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016-11-11杨艳
杨艳
摘 要: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课堂教学的形式发生重大的变革。英语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一门主要课程,将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到英语课堂的教学中,对于强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提出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策略,以期为初中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初中英语 课堂教学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将其应用到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为英语课堂增添了生机与活力。在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是跟随教师读单词、读句子,由于受到教师教学水平的限制,学生的英语发音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英语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听标准的发音来学习英语,让学生在充满英文交流的氛围中自发地使用英语,从而有助于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实现英语课堂的高效教学。
一、更新教育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教育观念与教学形式,初中英语教师要跟随课程改革的步伐与时俱进,探索出新的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对于初中生来说,英语不仅是主要语言,更是学生要学习的一门课程,而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学生就要多听多练,因此,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使其怀着愉快的心情学习英语知识,并积极地使用英语。
随着社会信息资源的发展,各种各样的交流软件让人们应接不暇,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些软件来与学生交流。我就在班级内组建了一个QQ交流群,学生课后就可以通过这个交流群提出自己的问题,其他的学生可以给予解答,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疑问的,我则会在上课时给予详细的讲解,从而使得课堂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为了扩大学生的单词容量,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我还会定期地在群里为学生分享一些有趣的英语故事,简短的英语既不会让学生产生太大的阅读压力,还会让学生逐渐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从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教学情境,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
创设良好的情境进行教学是目前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将抽象的学习内容具体形象地展示出来,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单词dream时,我就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这样的图片:一个小男孩晚上躺在床上,脑中浮现出长大后获奖的情景,然后在这幅图片的旁边依次蹦出d、r、e、a、m五个字母,组成了这个单词。这样的动态展示过程,使学生牢牢地记住这个单词,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又如,在培养学生的听力与口语能力时,大部分教师都会让学生通过反复地听录音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会使得学生感觉课堂氛围枯燥压抑,那么要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就要改善这种教学方式。我在教学中就让学生听一些比较有趣的录音文件,利用英语为学生讲一些他们耳熟能详的小故事,如“Snow White”“Little Red Riding Hood”等,这些熟悉的故事情节会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猜想,从而有助于学生听力水平的提升。
另外,考虑到现在大部分的学生都很喜欢唱歌,那么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唱英文歌曲,或者为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学生的英文歌,如“Yesterday Once More”“Lemon Tree”等,这些歌曲的歌词简单,旋律优美,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调动多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英语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门语言,学生要学好英语,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多说多练,并积极地用英语交流。但是就学生处于的这个环境来说,他们很难在日常交流中使用英语,偶尔用到的只是简单的“hello”,“thank you”,“sorry”等,这对于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没有实质性的作用。那么教师就要为学生构建交流的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能力,使其在交流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英语素养。
我在教学中就经常为学生创造实践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的应用中体会到学习英语的趣味与意义。我曾经组织学生进行过影片配音,即学生可以自由结组,选择自己喜欢的英文电影或者电视剧中的某个片段进行配音,在配音过程中不仅考验学生说英语的能力,学生的语气、神态也要跟随着剧中人物的变化而发生一定的变化,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配音效果。这样的教学实践使得学生都十分积极地参与,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结语
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初中英语的教学中是社会进步与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在课堂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找到恰当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英语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登建.试析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
[2]李春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