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没那么简单
2020-08-19
《隐秘的角落》里,“千年第二”叶驰敏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假期一再要求爸爸给自己报奥数班,平时在家就是刷题、学习。爸爸看她太累了,想尽办法让她放松,比如故意在她旁边玩儿玩具,还邀请她一起看《还珠格格》。
叶驰敏觉得爸爸碍事儿,经常说“你去外面玩”“别影响我学习”。于是父女俩有了这样的对话:
“再不学,开学我连第二名都保不住了。”
“爸爸不希望你压力太大了,你现在已经很棒了。”
“爸爸,你真觉得我考第二名挺好的?”
“考第二名多好呀,第一名有這么重要吗,你爸我当年从来没考进过前十名。”
看到这儿,我似曾相识,这样的对话在我家几乎每次期中、期末考试之前都会出现。
很多人看剧后说,宁做第二名叶驰敏,不做第一名朱朝阳。
因为叶驰敏的爸爸对孩子没有要求,给孩子减压,从这个角度来看,叶爸爸确实做得很好,没有要求孩子必须争第一。但是从共情的角度来说,就还不够,因为爸爸的关注点一直是自己的感受:爸爸觉得你很棒了,爸爸自己也没考过这么好。
之所以知道这样的共情没用,是因为我一直用这个方法。每次考前闺女焦虑担心,我都说:“考差了妈妈也不会说你”“放心吧,妈妈对你没有要求”“考不好咱们下次努力”“考好考坏无所谓”。
每次安抚完我都沾沾自喜,你看我跟孩子共情了,我看到孩子的焦虑,安慰她了,还给出了建议。可是实际效果并不好,孩子的焦虑没有缓解,有时候还会说:“可是我有所谓”“我想考好”。
是哪里不对呢?我有点儿没招了。
直到看了这期“本刊策划”,我才发现,共情的几个错误姿势我基本上都中招了:出主意、安慰、选择性共情、顺着孩子。
看来共情不是光知道概念就能做好的事儿,还得学习方法、多练习、复盘,才能做到更有效的共情,而不是自己以为的共情。
专家说的对,我们共情并不是要解决孩子的问题,而是让孩子在倾诉的过程中平静下来,自己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共情很重要且任重道远,让我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吧。
[—请参阅本期P9《如何共情,让孩子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