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检测方法检测抗dsDNA 抗体的临床意义
2021-03-31万辉乐玉霞
万辉 乐玉霞
抗双链DNA 抗体主要发生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1],这也是目前临床上公认的红斑狼疮高度特异性抗体,在临床上被列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一个重要诊断标准,目前市场上已经有诸多产品能够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抗双链DNA 抗体进行测定[2],常见的包含绿蝇短膜虫间接免疫荧光法、欧蒙酶免疫斑点法以及胶体金快速斑点法。但在进行检测时,不同的检测方式应用于患者检测中产生的诊断结果也有所不同,并且临床应用也各有利弊,而医务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检查时,认为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作出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诊断准确度[3]。本文中将2018 年1 月~2020 年3 月本院数据库内资料登记有效的120 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绿蝇短膜虫间接免疫荧光法、欧蒙酶免疫斑点法以及胶体金快速斑点法三种方式,分别应用于抗双链DNA 抗体的诊断中,分析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准确度,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现将诊断结果与方法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 年1 月~2020 年3 月本院数据库内资料登记有效的120 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不同分为疾病活动组及疾病稳定组,每组60 例;同时选取本院中数据登记有效的60 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红斑狼疮患者男女比例为72∶48;年龄21~46 岁,平均年龄(31.5±4.8)岁。对照组男女比例为36∶24;年龄20~45 岁,平均年龄(32.1±5.6)岁。
1.2 方法 三组分别采用绿蝇短膜虫间接免疫荧光法、欧蒙酶免疫斑点法以及胶体金快速斑点法对抗双链DNA 抗体进行检测。
1.2.1 绿蝇短膜虫间接免疫荧光法 在获得血清标本后,按照1∶10 进行稀释,试剂均选择同一批次,在进行检查时,如果发现抗双链DNA 抗体呈现阳性,则继续进行血清倍比稀释,测定最终稀释度,医务人员在对其进行处理时,严格按照各项说明书操作。在检查结果中发现动基体显示均匀荧光或者边缘有明显增强荧光则将结果记录为阳性,而细胞核或者鞭毛机体出现荧光则记录为阴性。
1.2.2 欧蒙酶免疫斑点法 在进行记录时获得血清标本,并且按照1∶100 进行稀释,按照要求进行操作。首先对试剂进行30 min 震荡,随后浸泡15 min 再加以稀释,酶结合物进行30 min 震荡,清洗15 min 后,浸泡在加底物溶液中温育,摇床震荡10 min,对最终的显色结果进行判定,各项操作由同组医务人员进行,并且按照说明书开展实验。
1.2.3 胶体金快速斑点法 首先采用测定板加2 滴稀释液,等待其干后再加100 μl 血清,等待其渗滤后将滤液去除,随后加金标液等待渗干随后加洗液,可由医务人员对最终的结果进行肉眼判断。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三种检测方式对各组抗双链DNA 抗体的诊断阳性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绿蝇短膜虫间接免疫荧光法对疾病活动组患者抗双链DNA 抗体的检测阳性率为95.00%(57/60),对疾病稳定组患者的检测阳性率为71.67%(43/60),对对照组的检测阳性率为5.00%(3/60);欧蒙酶免疫斑点法对疾病活动组患者抗双链DNA 抗体的检测阳性率为76.67%(46/60),对疾病稳定组患者的检测阳性率为61.67%(37/60),对对照组的检测阳性率为10.00%(6/60);胶体金快速斑点法对疾病活动组患者抗双链DNA 抗体的检测阳性率为80.00%(48/60),对疾病稳定组患者的检测阳性率为65.00%(39/60),对对照组的检测阳性率为8.33%(5/60)。三种检测方法对疾病活动组患者抗双链DNA 抗体的检测阳性率高于疾病稳定组、对照组,疾病稳定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绿蝇短膜虫间接免疫荧光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抗双链DNA 抗体的检测阳性率为83.33%(100/120),均高于欧蒙酶免疫斑点法的69.17%(83/120)、胶体金快速斑点法的72.50%(87/1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表3。
表1 绿蝇短膜虫间接免疫荧光法对三组抗双链DNA 抗体的检测阳性率[n(%)]
表2 欧蒙酶免疫斑点法对三组抗双链DNA 抗体的检测阳性率[n(%)]
表3 胶体金快速斑点法对三组抗双链DNA 抗体的检测阳性率[n(%)]
3 讨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在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这种病症在进行检查时[4],主要通过对抗双链DNA 抗体进行检查,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诊断准确率。系统性红斑狼疮目前在临床上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免疫性疾病,这种病症会对患者的机体功能造成极大的损伤,所以医务人员在开展治疗前,需要做好患者的病情分析和诊断,了解患者的个体状况并且对患者进行有效的管理[5,6],这样才能使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得到提升。本次研究中将绿蝇短膜虫间接免疫荧光法、胶体金快速斑点法以及欧蒙酶免疫斑点法应用于患者的病情诊断中,可以看出绿蝇短膜虫间接免疫荧光法的检测阳性率相较于其他两种检测方法来说明显更高,并且能够帮助医务人员了解患者的病情,并且这种检测方案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出现误诊或者漏诊的情况。
抗双链DNA 抗体是目前临床上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进行诊断的一项具有较高价值的客观指标[7],但缺乏相应的诊断金标准[8]。虽然目前临床研究人员认为绿蝇短膜虫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方式的诊断准确度最为良好,但这种检测也仅仅局限于方法上的差异。绿蝇短膜虫间接免疫荧光法在对抗双链DNA 进行检查时,由于目前短膜虫在临床上被认为是一种雪柱边毛虫,其双链DNA 含量极为纯净,并且不含有单链DNA,抗原性较为特殊[9]。胶体金快速斑点法在进行检测时诊断准确率相较于绿蝇短膜虫间接免疫荧光法诊断来说略低,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双链DNA 抗原在纯度包被等生化处理过程中,很容易导致DNA 内部位点出现人为暴露,进而影响抗单链DNA 抗体存在而引发非阳性反应,这种现象可能会导致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受到影响[10]。
抗双链DNA 抗体检查不仅能够帮助医务人员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进行诊断,还能够有效对红斑狼疮的活动性和治疗状况进行评估,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医务人员确定患者的病情状况,了解患者的红斑狼疮发展,对于患者后续治疗工作的开展来说有积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在应用不同的诊断方式对患者进行诊断时,不同的诊断方式在应用过程中产生的差异较为明显,相关医务人员需要了解患者的病理学特征并做出进一步的改进,这样才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诊断效果。
在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进行治疗时,激素是其中的常用药物,而长期应用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较多的不良反应,老年患者常见骨质疏松以及脊柱压缩性骨折,肾上腺素萎缩或电解质紊乱等病症在临床上也较为常见,所以在用药过程中需要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存在消化道症状,同时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睡眠以及情绪变化,注意监测患者血糖、血压和肝功能变化,如果发现异常,应当及时告知医师,帮助患者进行处理。系统性红斑狼疮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时常应用免疫抑制药物,患者在用药过程中会出现心脏以及视网膜损伤,所以患者在接受免疫抑制药物治疗时,需要对患者的视力和心率变化进行监测,建议至少每半年对眼底进行一次探查,同时做一次心电图检测,以保证患者视网膜以及心肌功能发生损伤时能够及时对其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三种诊断方式对于抗双链DNA 抗体均具有较高的诊断阳性率,并且在对患者的各个时期进行诊断时,产生的诊断效果较为良好,而三种诊断方式应用于患者的诊断中,可以选择联合诊断,这样有助于避免误诊或者漏诊。