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校沟通中双向共情能力的提升策略

2021-04-01周青青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5期
关键词:家校沟通共情

[摘要] 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认知偏差、自我本位、情感偏离是导致家校沟障碍的主要因素。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双向共情能力提升是消除或减少沟通冲突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家校沟通;共情;沟通障碍;沟通冲突

最近,江苏一位小学家长发布的“怒吼退群”视频火了,事件起因是这位家长认为老师总是让家长帮忙批改作业,自己承担了太多教师应负的责任。很快,围绕着家长退群事件,微博、微信开始了广泛热议,占据了热搜头条。

上述案例中,事件所涉及的问题是中小学教育面临的学业负担问题,但从“退家长群”事件层面上以及随后家长和教师双方的激烈争论中,这跟家长与教师沟通中存在的认知偏差、自我本位、情感偏离等有直接关系。相关研究表明,沟通双方由于存在着不同的需求,就会在沟通中产生一定的冲突。而在冲突解决的过程中,往往会有大量的认知偏差和个人情绪卷入。如果家校双方处理不好这些认知、情绪上的共同关系,就会导致沟通障碍与冲突。

如何解决这种沟通障碍和冲突,实现有效的家校沟通?我们认为,提升家校沟通中的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双向共情能力,是一种有效策略。所谓共情(empathy),又称同理心,在心理咨询学中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其包括咨询师深入认识来访者、换位理解来访者和与来访者共感等三种能力。在长期的小学班主任工作和学校德育管理工作中,结合当前家校沟通面临的各种冲突问题,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三情三解”策略来提升教师与家长的双向共情能力,从而产生积极的正性情绪而形成良好的合作共育、共赢关系。

一、“知情”策略——相互深度了解,消除认知偏差

上述案例中,家长与教师的冲突首要问题在于双方存在着认知偏差。家长认为:“老师辛苦什么?教我教,改我改,是谁辛苦?”而教师则认为:“我让你辅导你自己的孩子使其学业进步,我错了吗?”

美国心理咨询学家艾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认为,人们之所以会产生抱怨、苦恼、愤怒、委屈等各种负性情绪,是因為往往我们不能公正、客观、合理地认识事件,是个人或相互之间的不合理认知导致了人们的负性情绪。现阶段家校沟通中,很多时候双方不愉快,甚至情绪冲突加急,或许跟一方对另一方的境况了解不够所致,尤其是对对方所处的根本压力与困难了解不够。如教师没有深入了解家长在教育孩子中的时间、空间、知识、能力、方法等具体困难,而家长也不了解教师在学校里的工作职责和制度、工作绩效评价标准、学生群体的复杂性等问题。

对此问题,我们的策略: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家庭、家长“知情”。可以通过拓宽、加深、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渠道与途径,如深度家访、深度问卷调查、特殊问题约谈制、每周专题问题反馈日等形式,从多方面加强、加深对学生家庭、家长情况的了解与认识。不要只是流于现在简单、表层的家访工作或微信、QQ群等敷衍性了解和信息传达。另一方面,家长要对学校“知情”。学校要为家庭创设更多的了解学校教育和教师工作的窗口与平台,如家长助教日、家长开放教学观摩日等参与式了解途径,深入了解教师的具体工作,让家长对学校教师工作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通过互相了解,双方误解就能消除或降低,进一步沟通才可能顺畅、愉快。

二、“同情”策略——彼此换位理解,摈弃自我本位

目前,围绕“家长退群事件”,全国上下引发了大争论,问题的焦点集中在各自本位上,自觉委屈。如果我们站在第三方的视角则不难发现,在家校共育这个问题上,家庭和教师都各有其苦,应该都是值得“同情”的对象,各自都有说不出的无奈和苦恼。那为什么当事的双方还会存在着沟通障碍,互不领情呢?我们认为,这就是家校沟通中的另一个关键问题,即沟通主体双方只感到自己的委屈,没有体验到对方的委屈。双方都缺乏一种“同情”,都不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进行换位思考和理解;都以自我为中心,站在各自立场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这种带有不满情绪的沟通行为永远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有效沟通。

因此,要实现真正有效的沟通,需要家庭和学校双方都富有“同情心”,即都要有“教育孩子大家都不容易”的理解。教师和家长都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进行换位思考:他这样做为什么呢?只有换位,才会冷静,才会互生怜悯、同情,才不会互相指责、敌对。为此,从学校层面上,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学校的做法,为双方创设面对面交流的平台,比如家校俱乐部等,加强教师与家长的情感交流,形成共情。从社会层面上,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创设或利用一些不局限于学校和家庭的更广阔的交流平台与渠道,引导教师和家长参与其中进行交往交流。例如,可利用社区学院平台开展一些关于家校合作共育的论坛等。通过这些有效途径,可以使家庭学校摒弃自我,达成理解,形成通感,达到共情。

三、“真情”策略——共同谋略破解,避免情感偏离

当前,在网上有很多人把“家长群”称为“闹心群”。从家长层面上看,家长一看信息就“闹心”:要么是孩子调皮捣蛋出事,要么就是又有各种各样的家庭作业或任务。而从教师层面看,教师也“闹心”:不是一个个家长没完没了的鸡毛蒜皮的问题,就是某个家长又在群里炮轰老师如何如何不敬业。“家长群”本来是作为家庭与学校信息沟通的一个良好平台,是双方建立良好情感的平台。可现在双方都谈“群”色变,疲于应付,互相抱怨、指责,出现了情感偏离问题。当前学校和家庭都觉得双方沟通已经成为一种被迫的形式,大家彼此都是出于各自的职责而勉强为之。而情感上则貌合神离,彼此已缺乏真情,心生二心。沟通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实效。

我们认为,当前家校沟通冲突问题的关键点不在于教育的目标或目的上,而在于彼此失去真诚和信任,情感偏离了。教师和家长之间已经缺乏传统的信赖和崇敬之情,自然一旦某方面不一致,很快就导致沟通障碍或冲突产生。这是当前家校共育中的根本问题所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一种爱,是一种信任”“只有教育者之间,教育者与儿童之间都形成信任的关系和爱的情感,真正的教育才实现”。因而,如果要从根本上避免冲突,学校和家庭之间必须重新建立起新的信任和友爱。对此,学校、家庭双方要摒弃前嫌,彼此重拾信心,重建友爱互助关系,敞开心扉去接纳对方、赏识对方,在此基础上,互相帮助,共同谋划,形成有效学习指导策略,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儿童发展。

共情策略或许是家长和教师、学校和家庭之间双向迈进的最好桥梁。它可以有效化解家校沟通中存在的认知偏差、自我本位和情感偏离等问题,使家校双方彼此达成共识、理解、信赖的良好合作关系,进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慧.家校沟通中的情绪管理能力[J].福建教育,2020(09).

[2]陈晓敏.共情化雨沐万物 家校沟通增效果[J].甘肃教育,2020(15).

[3]王长虹,丛中.临床心理治疗学[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

[4]桑晓斐.信息媒介语境下的家校沟通及其有效性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8.

[5]杨优先.基于小学教师与家长间的话语分析建构家校沟通机制[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5(05).

[6]吴方红.中小学家校沟通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

[7]杨雯雯.关于“家校沟通”的研究综述[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6(11).

[8]曹海燕.基于微信平台的家校沟通策略研究[D].广州大学,2017.

周青青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钟公庙实验小学教师。

猜你喜欢

家校沟通共情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你为何总被“共情”搞得心累
共情,没那么简单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不科学的安慰会伤人
如果可以,我愿做你的眼
寻找家校沟通中的润滑剂
微信
“请”家长不能太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