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的探索与思考

2021-04-03郭晓斐

中国医院 2021年7期
关键词:专科中心医疗

■ 郭晓斐 李 宁

近年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仍然存在优质医疗资源不充足、不均衡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的情况。为此,党和国家提出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等措施,以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1 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的制度背景和价值分析

1.1 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背景

为加强医疗服务供给侧改革,进一步完善区域医疗资源配置,促进医疗服务同质化,国家进行了一系列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政策和制度安排[1]。2017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十三五”国家医学中心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规划》;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实施方案》[2]。为进一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国家卫生健康委等4部门于2019年10月23日发布《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以国家医学中心为依托,推动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工作[3]。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将扩大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作为卫生健康领域的重点任务之一。本文主要根据《工作方案》,对肿瘤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进行探讨。

1.2 建设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的价值和意义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发布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近年来,全国肿瘤发病率每年保持约3.9%的增幅,死亡率每年保持2.5%的增幅,每年所致的医疗花费超过2 200亿[4]。经对全国三级医院收治的出院患者进行分析,2014-2017年连续4年全国异地就医占比约为7.9%,肿瘤科异地就医患者比例上升明显,增加了2.3%,占总异地就医患者的11%[2]。

基于我国癌症防控形势严峻、癌症疾病负担日益严重和异地就医肿瘤患者比例上升的情况,国家推进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区域医疗中心可以使肿瘤患者异地就医比例降低,减少跨省、跨区域就医人群大幅流动,满足区域内群众就医需求。第二,区域医疗中心可以促进肿瘤诊疗资源横向布局和纵向流动,实现均衡化、同质化发展,推动符合我国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和运行[5]。再者,可以通过癌症诊疗技术、学科建设和科研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来提升区域医疗服务水平和能力。最后,通过区域间的医疗卫生合作促进生产要素和人才的自由流动来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带动提高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效率,提升整体核心竞争力[6]。

2 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设置与建设模式

2.1 设置原则和试点地区

2019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国家癌症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对区域医疗中心输入医院的选择应参照此文件[7]。医院级别一般为区域内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或具备相应肿瘤专科能力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并应综合考量医院的地理位置、规模、开诊科目、医疗设备设施、人才梯队、管理与信息化水平和医疗服务影响力和辐射力等因素。

根据《工作方案》,肿瘤专科首批遴选了代表国家级先进肿瘤诊疗水平的6所输出医院,在河北、山西、辽宁和河南等6个肿瘤患者流出多、肿瘤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省份,通过双向选择、自愿合作的方式,根据输出医院性质和特点,依托当地现有医疗资源,选择适当的建设运营模式共建区域医疗中心。首批区域医疗中心采取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公立医院模式,即输出医院和输入省份政府合作举办独立医疗机构,承担区域医疗中心职责。

2.2 建设运营方式

区域医疗中心以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益性为首要原则,努力做到防风险、高质量、能发展。建设运营方式由输出医院和试点省(区、市)政府按照国家相关要求签署合作协议,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职责。输出医院作为输入医院的管理运营主体,对输入医院的运营和医疗质量安全负责;试点省(区、市)地方政府为输入医院建设运营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资金保障。

3 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实践和探索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以下简称“医科院肿瘤医院”)作为国家癌症中心的依托单位,集医教研防于一体、全方位开展肿瘤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服务的肿瘤专科医院。因此被《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列为肿瘤科输出医院之首。目前,医科院肿瘤医院积极落实《工作方案》的部署,输出优质医疗资源,参与辽宁、山西等省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体现了国家医学中心的能力、责任和担当,也为国家推行区域医疗中心的政策完善提供了有益经验。

3.1 “专科+综合”模式

2019年,医科院肿瘤医院与辽宁省政府合作,共同支持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创建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辽宁医院项目)。该项目作为国家第一批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于2020年6月获国家相关部门批准。医科院肿瘤医院将支持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建立恶性肿瘤早诊早治平台、诊断中心、大数据中心、细胞免疫治疗中心、质子治疗和放射治疗中心、抗肿瘤药物检测平台等,实现肿瘤诊断、治疗和科研能力的同质化。该项目的输入医院为全国排名前列的综合性三甲医院,具备较高的肿瘤诊疗水平,因此这一项目是“强专科+强综合”的创新性建设模式,属于一种有益尝试。“专科+综合”的模式,在国家层面强调发挥肿瘤国家级平台示范和引领作用,全方位带动国家肿瘤防治水平的提升和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在省级层面,强调的是综合思维和整合医学的理念,以综合治疗为支撑,突出肿瘤专科的提升和发展,实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融合发展。这种模式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契合健康中国战略提出的“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理念,以综合弥补专科发展的局限和不足。另一方面,在国家医学中心为龙头,区域医疗中心为骨干(以三级医院为主体的国家级平台)和市、县区域平台(以二级综合性医院为主体的省级平台)的医疗服务体系框架下[8],综合性区域医疗中心作为承上启下的连接点,既可以协助国家癌症中心纵向联通区域内癌症服务体系,助力打造全国癌症防控网络,为国家中心更加完整、系统和科学的肿瘤预防和临床大数据,又可以通过在对口技术和人才帮扶、成立肿瘤专科联盟等方式,在本区域内引领协同省、地(市)和县域综合性医疗机构加强肿瘤专科建设,实现区域中心和地(市)及县域这一环节的同质化发展,并能将国家优质医疗资源进一步扩容和下沉,最终促进分级诊疗政策的落地。

3.2 “专科+专科”模式

按照国家要求和部署,在第二批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中,医科院肿瘤医院与山西省人民政府积极磋商并签署协议,推进区域医疗中心的试点建设。被托管的输入医院选择肿瘤专科医院,在本区域内肿瘤诊疗技术水平较高,临床服务和教学科研能力较好,但对标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标准仍有提升空间,这属于“专科+专科”的合作模式。专科共建模式的优点在于:输出医院和输入医院在医院规划建设、科室设置、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方面有很多共性,充分利用现有肿瘤专科设施设备和人才队伍,通过国家中心和区域中心这一环节的同质化和同源化管理,有针对性地“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实现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目标;在保证公益性质、机构职能、产权关系和人员身份不变的前提下,由政府负责营造良好的建设运营环境并提供政策支撑,输出医院对输入医院采取整体托管的模式,统筹调度人、财、物等资源,并对运营和医疗质量负责,各方权责较为明确,输入医院可以探索符合自身运行的模式,以高效高质量实现建设目标。

4 对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区域医疗中心政策作为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推进卫生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缓解群众看病难问题的重要举措,改革影响面广、社会关注度高,涉及到国家和地方政府、输出医院和输入医院等各方的协同联动,构建一种多元、平等、有序的推动机制,因此需要积极探索,稳步推进,最大限度发挥多元共治的有效性,以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5]。

4.1 政府方面

国家和地方政府作为区域医疗中心政策的制定者,需要发挥推动和引导作用,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实现资源汇聚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国家相关部门应将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和卫生健康发展长期规划,列入社会民生保障的重点内容;统筹协调建设运营中政策和制度衔接和落实,支持在关键环节突破创新;将区域医疗中心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支持范围,给予适当投资补助;制定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对试点省份和输出医院进行考核,以评促建。

试点地区地方政府作为建设的主导力量,应根据建设需求调整区域社会经济和卫生规划,科学布局,防范风险;在基本建设、学科建设、科研发展、人才引进、设备购置等方面给予政策激励和保障;负责筹集建设和运营的资金,确保足额投入、创新投入机制并引导社会力量助力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

输出医院所在地政府也应当加大对输出医院的政策保障和支持力度,如根据医疗资源输出量,适当增加相关输出医院的落户指标,以确保输出医院能够维持良好发展并切实履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责任。

4.2 输出医院方面

输出医院作为区域医疗中心的运营管理主体,需要在两个层面下功夫。一是对自身而言,要以参与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为契机,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强品牌建设和提高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能力,带头开展全国疑难危重症诊断治疗,示范、推广适宜有效的高水平诊疗技术。通过共建区域医疗中心,整合资源建立全国疾病防控信息平台、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全方位带动国家医学发展和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二是在建设区域医疗中心过程中,根据输入医院实际情况为其制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确保人员支持,派驻院长、学科带头人和医护骨干等人才团队帮助建设输入医院;加强运营管理,提升其医疗技术水平、医疗服务能力和运营效率;促进输入医院人才培养和人才力量储备;指导开展科研平台、信息化平台及疾病防治网络体系等建设,做好输入医院医、教、研、防等业务数据汇总。

4.3 输入医院方面

作为区域医疗中心的输入医院,要改变观念,敢于创新,坚持融入,打破壁垒。第一,按照区域医疗中心的指标,提升疑难病杂症诊疗能力,加强学科能力建设,打造高质量医疗技术品牌。第二,科学规划管理框架和机构设置,推进与输出医院组织机构建设的同质化。第三,落实人才和科教兴医理念,创新人才激励和管理机制,加大本院人才培育和人才梯队建设力度。第四,集聚高水平科研力量,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和科研成果转化力度。第五,作为本区域的龙头,要承担深化本区域内协同发展的任务,通过组建区域内紧密型医联体、搭建专科联盟和发展远程医疗、培训和教学的信息化手段等方式,着力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本省域内薄弱专科发展能力,提高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均等化。

猜你喜欢

专科中心医疗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中外医学专业与专科设置对比分析及启示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在联合中释放专科能量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论国内本科和专科的异同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我国ICU专科护士培养现状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