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专业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研究*
2021-04-07侯秀娟吕晓洁
侯秀娟,吕晓洁
(山东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houxiujuanh@163.com)
文化自信是继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之后提出的第四个自信[1]。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己文化的自我肯定和自我认同[2]。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全面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与物质文明[3],蕴含着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智慧,既包含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又体现尊重个体、敬畏生命、以人为本、因人论治的医学人文观。中医药学生是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的后备军。只有在对中医文化理解、反思和觉醒的基础上,才会建立起中医文化认知,才能意识到中医文化的长处,进而产生积极的肯定心理,才能做到文化自信。中医药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医药文化生命力的高度认同,对中医药文化价值的坚定信念,对中医药文化发展前途的坚定信心[4]。目前,中医药专业学生的文化自信在认知认同践行等方面还有所欠缺。中医药专业学生应当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医药文化,从内心产生对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认同,并能够建构起中医药思维方式,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对于弘扬和传承中医药文化来讲,中医药专业学生仅仅有意识层面的认同是远远不够的,中医药专业学生应当成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者,在知行合一中积极地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
1 中医药院校学生文化自觉自信的教育现状分析
党中央明确提出“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5]。近些年发展中医药文化的呼声也日益高涨,教育部门和学校有关部门采取了很多积极的措施,以提高中医药文化与社会的融合度。其中医学院校做出了很多的努力。
中医药院校为中医药专业学生提升中医药文化素养、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奠定了知识基础,为在校学生了解认同中医药文化提供了专业支持。但是在针对中医院校的调研中发现,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影响着中医药专业学生对文化自信的践行。
本研究随机发放调查问卷600份至中医药院校,一般资料包括学校、专业、年级、性别。共收回问卷525份,有效问卷513份,问卷有效率为97.71%。在对问卷进行数据整理的基础上,进行了数据分析:
在中医药专业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途径这一问题上,有470名学生表明认知途径主要是通过专业学习,占比91.6%,从其他途径学习中医药文化较少,具体见表1。
表1 中医药专业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途径
由表2数据可如,76.2%的学生支持中医药与当代科技的结合,其余表示反对或者与己无关。
表2 是否认同科学技术是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力量
关于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的界定,采用的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9年7月颁布的《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中的界定[6]。通过表3可知,仅有145位学生做对题目,占比28.8%,表明部分学生仍缺乏对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了解,学生虽身在中医药院校,但对于中医药文化知识仍认识不深刻,在关于中医药文化的基础问题上(如,中医药文化产生的基础、中医药文化的内涵等)很多学生都不确定。
表3 关于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的界定
由表4可看出在中医药专业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评价中,有490位学生选择有意义,占总调查数据的95.5%。从选项分析可见学生们普遍非常看重中医药文化的价值。
表4 中医药专业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评价
通过表5可以看出,75.8%的中医药专业学生认为自己对中医药文化的当代发展了解很少。
表5 中医药专业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当代发展是否了解
文化传播活动是中医药专业学生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学生在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的过程中,通过服务基层,在大众中宣讲宣传中医药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成为中医药文传播传承的生力军。由表6、表7可以看出,76%的学生表示学校组织过文化传播活动,有259名学生参加过,由表8看出其中个人参加1~5次占大多数,占比41.5%。由调查可知,中医药专业学生对文化传播活动参与度较低。
表6 学校是否组织过中医药文化传播活动
表7 你是否参加过中医药文化传播活动
表8 个人参加文化传播活动次数
2 中医药专业学生文化认知认同现状的原因分析
以上分析可知,中医药专业学生的文化认知认同还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中医药专业学生对中医文化认知途径单一,影响文化认同
文化与中医药文化是一般与个别、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大学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出一定的价值取向[7]。由于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学习难度较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混淆某些重要的概念,会导致难以正确理解中医药文化,产生对文化发展与自身学习的认识偏差。部分学生偏向于学习技术方面,对文化方面了解较少,忽略了中医药文化本身具有的人文情怀。中医类院校部分学生缺乏探索精神,对中医药发展历史进程了解较少,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
2.2 中医药专业学生缺少对中医药文化的归属感,文化主体意识不强
中医药文化的归属感是在文化认知认同基础上形成的高层次精神追求,是对自己专业身份的确认。部分中医药专业学生自身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只是从技术层面了解中医药,不能深入理解中医药文化蕴含的哲理和价值观,难以与中医药文化产生精神共鸣。中医药文化不能从思想层面对这些学生产生深刻影响,使得中医药专业学生难以产生文化层面的归属感。中医药教育偏重于知识、技能方面的能力培养,对中医药专业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挖掘、培育力度不够,影响大学生文化归属感的形成。
2.3 中医药专业学生参加文化传播活动较少,文化传承自觉性不足
中医药专业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在校园,但以传播传承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较少,学生参与度不高。文化“走出去”是文化传播传承的重要途径。但调研发现,中医药院校文化传播传承活动走向基层、走向社会的实践活动开展较少,学生缺少参与文化传播的机会和途径。
3 中医药专业学生培育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
3.1 以专业学习为基础,拓宽中医药文化认知途径
在中医药文化自信培育中,专业学习最为重要。专业课是普及中医药文化的基础课,蕴含着中医药的丰富内涵与智慧。以解剖课为例,解剖课程可一方面挖掘传统中医知识和历史文化,如三千年前甲骨文象形文字“儿”为小儿头颅未合之型,“蛊”为肚子里有寄生虫的意象;战国时期,“解剖”一词出现,《黄帝内经》记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汉代《后汉书·华佗传》记载:“若疾发结於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即醉无所觉,因剖剖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敷以神膏”;汉以后“以孝治天下”,《孝经·开宗明义章》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人体解剖发展难度非常大;明清时期的《医林改错》:“治病不明脏腑,何异盲子夜行”。另一方面与现代医学相融合,加入现代医学体系,掌握丰富的人体基本知识。
在专业课程结构方面,丰富课程门类,通过设置专业必修课、选修课等中医药文化类普及课程,宣传中医药文化,为中医药专业学生认知评价中医药文化打开一扇窗户。同时,中医药院校还可以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合作开设医学与人文交叉课程,通过鲜明的课程特色吸引学生关注课程,参与互动,激发中医药专业学生对中医药思维、中医药智慧的认识与探索的积极性。如,山东中医药大学开设的中国医学史、人文与医学、社会医学、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医学伦理学等充满人文情怀的课程,深受中医药专业学生欢迎,进一步增强中医院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
坚定中医药专业学生的文化自信,教师是关键。中医药院校的教师不仅是技术的传授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应当肩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教师本身具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才能教出信任中医药文化的学生。人文教育是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源泉。教师教授知识不能仅停留于技术层面的传道授业解惑,而应在技术传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人文层面领会中医药真正的价值。教师可通过讲授神农尝百草、晏子妙用精神疗法、第一位女医学家鲍姑、神医华佗、虚心求学的药王孙思邈等医学故事,传播中医药价值观,也可借助地理优势如山东济南扁鹊故里,河南邓州医圣仲景故里、甘肃庆阳岐黄故里、陕西铜川药王故里、湖北蕲春李时珍故里等引导学生培养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教师不仅要运用书本去宣传中医药文化,更要通过有形的物引导学生去体验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3.2 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
中医药文化的认知主要依靠专业学习,但不能局限于专业学习。应当充分利用各类资源,与专业教育相配合,对中医药专业学生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文化教育。在文化教育中突出人文因素,引导学生关注中医药历史和现实发展,关注中医药文化内涵与核心价值。
首先,引导学生在中医药文化的历史传承中感受中医药魅力。中医药学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三皇五帝”时期“神农尝百草”“药食同源”,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疼痛;春秋战国时期提出“望、闻、问、切”四诊法;秦汉时期提出“治未病”;东汉时期张仲景提出外感热病的诊治方法;唐代孙思邈著《千金翼方》,提出“大医精诚”;宋代专设“太医局”“校正医书局”;明清时期李时珍著《本草纲目》;王清任著《医林改错》,改正解剖知识。到了近代,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医药在西医和战火的夹缝中求生存,中医药陷入存废之争,1929年,国民政府通过《废止中医案》,战争不仅摧毁了大量中医书籍,也使得相当数量中医典籍流失海外;新中国成立后,设立中医司,颁布《中医师暂行条例》,举办中医进修班;进入21世纪,《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发布,2019年发布《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将发展中医药上升为国家战略。通过了解中医药发展历史加强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即从知道到懂得到热爱,从热爱到弘扬,提高学生们的认知度。
其次,引导学生在中医药的当代发展和贡献感受文化的力量。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医药在预防、治疗血吸虫病、鼠疫、霍乱、回归热、黑热病、斑疹伤寒、丝虫病、疟疾、麻风病等恶性传染病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在2003年抗击“非典”、5·12汶川大地震震后防疫、2013年抗击H7N9禽流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屠呦呦团队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屠呦呦团队通过在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截疟的记载提取青蒿素,治疗疟疾。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中医药在预防、治疗、恢复等方面给出了专业意见,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是众多院士专家推荐的“三药三方”,意大利、塞尔维亚、伊拉克等国家都向中国寻求治疗新冠肺炎的经验,中医药参与全球抗“疫”[8]。将这些鲜活的素材运用到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最后,注重中医药文化的内涵教育。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9]。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中和”[10]。中医药类院校学生教育要充分展现中医药文化特色,结合中医药特色、地域文化特色建设中医院校的专题文化[11]。如山东中医药大学于2017年组建扁鹊班,以拔尖中医临床人才为核心,以培养当代的扁鹊为目标,打造中医专业综合改革的特区和创建新时期中医药学术发展的稷下学宫[12]。“以文化人”活动的开展能够加深大学对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认知。
3.3 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学校既是中医药专业学生学习成长的地方,也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以弘扬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让大学生在具体的文化场景中感受文化力量。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形式,例如,开展游园识药、中药知识讲堂、标本馆参观学习、中药炮制视频学习等线下文化活动,也可以通过学习强国软件一天推荐一种药材,微信、网络直播等平台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线上交流。中医药文化具有广泛传播的内在潜质[13],当前在国内大环境提倡下,中医药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医药专业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豪感将会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个体人文素养的培育需要文化的教化[14]。中医药院校可以通过在校园及教室内张贴中医药文化相关标语,组织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把文化植入学生会社团活动之中,让师生们在工作、学习、娱乐、休息时都可以接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将中医药文化知识融入生活,繁荣发展校园中医药文化,展现大学生青春洋溢的精神面貌,促进中医药专业学生坚守自身的职业理想和文化信仰[15],培养中医药专业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积极的文化情感和坚定的文化意志,营造良好的校风。
3.4 通过组织中医药文化传播和普及活动,增强大学生文化传承的自觉
学生有了认知和认同,下一步就是做好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可以给学生单独开辟传播的载体,如开设一个门户网站,让学生成为传播的主体,定期宣讲;如印发宣传手册,在大众面前做宣讲工作等;如可以让学生们亲身参与实践三下乡活动,如山东中医药大学本草社开展的校园植物认知大赛、本草校园行、标本制作大赛、登山采药、校园百草DIY设计大赛等活动;西安外事学院的医学老师手绘草药,每种草药还配了诗歌。宣传和弘扬中草药文化,把中药画成漫画,每种中药配一首诗,总之可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并不拘泥于某种形式。中医药院校还可以组织有特色的“文化走出去”传播传承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服务社会、传播文化的活动,促进中医药文化走进大众,让大学生在科学普及中医药文化中增强自信,提升文化的自豪感。
4 小结
大学是整个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引领者[16]。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中医药院校的大学生[17],中医药院校传承传播中医药文化具有独特优势,应当将自身建设成中医药文化交流的中心,利用中医药文化这一宝贵财富,积极传承中医药文化,弘扬中国精神,传递中国力量[18],中医药院校应借助中医药文化大发展的机遇,让更多的中医药专业学生了解、认同中医药文化并应用于实践生活中,成为中医药文化积极的传播者、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