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课堂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策略探讨
2021-04-01吴风
吴风
摘 要: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之一,信息技术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初中生物课堂之中,可以丰富教学资源,活跃课堂气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同时这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探讨初中生物课堂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的策略十分重要。
关键词:初中生物;现代信息技术;融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02-0044-03
当今社会,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在此过程中现代化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在教育方面,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换教学观念,落实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传统教学模式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此无法满足课改的需求。基于此,一种新的教育模式顺势而生。在初中生物课堂中有效融入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增加学习的渠道,进而可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著名的教育家顾明远先生曾经说过:“技术并没有改变教育过程的实质,但技术改变了整个教育过程的模式,改变了教育过程的组织序列,改变了分析和处理教学问题的思路。”基于此,寻找有效的合理应用信息技术的策略,实现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课堂的有效融合成为许多生物教师思考的首要问题。
一、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情感丰富,对未知世界充满热情,喜欢接触新鲜事物。生物学知识所包含的内容大部分来自于人们日常的生活,同时也包含了许多学生未知的知识,这些都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在实际的生物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对生物学缺乏兴趣和热情,为了应付考试被动地接受知识,无法掌握学科的精髓,由此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而将信息技术的内容融合到生物课堂之中,可以丰富教学方式,使课堂活跃起来。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可以整合微课、视频、音频、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将生物课堂变得生动形象,通过点燃学生的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使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目的。
例如在讲解“开花与结果”时,教师在制作的课件中首先可以配上音频以展示多种花朵的图片,由此塑造一种美的意境,满足学生的视听觉需求;然后在讲解花的结构和果实的形成过程时,可以将微课结合实物使用,同时还可以利用西沃白板布置趣味性练习来巩固知识。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自主完成知识在脑海中的构建。
二、利用动画演示生理过程,可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生物学是一门揭示生命现象及生命规律的学科,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教师一般要求学生掌握生物的多种生理过程。这些生理过程包含的生物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是抽象的,尽管教师在课堂上对其进行多次讲解,但仍然有大部分学生无法完成对知识的构建,或者仅停留在对知识表面的理解上。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但无法被激发甚至还会产生厌学情绪,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自然也无法提高。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将这些生理过程制作成动画融合到课堂教学之中,可以让学生观察到直观生动的过程,由此可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继而可有效突破教师难以描述清楚的重难点。
例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这一节课的重难点多而复杂,因此在进行该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首先使用课件及实物投影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心脏的结构,然后再播放心脏工作时的动画并穿插适当的讲解,由此可突破“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这一教学难点,同时也能让学生理解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这一观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利用动画展示人体血液循环的生理过程,由此可让学生对血液循环有一个整体认知。同时还可以要求学生在观看动画时,归纳总结并画出肺循环和体循环的具体路径以及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实践证明将人体血液循环以动画的形式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再结合传统教学板书相关知识点,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血液循环这一生理过程。
三、辅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生物作为一门探索性较强的学科,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完成多个实验的探究。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少有教师能够做到,这一方面是由于实验场所和器材有限,即大部分学校无法为学生提供实验学习的条件;另一方面是因为有些實验比较复杂需要连续反复地观察才能完成,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生物学科的课时有限,因此无法实现。基于此,在实际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的是口头讲解,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去想象实验过程和结果这一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思维和动手能力都没有得到有效、应有的培养。将信息技术融合到生物实验教学中,用大屏幕直观地展示实验步骤,明确实验要求,规范实验操作,由此可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学科思维。
例如在学习“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这一实验时,该实验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此实验需要的时间较长,对学生的要求也高,同时操作不规范还容易引起安全事件,因此在课堂上完整地完成该实验难度较大,所以可利用录制的视频微课指导学生在课堂外完成本实验。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一步一步模拟整个实验或者播放实验的演示视频,让学生对实验有个整体的认识,同时结合实验视频给学生讲解该实验各个环节的实验细节。然后结合视频内容提出“本实验的变量是什么?如何设置对照?”“暗处理的目的是什么?”“使用酒精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隔水加热?”“如何验证产生的物质是淀粉?”等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观看实验过程,由此可引导学生主动对实验环节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并主动获取、理解知识,同时这还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以及敢于置疑的科学精神。
四、渗透前沿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生物教材的出版需要经历编写、试用、修改、审定等环节,因此需要较长的时间,但生物学科的发展却日新月异,因此初中生物教材相对于生物学的发展在某些方面存在“滞后”的现象,这有碍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形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利用互联网资源搜集相关的前沿知识和最新的科技成果,并将其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如此可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知。通过诸多前沿知识的渗透,学生可以感受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生物学有关系,科学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由此可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并发展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讲解人类对细菌、真菌的利用时,教师可以介绍当前生物医学界的研究热点——细菌靶向治疗肿瘤的相关知识,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选用细菌进行研究;在讲授基因的多样性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袁隆平杂交水稻的研究过程和最新的研发成果,以及我国近年来利用基因的多样性在育种方面取得的成就,由此可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习与基因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的热门话题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并让学生讨论里面涉及的生物学问题。
总之,初中生物课堂与信息技术融合是符合课改要求的,也是教育现代化的体现。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能为课堂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也能为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提供保障。当然这种模式不是对传统课堂的全盘否定,作为奋斗在一线的生物教师,我们要吸取二者的精华,要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适时、适量、适度地融合信息技术,并不断地进行研究、探索,最后总结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并应用于课堂,如此才能为学生成长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本华.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信息技术与应用, 2019,(10).46~47.
[2]马著斌.初中生物教学中整合现代信息技术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7):165~166.
[3]張连成.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课堂教法实践,2019,(5):116.
[4]武佩文.初中生物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研究[J].课堂教育研究,2017,(47):176.
[5]陆正莲.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J].记录教育,2018,(8):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