健康风险因素,指导居民的健康管理。
3.4 全面构建线上居民健康服务体系
健康服务是以维护和促进个体身心健康为目标的服务,是提升功能性健康素养的有效路径[16]。利用“互联网+”构建多途径的居民健康服务体系,其一是医疗机构提供线上健康咨询服务,居民如果自感出现疑似症状可及时线上问诊,避免自己无法判断是否属于确诊病例而采取错误的隔离措施;其二是利用网络资源数据库向居民提供健康信息服务,国内外资源数据库可免费向公众开放,设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专栏,使公众能随时查询疫情相关的最可靠最具科学性的文章;其三是医疗专家借由网络平台开展对居民的健康宣讲服务,疫情相关专家组定期举办线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健康知识讲座,使公众准确判断从媒体上获取的疫情相关信息是否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