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期公共就业服务与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研究

2021-04-02李毅廖梦丹白飞卢莹莹唐旭

中国经贸导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后疫情时期

李毅 廖梦丹 白飞 卢莹莹 唐旭

摘  要: 成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加速期,对人力资源质量和结构有着更高的要求。在分析疫情影响下成都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基础上,总结出成都人力资源协同面临着劳动力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跨区域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不足、失业保险基金的作用未充分发挥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员流动性大等挑战。建议通过聚力平安成都建设、加快公园城市建设、实施开放包容政策和加强媒体宣传工作等促进成都人力资源协同发展。

关键词: 后疫情时期  核心劳动人口  人力资源协同  公共就业服务

受疫情影响,今年的稳就业任务十分艰巨繁重。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强调要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鼓励低风险地区的农民工尽快返岗复工,注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把稳就业作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迫切任务\[1\]。核心劳动人口是区域经济发展活力的风向标,公共服务、就业机会、居住环境等因素是核心劳动人口流动的重要动因,当该群体为了发展选择在一个城市工作生活定居时,自然环境、居住环境、人文环境成为三个重要的考量指标,同时能否迁入理想的城市受制于当地人口引进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的影响。

一、就业形势分析

2019年,成都就业形势稳中有进。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639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882万人,新增大学生就业创业776万人,培训城乡劳动者16万人次,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838万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331%,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受宏观经济形势和疫情影响,成都未来的就业预期有所下降,预计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3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65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42万人,新增吸纳大学生就业创业7万人,组织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6万人次,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73万人,农民工劳务品牌培训3000人\[2\]。

2020年,成都就业形势稳中有忧。一季度,成都城镇新增就业488万人,同比减少1757%;三大产业城镇新增就业占比为325:4104:5571,同比去年,相应减少101%、1282%、1181%;城镇登记失业率309%,环比下降011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54个百分点;全市劳务转移输出规模17345万人,同比减少2936%,其中省外务工3264万人,省内务工14082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新增转移就业15万人,同比减少25%;全市公共人力资源市场累计提供各类岗位605万个,入场登记求职者211万人,求人倍率287;在蓉高校应届毕业生总量约2914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二、就业政策分析

2020年3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20〕6号),从六个方面共提出22条稳就业措施。《意见》在前期政策的基础上,明确了不少支持企业的新举措,目的就是要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供氧”“输血”,全力稳住就业。一是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同比预计增加189万人;二是扩大专升本招生规模,同比预计增加322万人;三是扩大重点领域招聘规模,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医疗行业招聘;四是拓宽就业渠道,做好机关事业单位招聘考录工作,扩大国有企业招聘规模;五是引导基层就业,扩大选拔选调生,三支一扶计划招募规模,增加基层医疗、社会服务等岗位招募\[3\]。

2020年3月2日,成都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提出,要千方百计稳就业,开发一批临时性、過渡性、就近就地就业岗位和公益岗位,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就业补贴政策,持续组织网上招聘和供需对接\[4\]。从应对疫情缓解就业压力和抓住政策机遇优化人力资源结构的实际需求出发,一是全面提高人才资源与城市战略匹配度。建立健全城市转型、经济发展与企业成长、人才就业的协同机制,适应当前形势和发展战略需要尽快推出新版“人力资源新政”,强化人力资源吸引匹配的精准性;二是全面提高公共服务体系对广大市民的保障度。积极回应疫后市民对生命健康的深度关切和对公共服务的高品质需求,加大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革攻坚计划推进力度,逐步实现高品质公共产品覆盖常住人口、公共政策惠及全体市民;三是全面提升公园城市形象品质对优秀人才的集聚度。坚持把公园城市建设作为城市获取先进生产要素的硬核,把大尺度生态工程和美好社区建设用绿道工程有机连结,努力推动产城相融、职住平衡,持续创新创造、彰显人文魅力、厚植城市创新创业环境优势、人才可获取优势和生活成本竞争优势。

三、人力资源协同的影响因素

核心劳动人口是人力资源协同的重要抓手。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人均国民收入从2万美元增加至3万美元的过程中,核心劳动人口持续增长\[5\]。韩国核心劳动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从1949年开始增加,自2007年人均收入达到2万美元后开始下降。核心劳动人口减少与人口老龄化和低生育率有关,将导致就业人口减少,不仅带来劳动力投入量的减少,还会降低生产率,从而导致区域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下降\[6\]。

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副省级城市总人口数量排名前五位的依次为:成都、广州、哈尔滨、深圳、武汉;核心劳动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数量的比重排名前五位的依次为:深圳(5621%)、厦门(4877%)、广州(47%)、宁波(4633%)、成都(4468%)。可见,成都总人口数量排名第1位,而核心劳动人口占比仅排第5位。核心劳动人口是总人口中的一部分,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总人口数量的增加并不一定能够提高核心劳动人口的比重,因此需要不断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按照相关标准,我国0岁~14岁年龄组为少儿抚养比数据来源,65岁以上年龄组为人口老龄化率数据来源。从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来看,副省级城市少儿抚养比排名前五位依次为:济南、青岛、西安、厦门、长春;人口老龄化率排名前五位依次为:大连(1071%)、沈阳(1037%)、青岛(1026%)、成都(971%)、南京(918%)。成都少儿抚养比(1094%)排名第10位,人口老龄化率排名第4位。核心劳动人口比重的增加能够缓解人口老龄化,因此在实施人力资源协同相关措施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劳动人口的年龄结构。

从GDP、人均GDP、GDP增长率、二三产业GDP占比、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收入7个指标来看,总人口与人均GDP、二三产业GDP占比两个指标呈负相关,说明总人口数量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但并不能从根本上增强经济活力。核心劳动人口数量与这7指标均为正相关,说明核心劳动人口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内在动因\[6\]。核心劳动人口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在动力源泉,而核心劳动人口中的优秀人才更是一个地区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因此,不断加快核心劳动人口数量集聚的同时,要兼顾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源质量提升\[6\]。

四、成都人力资源协同面临挑战

劳动力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成都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大规模、长链条、多集群、高技术等特点,对技能劳动者的总体需求量大,素质要求高。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需要一批掌握现代服务技能的高端人才。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普遍低技能、少专长,而高校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就业意愿、择业观念与市场需要不相适应,劳动力结构性矛盾和人才短缺的现象在一定时期内仍然存在。

跨区域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不足。随着公园城市建设的推进,川籍返乡民工的再就业、外来劳动力的稳定就业与城市建设对劳动力的旺盛需求并存,享受均等化公共就业服务的需求愈加迫切。目前,成都行政区域的城乡劳动者已经实现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公平享有就业机会,同等享受就业扶持政策,平等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但是对跨地区就业的劳动者,在享受同城就业扶持政策方面还存在一定制约。

失业保险基金的作用未充分发挥。虽然失业保险制度规定,失业保险基金应发挥保障参保人员失业期间基本生活、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功能,但是因国务院《失业保险条例》《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等关于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的限定,成都失业保险基金主要用于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其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7\]。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员流动性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和基层就业服务机构的人员和经费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一方面取消了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补贴收费,财政又严格控制事业单位办公经费,单位运营经费出现较大缺口。另一方面,随着基层公共服务平台硬件条件的提升,机构运转对基层从业人员、维护费用等提出更高要求,镇(街道)、村(社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的工作人员主体是事业人员、村大和临聘人员,工作人员不固定、薪金待遇与工作量不相称、培养成本高、流失率高。

五、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实现人力资源协同的建议

(一)聚力平安成都建设,提升就业安全保障

这次疫情给我们的一个关键启示,就是城市公共安全将成为影响核心劳动人口流动的重要因素。因此,应积极探索科学发展与人文关怀良性互动的治理新路径,创新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机制,不断深入推进平安成都、法治成都建设,积极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牢牢守住社会稳定、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三条底线”,确保城市安全、社会安定、市民安宁,不断吸引核心劳动人口集聚\[4\]。为提升劳动者的就业安全感,应进一步保障重点人群和困难人员就业。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通过积极的就业政策、留岗招聘、公益性岗位三条保障线解决重点人群和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推动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

(二)加快公园城市建设,营造生活宜居场景

良好的就业机会、居住条件、生态环境是核心劳动人口留下来的基本前提,随着核心劳动人口集聚和需求释放,会进一步促進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并推动房地产、汽车、医疗、教育等行业的提档升级。因此,应建立健全城市转型、经济发展与企业成长、人才就业的协同机制,加大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革攻坚计划推进力度,全面提高人才资源与城市战略的匹配度、公共服务体系对广大市民的保障度、公园城市形象品质对优秀人才的集聚度。健全就业失业监测统计制度,加强就业基础数据的应用工作,推进基层平台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建立定期就业形势研判机制和信息互联互通机制,做好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工作,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

(三)实施开放包容政策,吸引各地人才集聚

后疫情时期漫长而不确定,在谨慎而不被动的前提下,应以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人文情怀,敞开胸怀拥抱全世界需要温暖的人,欢迎他们来成都。在社会舆论较为紧张的情况下,要密切关注抵蓉人员情绪和当地居民意愿,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发布相关信息,严格执行疫情常态化防控制度。发挥失业保险援企稳岗作用。完善信息系统,实现失业人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缴纳与失业保险金享受政策同步实施,确保失业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完善失业人员保障制度,加强登记失业人员的管理与服务。

(四)加强媒体宣传工作,树立城市良好形象

通过天府市民云、就业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媒介宣传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和谐宜居社区打造、“人才新政”等战略举措,消除人们对“少不入川”的片面认识。全方位宣传成都面临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东部新城、中日(成都)城市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开放合作示范项目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提高对国际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团队的吸引力吸附力。积极备战大运会,充分抓住这次赛事对成都的宣传机遇,在全世界青年面前展现成都魅力。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工作,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工作摆在就业工作首位,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前准备工作,完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动态管理和就业服务制度,加强困难大学生专项援助,开发一批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

参考文献:

\[1\][ZK(#]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老区建设,2020(03):4-10

\[2\]罗强政府工作报告\[N\]成都日报,2020-05-19(001)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0(09):21-24

\[4\]范锐平坚守战略定力 持续创新提能 开创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新局面\[J\]先锋,2020(01):10-15[ZK)]

猜你喜欢

后疫情时期
新学年后疫情时期体育与健康教育科学指导
后疫情时期下探索房地产营销策略的创新
后疫情时期发展电子商务促进消费回补的思考
后疫情时期的医院运营管理策略探讨
后疫情时期高校线上教学的SWOT分析与策略选择
后疫情时期地产业成本管理的风险及应对研究
提升心理资本,弯道超车成“黑马”
后疫情时期儿童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后疫情时期健身俱乐部的发展策略探究
后疫情时期国内旅游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