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审美与道德判评
2021-03-31尹词
尹词
近年来有一个网络词语:三观党。指的是一部分读者或观众喜欢对文艺作品尤其是其中的人物, 只简单粗暴地评价其“三观正不正”。比如,《红楼梦》中的晴雯“不守丫鬟的本分”,《家有儿女》中对后妈最初有所防备的小雪令人“讨厌”,《情深深雨濛濛》里的何书桓是“渣男”,《乱世佳人》里的斯嘉丽“自私无耻”……
文艺作品的价值观当然是可以讨论的,但并不是要把复杂的世界扁平化,同时关闭自己的审美体验,只以道德标准去评判一切——更何况,怎么断定自己所持的道德标准就没有问题呢?当一个人说晴雯“不守丫鬟的本分”时,他是不是把自己代入了一个刻薄的、爱训斥奴才的主子身份?
好的文学作品往往都会写出人性的复杂。文学审美不仅仅是美的陶冶,也包括对恶的审视。
以本期“整本书阅读”《雷雨》中的蘩漪为例,如果站在道德评判的角度来看,她大概率要被骂作是“三观不正”的“坏女人”。但是,站在文学审美的角度,她却是曹禺认为的最“雷雨”的、最让人怜悯的女人。试想,蘩漪真的能替自己决定是否嫁给周朴园吗?周朴园对她的专制和控制,她可以反抗吗?成为封建婚姻的牺牲品之后,她有办法离开吗?周围有人能帮助她吗?……在“监狱似的周公馆”里,蘩漪处于“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尴尬境地,这种困境不是她的“不道德”造成的,反而应该说,正是因为被困在无法逃离的牢笼中,她为了自救才选择了一条“不道德”的路,甚至不惜毁灭自己的一切。因此,对于蘩漪这个人物,曹禺不是去批判她,而是给予了最大的同情。曹禺不但看到了她的“恶”,同时也看到了她的不幸,更看到了其“恶”背后的社会根源和心理因素,以及她值得赞美的热情、强悍和决绝。
蘩漪的身上有着道德的“恶”,同时也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如果我们在阅读时只以简单的理性判断为核心,机械地评价“对错”和“好坏”,而忽视人物的情感价值,就很容易给人物贴上单一的标签,也体会不到作品展现的文学之美。
阅读,需要一些共情能力,或者说,需要我们沉浸到作品中去理解人物、理解情感、理解故事、理解作者筆下的世界。如此,才可能真正获得美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